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章草例》

谈到《章草例》,2000年由王秋湄先生长女王智园女士及先生私淑弟子戴隆厚先生誊写整理,更名为《章草辨异手册》,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章草辨异手册》书影


成书经过

《章草例》展现了秋湄先生对章草书法的认识和理解,此书系统地论述了章草的产生、演变、字形组织及书写要领。

据戴隆厚撰前言中记“自抗战前即已开始著述,战时辗转南北,颠沛流离,虽生活拮据艰难,先生仍日夜披阅笔耕不辍,倾注了大量心血,至抗战胜利前夕方大体完成” ,可见《章草例》倾注了王秋湄先生毕生的经历。

如何学习章草

此书以列表的形式阐述了章草书法的源流,从中可知先生深谙章草书法的发展脉络。

他认为“学章须从篆隶入手,自不待言。章为隶之捷,则隶分更较篆籀切要。自宋元以来书家多不讲求篆隶小学,故效章体,每每涉于轻剽,便类今草” ,且“夫善章草宋克,王凤洲(王世贞)犹讥其佻卞,太过剽险。

” 。

同时清末民初,中国西北部出土一系列的简牍,按地域分为楼兰尼雅简牍、敦煌汉简、罗布淖尔汉简、居延汉简。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居延汉简(局部)


清代之前,习书者对书法的学习只依靠刻帖、碑版拓片,至于流传于世的墨迹,最早的也只能见到隋唐珍本,而简牍的出现,让世人得见汉代人的书迹,极大地促进了后人对秦汉时期书法的理解,解开了困扰千年的书学秘密。

考古资料之价值

这些珍贵的考古资料很快即引起了书家们的重视。像遗老沈曾植、郑孝胥、罗振玉等。

王秋湄先生也关注简牍,在《章草例》中记 “逮近世始于西陲再见木简,残碎不下万种,法人伯希和捆载西行,幸借影出,比来西北续有发掘,瑞典人斯文哈定来华探险,获逾万余,过于希氏,捆归尚俟整理,又北平考古家某氏亦藏弆木简大量稽时印行,其中不少瑰宝,汉简虽多属屯戍之作,鲜有斐然成章,然其胎息古懋,芝草离奇,甚有补益于章学,并以旁见魏晋之作草胎息,六朝写经,皆从是派流衍。近人学书,求唐人墨迹,已矜希见,无论魏晋,遑望两京,吾人幸生斯世,地不爱宝,古物迭有掘见,撮印以传,在前人梦寐所不可求,而今轻易得之,实拜科学之赐,论今学人艺事,宜可超轶前代。”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敦煌写经(局部)


可见王秋湄先生书法亦从这些新发现的简牍资料中汲取养分,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相结合。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王秋湄先生隶书七言联


同时进入二十世纪,受西学东渐、制度变革、科举废除及新兴教育体系建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书法逐渐摆脱了一定的束缚,并成为与绘画、雕塑等相对独立艺术的学科。

书道日衰之现状

但科举制度的消失,除解开了书法自身的枷锁外,还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王秋湄先生也谈到“顾书道反日衰,狂怪刺眼,学校萃萃,洋墨铅笔遍于市,寻一端楷,已如星凤。更何论艰深之章学,不及百年,将恐无人能识能解者,可慨叹也。” 的忧虑,此说法和同时期一些专业学者的认知产生了共鸣。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王秋湄先生章草七言联


金针之度

对于这一时期的章草名家,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晚近寐叟(沈曾植)取法乎上,偶作章草,尚饶古意,惜乎初基小欧(欧阳通),中染包派(包世臣派),晚乃返朴,致近殚残。论其造诣,仅追石斋(黄道周),然寐叟隶分极深,人无知者,愈以信章须以篆隶八分入手,乃见骨重神凝,傅青主学隶之诀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是可移诸学章,金针之度也。” 。

何书堪称民国书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今人借鉴?

沈曾植章草书札


从这些书论中,可知王秋湄先生深知章草书法的脉络和源流,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书家。(未完待续)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