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啊!山那边

啊!山那边

故事:啊!山那边


吃过早饭,胡君习惯性的抽完一支烟,便拿起昨晚准备好的背包就要出门。妻子一把拉住他的胳膊大声说:“你真的要去?我看你脑壳里有病,而且还病的不轻!”胡君使劲挣脱妻子的手,一边开门,一边回头说:“你懂什么?我下午就回来了。”听见他们的争吵声,儿子小胡从自己的卧室走出来:“老爸,妈是不放心你,还是我陪你去吧!”

胡君在家门口停住脚步,对妻子和儿子说:“我不就是爬个小山,你们就放心吧!如果身体真吃不消,我提前回家就是了。”

胡君今天要爬的山叫云雾山,就在离家15公里的江武镇。这座名不传经的小山是胡君心中埋藏了五十多年的一个迷,是他心中一个没解的结。如果不把它解开,他的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巨石,永远会难以释怀。

江武镇是胡君的出生地,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小时候他经常坐在家门前的小板凳上,望着小镇西边的云雾山发呆。那山名副其实,大多数时间远远地望去云雾朦胧像笼罩着一层轻纱,虚幻飘渺宛如仙境。特别是雨后天晴时,雪白的云飘浮在山的周围如海上起伏的波涛,而从云雾中露出半个身子的山便成了海上的岛屿。还在上幼儿园的胡君问外婆山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外婆搂着小胡君说:“山的那边是神仙住的地方,有好多好看的仙女。”“仙女有丫丫好看吗?”丫丫是胡君的邻居,也是他幼儿园的同学。外婆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比丫丫好看!”

丫丫是胡君心中最漂亮的女孩子,比丫丫还好看的会是什么样子呢?小胡君想了一整天也没有想明白。

有时候吃过晚饭,小胡君搬出小板凳放在门前让妈妈坐下,自己则钻进妈妈的怀里问山的那边是什么地方?妈妈告诉他:“山的那边啊!是一片大草原。”

什么是草原呢?妈妈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向小胡君描述,她只能告诉草原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草地,那些绿色的草就像巨毯似的盖在地面,草原上长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片,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还有好多蜜蜂、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唱着歌跳着舞。不久,小胡君看过了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知道除了妈妈说过的外,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还长着白蘑菇似的蒙古包和一群群在草地里“咩咩”叫着,互相追逐玩耍的小羊羔。

不管山那边是神仙生活的地方,还是长着白蘑菇似的蒙古包的草原。从童年开始,山的那边在胡君心中便成了难以忘却、挥之不去的是一道迷、一个梦、一团结。并从此萌发了到山那边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在胡君7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他随父母到了离江武镇15公里的县城,并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代。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早已经不相信外婆和妈妈曾经告诉过他的有关山那边的故事。但好奇心仍然没有因此而递减,反而对山的那边越来越充满了好奇。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条在大海上漂流的孤舟,而那座在云雾中露出半个身子的山就像海上的岛屿似的,时刻在呼唤他,让他无法释怀。

高中毕业后,胡君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大山深处哨所里的兵,每天睁开眼便是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退伍后他曾经旅游过很多地方,登过许多名山,领略了泰山的雄,华山的险,衡山的秀,恒山的奇,嵩山的峻。而且也感受过城市的繁华、大海的汹涌、沙漠的孤烟、草原的宽阔……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他对江武镇云雾山另一边的神往。

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胡君曾对大半生作过这样的总结:自己活了几十年,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与无聊亲密无间,充满了沉闷和枯燥。虽然有上进心却没有能力,有梦想却没有天赋,有努力却没有机遇。就像一个越拼搏越失败的孩子,心中充满了无助和挫折感;就像云雾笼罩的大山,虚幻飘渺,无根无基;就像一首恐惧、焦虑、虚无的三重奏。因此,他渴望有一天能到山的那边去,他认为山的那边一定藏着自己人生的答案和某种神秘的东西。特别是上个月退休后,这个愿望愈发的强烈而不可抑制。

他曾经将这件事告诉妻子和儿子。妻子听了后望着他沉默了许久,才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我看你没有发烧嘛!”便转身离开了。儿子听了没有言语,只是低头玩着手中的手机,偶而抬头望一眼他,眼神中充满了某种莫名其妙的神情。他之所以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和儿子并不是为了得到理解,他知道这件事在许多人眼中都是荒唐的,他只想找个人倾诉,如此而已。

走出家门的胡君,驱车不到半个小时便到了江武镇,虽然与县城不过15公里,但自从外婆去世后,他也好些年没有回去过了。在他的记忆中,小镇是恬静、朴素的,从镇子东边流淌的涪江就像一面澄碧如镜的大镜子,映出远处翠绿的山,天空洁白的云。而此刻的小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他过去的印象大相径庭。镇子周围早已修建了许多工厂,街头人来人往、店肆林立。姑娘、小伙的衣着打扮不说与县城,就是与省城相比也毫无逊色。

穿过小镇便是农村,现在正是春天,农作物和各种植物、花草正按照时令的推移精确的启动着生命的周期,新叶在暖风的摩挲下发出着动听的声音。

不一会,他便来到了山脚下,停好车背上背包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往上爬。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胡君来说爬山不是一件轻松事,不久他便两腿开始打颤,嘴里扑哧扑哧的喘着粗气。他停下脚步,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喝了几口水,吃了几块点心,然后抽了支香烟,这才慢慢的站起来,拖着如灌了铅了腿继续上气不接下气往山顶上攀登。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登,胡君终于步履蹒跚的爬上了山顶。他顾不上喝口水,擦一把汗,便向山的另一边望去。只见山下是一马平川的平原,田野阡陌纵横,村庄集镇星罗棋布的点缀在其间。这景致与山的这边一模一样,没有虚幻飘渺的仙境和美貌的仙女,也没有长着白色蘑菇似的蒙古包和散布期间的白色羊群的绿茵如毯的草原。

他抬头向远方眺望,只见平原的尽头是嵯峨黛绿的群山,几缕缥缈的白云浮在山的周围如海上起伏的波涛,而从云雾中露出半个身子的山便成了海上的岛屿。

创作后记:山那边是胡君心中的一个结,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个结。它就藏在“山的那边”。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童年的胡君心中的“山那边”是一种隐喻,它充满了神秘和美,就像童年的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向往和企求,总以为有某种美在前方等着自己。当随着阅历的增长,才发现了人生藏在“山的那边”的真相,即叔本华说的人生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悲剧。如果非要象胡君那样去寻找所谓的美,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美不在“山那边”,美其实存在于我们寻找那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