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機構淪為“剽客”,能否挖一挖背後的“關聯利益鏈”?

權威機構淪為“剽客”,能否挖一挖背後的“關聯利益鏈”?

喬志峰

深圳灣環評報告公然抄襲造假:竟出現35次“湛江”。

權威機構淪為“剽客”,能否挖一挖背後的“關聯利益鏈”?

一份出自權威機構的環評報告,因為抄襲造假而上了熱搜。近日,深圳市政府官網公示一份有關深圳灣新航道疏浚項目的環評報告,卻被爆出內容存在嚴重的抄襲造假問題,僅“湛江”兩字就出現了35次。很快,深圳環評報告“造假門”持續發酵,並引發公眾強烈關注,更有網友吐槽:抄作業連名字都抄錯,這種水平連小學生都不如。(4月19日《中國基金報》)

確實連小學生都不如。小學生抄作業,最起碼不會連名字都抄吧。由此可見,相關機構和單位的水平和責任心差到了何種程度。

犯下如此低級錯誤的,並非不懂事的小學生,而是權威機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根據官方資料,該研究所是一家歷史悠久、科研成果頗豐的國立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成立以來取得的科研成果近800項,設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字頭,中科院,單看名字就令人肅然起敬,誰能料到竟會是銀樣蠟槍頭、無恥大忽悠?權威機構淪為“剽客”,是偶爾為之,還是行業潛規則和新常態?這次是被發現了,他們之前出具的報告,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剽竊問題,是否也該全部拿出來審查一番?

據悉,今年1月19日、3月3日和3月19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陸續將環評報告進行了3次掛網公示,在第3次公示期間,市民發現了環評報告存在抄襲的問題。錯漏百出的抄襲報告,就這樣一路綠燈三次公示,難道就沒有人審核把關?哪怕只是一目十行看上幾眼,便不難發現問題。幸虧公示是掛在網上,幸虧有“好事”的市民真的看了,否則豈不就輕易矇混過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後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連名字都抄的所謂環評報告,能為決策提供什麼科學依據?不過是欺上瞞下“逗你玩”罷了。抄襲只是表象,本質乃是造假——通過造假為某些項目製造合法性,進而攫取地方或小集團利益,從事不可告人的勾當。

抄襲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1,技術專題的報告是可以分包的,但為什麼分包給涉事機構、有沒有質量要求和把關,卻是迴避不了的疑問。這背後,有沒有有利益勾兌和經濟問題?2,所謂環評,是否原本就沒當回事,就是走形式、搞過場,忽悠老百姓的?環境影響評價被稱為“卡住違規建設項目的硬槓槓,環境風險的過濾器、安全閥”,可現在,是不是被異化為“為違規建設項目開綠燈”的工具呢?環境頻遭破壞,誰是幕後黑手?

據央視報道,在生態環境部4月15日召開的3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事件暴露出抄襲、造假問題,性質十分惡劣,生態環境部已責成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嚴肅查處。目前省市聯合調查組已完成對編制單位的調查取證,案件進入立案處罰階段。

查,是必須的。但關鍵在於,能否拔出蘿蔔帶出泥——徹底查一查環評乃至環保領域的亂象,深入挖一挖環評造假背後的關聯利益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