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強國齊國最終為何不戰而降?

大秦鐵騎東出函谷而一統天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五國,而冷眼旁觀的齊國最終不戰而降,究竟是何原因?

天下強國齊國最終為何不戰而降?

齊國先後兩次變法吏治清明;尚武傳統不輸秦趙,常備軍至少在四十萬上下,始終處於強國之列;漁鹽之富冠絕天下;文化昌盛,稷下學宮開百家爭鳴之先河!且在滅亡前夕國庫充盈,沒有任何亡國之象,與其他五國國情有天壤之別!

究其原因大致有幾點:

一,民眾富足安逸,不願再戰,渴望統一

史記中對於秦軍入臨淄是這樣描述的:

五國滅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

秦軍入臨淄,百姓不敢阻擋,齊王遂降。面對即將國破家亡的現實,一向勇武的齊民居然放棄了抵抗,令人大跌眼鏡!

天下強國齊國最終為何不戰而降?

因此天下一統民心所向的影響下,一向安逸富足的齊國百姓不願做統一車輪下的犧牲品,他們不願意因為戰爭打破他們安逸的生活!

二,小人進讒,間諜充斥廟堂

齊國曆來合縱從不積極,後期壓根不管天下之事,坐視秦國吞併五國而無動於衷,偌大一個國家,只求偏安不求上進,聽信小人讒言!

王建聽流說,信反間,用後勝之計,不與諸侯從親,以亡國,為秦所擒,不亦宜乎!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不只是百姓安逸慣了,就連國君亦是如此!國君如果想發憤圖強,幾個小人,幾個間諜又能如何呢?資治通鑑說:

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賓客入秦,秦又多與金。客皆為反間,勸王朝秦,不修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其實綜合來說,齊國自上而下都不願再戰了,從當年田單復國之後,到秦統一天下幾十年間,齊國享受了幾十年的太平生活,這在大爭之世的戰國簡直不可思議!

天下強國齊國最終為何不戰而降?

長期的安逸富足的生活改變了齊國齊人的風格!自古以來忘戰必危,就連孔子都曾提出: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

一個國家即使在安逸也不能不居安思危,不修武備!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多麼深刻的道理!更何況在伐交頻頻的戰國時代!自古以來自求偏安者,無一不是迅速滅亡!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天下強國齊國最終為何不戰而降?

這也反應出老百姓是反感討厭戰爭的,他們渴望和平!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珍惜眼前的和平,勿忘歷史!警鐘長鳴!也許這也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