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身為偽軍迷一枚,雖然對軍事史只是一知半解,但對於各類軍事題材的雜物還是熱情滿滿。

從初中開始 ,市場上熱銷的從各類拼接模型到一度熱銷的《世界軍事》都曾經放在我的桌頭。躺在床上看幾本軍事期刊曾經是週末消遣的重要方式。

可能是從小就比較酷愛軍事藝術的影響。 各類即時戰略類遊戲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時間殺手。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long long ago

在我還在讀初中時,《閃擊戰2》系列便是我的最愛。

儘管是從盜版玩起,但依然是我過去這麼多年來最鍾愛的遊戲,沒有之一。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閃擊戰2帝國覆滅是口碑上佳的即時戰略遊戲

閃擊戰的三個版本中,我尤其酷愛帝國覆滅資料片。每當有些閒暇,也許便會打開電腦,陪伴著熟悉的音樂,刪掉存檔,從頭開始一路猛擼到底。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閃擊戰2帝國覆滅以1944-1945年東線戰場為遊戲背景

《閃擊戰2帝國覆滅》德軍戰役第一章節就是發生在庫爾蘭半島的戰役

這個小小的系列也就是為了稍微介紹一下庫爾蘭戰役而設立。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在我還在那懵懂的年齡,對於庫爾蘭半島甚至還是一無所知。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而現在,隨著年齡漸長,伴隨著手頭電子設備的鳥槍換炮。

終於認識了這塊神奇的土地。

在介紹二戰中著名的庫爾蘭戰役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這顆波羅的海邊的明珠。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拉脫維亞以里加地區為核心,曾經是波羅的海東段最富饒的土地

庫爾蘭位於現在的拉脫維亞,在拉脫維亞語中被稱為Kurzeme,而在德語中被稱為Kurland

之所以強調德語名稱,是因為16-18世紀,波羅的海德國人建立過著名的庫爾蘭公國。

早在1562年利沃尼亞戰爭期間,利沃尼亞聯邦解體,德意志騎士團寶劍騎士團也被迫解散,在此基礎上,《維爾紐斯條約》規定愛沙尼亞南部和拉脫維亞北部被割讓給立陶宛大公國。並形成了利沃尼亞公國。道加瓦河西岸到波羅的海之間得拉脫維亞領土成為了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

名義上作為立陶宛大公國的附庸。

寶劍騎士團的最後一位團長哥達·克特勒稱為第一位庫爾蘭公爵。其他的騎士變成了貴族。他們擁有的封地成為了永久土地,凱特萊獲得了三分之一的領土。

米塔烏(葉爾加瓦)稱為新首都,議會每年召開兩次會議。

哥達·克特勒在1587年去世後,他的兒子弗雷德裡克和威廉在1596年將公國分為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兩部分。威廉和普魯士公爵通婚並獲得了擴張,卻被宗主波蘭-立陶宛聯邦遏制,被迫流亡海外。

但威廉有效地開拓了庫爾蘭的設施建設和貿易嘗試。

1600年,瑞典王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利沃尼亞地區激戰,獲得的地區在拉脫維亞中北部被稱為瑞屬利沃尼亞,聯邦則保存了利沃尼亞公國的領土。

庫爾蘭作為聯邦諸侯國也參加了戰爭,但只是作為二流的角色。

到了雅各布·克特勒公爵統治時期,庫爾蘭公國國力達到鼎盛。在西歐的旅行使雅各布·克特勒大開眼界並積極地推動了商業,金屬加工和造船業,庫爾蘭的貿易伙伴甚至包括歐陸強國法國、荷蘭共和國、葡萄牙王國,也包括英國。

