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尊师重教之传统,而老师亦应有因材施教之美德。放眼如今的学校,任何一个老师随意旷课、迟到,立马便会受到学生举报。

但是,在民国时期,有一位神奇教授,上课教学十分随意,旷课更是家常便饭。

此人便是有“疯子”之称的黄侃。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一、桀骜不驯,教授上课看天气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黄侃亦是大师中的大师,在经学、文学乃至哲学上都颇有造诣。正是因为他的这种造诣,许多大学都抢着请他前去上课。

在私立中华大学任教之时,黄侃经常光领工资不上课。一到上课时候,他总有各种琐事要处理,或是睡个午觉、或是浇浇花,无一例外。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久而久之,这样的黄侃终于激起学生怨愤。于是,这一天黄侃破天荒前往教室上课,但是他没有说一句与知识有关的内容。一进教室,黄侃二话不说先发了一通脾气,随后便说:

“你们是何等动物?非要我来上课?你们出去只管甩我的牌子,就说是我的学生,还怕没得饭吃?看哪个不派你事做?”

自此之后,黄侃再没去上过课,私立中华大学的学生也不敢再要求。的确,以当时黄侃的名声,只要是他的徒弟,找工作绝对不是难事。但以这种方式说出大实话,未免太不给学生留情面。

相比私立中华大学,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黄侃,就亲和许多。对于平常的排好的课程,只要在他的约定范围内,黄侃基本都去上。但对于南京这个城市来说,黄侃的约定就显得有些过分了。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任教之前,黄侃与校方约定,上课有“三不来”: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即只要是这三种天气,黄侃均不去上课。而在南京,刨去这三种天气,一半的课程或许就已经作废。

有一次,阳光明媚,黄侃却也不去上课,有人来请之时,他瞥了一眼说:

“时间到了,钱还没到呢。”

原来,学校没有按时给他放薪水,以黄侃的性子,自然要罢工。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二、拖欠工资,开着火车去请愿

其实,在民国时期,拖欠大学老师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因为名气大,黄侃倒是可以以罢工威胁。但对于有些普通大学老师而言,他们无法罢工,便只能选择最俗气的方式——聚众请愿。

1946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经费被挪用,老师工资迟迟发不出来。一开始,老师们选择忍耐,想着或许上头一时周转不开。

但随着拖欠工资的时间越来越长,老师生活越来越紧张,学生们也只能一天吃几根油条。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思量再三,这群学生决定派几千名代表前往南京请愿。然而,请愿还不曾开始,消息便已经泄露。上头将铁道的有关人员全部调走,希望以交通阻碍他们的请愿行为。

但是上级忘记了,这是一批交通大学的师生,又怎么会被交通难住。于是,这几千人自己将火车头与货运车厢,将其接在一起,自己开着车直奔南京。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一路上,这列3000多人的货车车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聚众请愿的历史上,上海交通大学被载入史册——开着火车的“请愿大军”。自此以后,可能再也没有谁敢轻易挪用上海交大的教育经费。

三、月薪太高,教育经费不堪重负

不仅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也曾发生过拖欠老师工资事件。当时,许多老师为此纷纷辞职,前往东北大学。

当时的东北正在张作霖统治期间,他重视教育,在拖欠老师工资的大浪潮之中,东北大学独善其身。为此,胡适还写了一封辞职信,不等当时的校长蒋梦麟批准,他便已经离去。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不过,虽然大学老师经常被拖欠工资,但中学老师一般鲜少出现此种情况。归根到底,应当是当时的大学老师工资太高。

在当时,一个普通大学老师的工资在200到400不等,像胡适这种身兼几个职位的,有时候能够达到800。再来看当时的物价,大米4分一斤,牛肉3角一斤。对于普通人家而言,几百元足够一家人吃上小半年。

民国“三不来教授”上课,学生望眼欲穿,他:时间到了,钱还没到

因此,教育经费的大头便在大学之中,一旦教育经费被有心人挪用,必然只能先从大学老师的工资里克扣。

可惜,大学老师都是有文化、高素质之人,要想拖欠他们的钱,并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