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

去年,學校給我安排了一個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當徒弟,她備課特別認真,備課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們正常一個學期用一本備課筆記本,她兩本都寫完了。而且她的整個教學行為非常規範,也很敬業。但是,學生卻不喜歡她,給她的課堂打分很低,帶的班級語文成績也是倒數。她自己覺得很委屈,也很迷茫,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勁該往哪裡使。

我建議她,備課本不要寫那麼多。備課時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查閱大量資料是對的,但不是所有東西都要寫下來。但是她說,要講的東西太多,不寫下來怕上課時會忘記。

我說,一節課,一篇課文,根本不需要講那麼多東西。

可是這點她不能理解和認同,作為新手,她有一種本能的緊張感,她覺得很多東西都是很重要的,都是要讓學生掌握的。要是漏掉了,那問題可就嚴重了。

所以,她一篇簡短的文言文,要上三、四節課。一篇長點的小說,更是需要一個星期。這樣,就導致課時不夠,要趕課,課堂很乾很沉悶,學生非常反感。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老師認真全面備課

這樣費時費力,效率低下的課堂教學,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教師一心想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卻越來越討厭語文課。教師越認真負責,學生就離語文越遠。

除了一些新手教師,其實不少入職多年的語文教師也有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究其原因,是教師對文本教學內容的把握出了問題。

很多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從字詞到內容到情感外加寫作特色等等,面面俱到,生怕遺漏了什麼,一股腦教給學生,美名其曰打牢基礎全面掌握,殊不知這樣龐雜瑣碎缺少重點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疲於應付昏昏欲睡,更談不上美的享受了。

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跟教學內容的選擇息息相關。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提高課堂效率是關鍵

牢記一個教學常識

拿到一篇課文,怎樣來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重溫一個常識。那就是,教材對於語文教學的作用是什麼?其實,每個語文老師都應該清楚:我們是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課文只是精選出來的教學用的例文。如果我們能時時記住這一點,就知道機械地將那每一篇課文條分縷析,嚼碎吞嚥,講到底也不過是學了這些課文而已,並不代表學生就學會了如何去鑑賞新的文章。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教材這個載體,去切實培養並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對一篇課文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教,都要學,抓住需要教的深入地去教去學就可以了。這裡,就有一個精心選擇的問題。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教材只是教學的例子

如何精準選擇教學內容

如果說低效的課堂教學糾纏於“面”,那麼現在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就要從龐雜的“面”中選準那一到兩個“點”。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課堂教學要由面到點

要想選準教學“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01、緊扣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是課程的總綱,是確定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疑應該時刻有課標意識。《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必修課程中的“閱讀與鑑賞”板塊提出了十二條目標,我們在選點教學時就不能忽視這些要求。

譬如在上《祝福》時,我們首先就應想起第六條的要求:

“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據此要求,在選擇《祝福》的教學點時就應該考慮對形象的把握,對語言的品味,對當時社會特徵的瞭解以及對作品批判現實意義的體會。在這個範圍內,再進行進一步的選擇。如此,才能保證在正確的大方向下進行教學,不致南轅北轍,事倍功半。

02、尊重文體特點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隸屬的文體,文體不同,承載的語文知識也就不同,教學內容自然也就不一樣。教小說像教散文一樣,或者把說明文教成議論文,明顯都是荒謬的。

小說教學可以教三要素,主題和意義,也可以教它的敘事藝術;而詩歌教學就必須抓住詩中的意象及其營造的意境,抒發的情感以及獨特的表現手法;散文教學則離不開鑑賞語言體會情感;而歷來讓教師頭疼的說明文則可以教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語言的準確性等等。這是清楚明白,不容混同的。

譬如《祝福》是小說名篇,那麼在選擇教學點的時候,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理所當然可以列入選擇範圍,而對其主題的把握則同樣是繞不開的。如果將這些受小說文體限制的知識置之不理,而一味去品味語言,這種教學就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所以選點教學時,一定要先分辨文體,尊重文體差別,在不同文體承載的語文知識範圍內進行選擇。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每一篇文章都是獨特的“這一個”