當時雅各布·克特勒建立起了一支歐洲頂級的商船隊和兩個主要港口,分別在文島和裡堡。

1637年,一艘載有212人的庫爾蘭公國的船隻前往多巴哥尋找殖民地。當時島上的一個建立於1628年的荷蘭殖民地剛剛被西班牙人摧毀,庫爾蘭公國的首次殖民嘗試失敗。

1639年的第二次嘗試同樣以失敗告終。

1642年,兩艘載有大約300名開拓者的船隻在船長卡倫的帶領下試圖在北海岸靠近庫爾蘭灣的地方登陸,但是很快就被當地的加勒比土著驅逐了。

之後庫爾蘭公國在殖民政策上轉移了重心,終於於1651年在非洲岡比亞河的聖安德魯斯堡修建了雅各布要塞。這是庫爾蘭公國的第一塊殖民地。

不久之後的1654年5月20日,“庫爾蘭公爵夫人徽章號”船登陸多巴哥,建立了又一個殖民地。這艘船攜帶了45門大炮,25名軍官,124名庫爾蘭士兵和80個將佔據多巴哥的移民家庭。船長威勒·默倫斯將島名更改為“新庫爾蘭”。並且在島的西南角修建了一個要塞,命名為詹姆斯要塞,和環繞要塞的詹姆斯城同名。

其它地名如大庫爾蘭灣、詹姆斯灣、庫爾蘭莊園、 利耶帕亞灣和小庫爾蘭灣等也來源於庫爾蘭公國的地名。

幾個月後,第二個荷蘭殖民地建立起來並很快超過了庫爾蘭殖民地的規模。1657年又有120名庫爾蘭移民到達,但第二年隨著500名法國移民的加入,荷蘭殖民地移民也達到了1200名。

庫爾蘭公國是曾經殖民美洲的最小的歐洲國家,但現在它的殖民地生存卻面臨挑戰。

由於庫爾蘭公國是瑞典和波蘭利益爭奪的焦點。

1655年,波瑞戰爭開始,瑞典軍隊進入公國領地,雅各布公爵也不幸於1658-1660年被瑞典軍隊軟禁。在此期間兩塊殖民地均遭荷蘭政府接管,商船隊和工廠也盡數被毀。

其後島上的荷蘭人包圍了詹姆斯要塞的庫爾蘭總督修伯特·德·比弗倫被迫投降。庫爾蘭於1659年12月11日正式宣稱放棄新庫爾蘭。

1660年戰爭結束,各方簽訂了《奧利瓦條約》,荷蘭同意將多巴哥歸還庫爾蘭。但在1666年,可能是在一次海盜襲擊後庫爾蘭人離開了多巴哥,1668年一艘庫爾蘭船隻收復雅各布要塞的嘗試也被荷蘭人擊退。在雅各布統治末期,庫爾蘭曾短暫地重新得到多巴哥,並於1680年7月建立了一塊新殖民地,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雅各布公爵一直試圖重建船隊和工廠,但庫爾蘭公國再也無法重現它往日的繁榮了。1683年3月到1686年6月間,全島始終處於廢棄的狀態。1689年,庫爾蘭方面將島出售。

1690年5月,庫爾蘭人永遠離開了多巴哥,不過名義上的總督直到1795年才停止委任。

今天的庫爾蘭灣附近的庫爾蘭碑紀念了庫爾蘭公國的殖民歷史。

新庫爾蘭總督(多巴哥)

1642年–1643年 Edward Marshall

1643年–1650年 Cornelius Caroon

1654年 Adrien Lampsius

1656年–1659年 Hubert de Beveren

1660年–1689年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誕生伊始就屬於立陶宛大公國的附屬國,自然而然的隸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附庸或者說諸侯國。

1562-1791年間,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一直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諸侯國。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庫爾蘭和瑟米利亞公國在1562-1791年屬於波蘭-立陶宛聯邦

其實波蘭-立陶宛不僅僅是歐洲16-17世紀最大的國家,而且很多政治特色別具一格。

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稱為“貴族民主制”或者金權自由制。法律由貴族(施拉赤塔)控制的議會(瑟姆)限制君主的權力。是當代的民主制、君主立憲制和聯邦制的先驅。

這一點尤為重要。

因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面積在1650年甚至達到115346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了1100萬。