03、依託文本內容

閱讀教學最終要落到具體文本上,而語文學科的每個文本除了具有文體的共性外,都是獨特的,充滿個性的,不能一概而論。

正如明學聖老師所說: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篇文章獨特的‘有’,就是找到了文章的個性、特色,好好地分析、鑑賞文章這個獨到的‘有’,課堂也就不再‘千篇一律’,語文課就會更加豐富多彩了。”

同為小說,《祝福》和《林黛玉進賈府》就非常不同。除了時代的區別之外,《祝福》打上了深刻的魯迅先生的烙印。先生將眼光投向苦難深重的中國底層勞動婦女,以祥林嫂發人深省的悲劇命運引領我們去關注小說力透紙背的環境描寫,體現了先生一貫的以文學為啟蒙,喚醒民眾的主張。先生所選擇的人物是獨特的,先生所抒發的情感是深沉的,而他的敘述語言又是樸實冷峻的。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把《祝福》教的跟《林黛玉進賈府》同一個面孔,在選擇教學點時,應該充分考慮怎樣把魯迅先生獨特的視角和情感體現出來。

04、考慮單元整體特色

人教版課本是按單元編排的,每個單元三到四篇文章不等。當然,把幾篇文章編排在一起不是隨意的,而是這幾篇文章有著共性和連續性。所以,在選擇教學點時,除了關注這篇文章本身外,還要將文章放到整個單元中去思考,避免教學的重複和無序。

譬如必修三第一單元是三篇小說,依次為《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如果各自為戰,很容易把三篇教的差不多,都是小說三要素、主題。而從單元整體出發,結合文本特點,可以每篇各有側重,如《林黛玉進賈府》重在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祝福》重在分析典型環境進而理解主題;而《老人與海》重在理解其象徵意義和獨特的敘事藝術。這樣,一個單元教下來,學生不僅全面掌握了小說的相關知識,而且因為不重複,學生不會產生煩厭心理,課堂效果遠遠要比每篇都講三要素好得多。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05、 關注學生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對學習內容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王榮生教授說:

“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或創生有所差異的語文教學內容,從而使他們逐步達成共同的課程目標,這是一堂語文‘好課’的最高境界。” 

教師在選擇恰當的教學點時,不能忽略對學生實際學情的考慮。應該思考或是調查哪些是學生早就掌握的,哪些是學生可以自己弄懂的,哪些是必須教師引導才能明白的,還有哪些是即使教師講了也無法掌握的,只有把這些都考慮到了,才能選準教學點。

譬如教學《祝福》,情節的梳理對學生來說是沒有難度,完全可以獨立完成的,而對人物命運悲劇原因的深挖必須通過教師的引導才能達到。當然為了避免猜測失誤,可以採取最直接的瞭解學情的方式,請學生自主研讀課文,提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然後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從中選擇合適的教學點。

李鎮西老師在教學《祝福》時就充分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

“我當然可以設計一個可以‘講’得比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著眼於學生的‘學’。這篇課文的參考資料浩如煙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僅憑我已有的對魯迅這篇文章的理解,就可以把這篇內涵豐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講好。但是,我現在思考的或者沒有把握的,不是我如何講好,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所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程序都應該以學生的心靈為起點,這是我現在堅定不移的原則。”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無疑是精彩絕倫,深受學生歡迎的。因為只有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前提下選擇的教學點,才能在課堂上有效調動學生,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這樣,課堂教學效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語文課堂應該是靈動的高效的,這對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要求。其中,選擇教什麼的能力,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起點所在。全盤考慮課標、文體、文本、單元、學生等因素,對正確精準地選出教學點至關重要。

讓學生先享受你的課,然後再喜歡上你。讓你的認真和努力,變成綻放在你和學生臉上的花朵。

“我這麼努力,為什麼學生還是不喜歡我?”問題就出在你太認真上

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2] 雷玲《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

[3]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

[4] 李鎮西《聽李鎮西老師講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