而在1582年,人口僅僅650萬,領土面積也僅僅81萬平方公里。

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領土甚至到達亞速海

由於政治的優越性,使得領土和人口有良好的社會條件進行增長。但是增長的人口意味著民族和宗教矛盾的加劇。領土的增加也不僅僅是土地和作物的變化,必將伴隨著矛盾的激化甚至是戰爭。

由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領土屬於今天的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和俄羅斯。

顯而易見,這意味著聯邦內擁有著從波羅的海沿岸到東南歐的廣袤土地,也意味著擁有大量不同的民族和宗教。

聯邦的常用語言種類之多也令人咋舌,不僅包括波蘭語、拉丁語、法語、德語

由於波蘭和當時的阿姆斯特丹一樣是歐洲猶太人的避難場所,所以猶太人也帶來了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

甚至還有來自西亞,號稱“南高加索猶太人”的亞美尼亞聚居在聯邦。

這也體現了聯邦的卓越的宗教政策。

事實上,儘管羅馬天主教作為聯邦的國教,但聯邦的宗教自由卻是聞名歐陸。宗教的和平相處在這個時代並不多見,而對於猶太人的包容更加罕見。

以至於除了天主教,東正教教堂也在聯邦廣泛存在,而基督新教和猶太教也獲得了大量發展,二戰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在東歐極其強烈,很大程度上便是由於東歐在聯邦時期聚集和發展了大量猶太人口。

波蘭猶太人非常傑出,大家很熟悉的布熱津斯基老爺子就是典型代表,還有91歲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赫維茲。而在當時,猶太人也為聯邦經濟和文化做出了及其卓越的貢獻。

該聯邦的兩個政權主體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這一點從首都設立上也可以看得出。在1569年-1596年,一直保持著雙首都模式,克拉科夫(波蘭)和維爾紐斯(立陶宛)。

但在事實上由波蘭取得優勢控制。17世紀時在外交詞彙中聯邦被稱為“最高貴的波蘭共和國”,也有大量人員稱之為“波蘭”(儘管這樣很不公正)。值得注意的是,直到20世紀,才出現“兩國聯邦”的稱呼。

到了1596年,一直到1795年聯邦解體,首都一直在波蘭華沙。

儘管如此,兩國的聯盟依然非常穩定。

在波蘭黃金時代,強有力的議會(瑟姆)被參加三十年戰爭的貴族控制。但依然可以和當時歐洲的強國匹敵。

甚至在1610年-1612年攻佔過宿敵俄羅斯帝國的首都莫斯科 。

1683年維也納戰役對抗穆斯林獲得的勝利為聯邦獲得“基督教前哨”的稱號,成功遏制了穆斯林的野心。

但在黃金時代過後,從17世紀中期開始遇到了政治混亂,國力日漸衰微,一直到1795年開始被哈布斯堡王朝、普魯士和俄羅斯帝國三度瓜分最後亡國。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滅亡前夕,聯邦依然編纂出現代史上最古老的憲法之一。

也許正是這層原因,東歐國家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對於俄國的大國沙文主義尤其厭惡。

二戰中德國黨衛軍也出現了至少兩隻師級別的拉脫維亞軍隊。

在車臣戰爭中,站在俄軍對立面拉脫維亞的志願兵也是非常聞名的勢力。

回到正題

庫爾蘭公國雖然在18世紀名義上結束了殖民史,卻在1791年有機會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沒落而獲得了獨立。

但隨著波蘭-立陶宛聯邦在1795年的覆滅,庫爾蘭不得不和里加一起落入了俄羅斯帝國的控制。

一直到一戰中俄羅斯帝國解體,德國戰敗。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也就是波羅的海三國才在1918年取得了獨立。

不過到了1940年根據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三國又落入了蘇聯(一臉無辜)。

而在1941年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一次猛烈的衝擊幾乎在瞬間就獲得了里加、塔林和維爾紐斯之間得領土,雖說再次易手,卻也乾淨利落。

此後北方戰線一直固定在芬蘭邊境到列寧格勒。

一直到

(待續)

本文來自筆者知乎文章《浴血庫爾蘭(1):鏽鈍的寶劍 - 蕭半楊的文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