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王氏:志存高遠 獻身革命


王氏入川始祖大部分系明清時期,從湖北、廣東、湖南、貴州、廣西、江西、陝西等七省入川,先後落業在大竹、南充、渝北、梁山、巴縣、長壽、涪陵、渠縣、鄰水等10多個縣市區,播遷繁衍,散居在鄰水45個鄉鎮。《鄰水王氏通譜》收錄210個世系,11萬多人。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簪纓相繼,人才輩出。

一、鄰水縣王氏源流

據調查,鄰水縣王氏有唐宋時期的原住民,即長灘鄉王家坪王氏,於清雍正時期與豐禾三槐王氏合譜。鄰水縣王氏主要有四大支系,即湖北麻城縣入川的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廣東乳源縣入川的太原王氏世系(太原王氏)、湖北蘄水縣入川的琅琊王氏世系(琅琊王氏)、除此以外的其他王氏世系統稱為聯宗世系。

三槐王氏,始祖王覺才、王子才、王普才,明洪武二年(1369年)入川,後裔主要居住在鄰水縣王家鎮、豐禾鎮。《鄰水王氏通譜》現收錄27代53184人。

太原王氏,始祖王元發,明洪武三十年,奉旨簡命特授廣東雷州府遂溪縣正堂。清朝初年,乳源王氏子孫幾十支隨著“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遷居四川省龍安府、順慶府、達州、夔州府等地星散落業。在鄰水縣境內,子孫發展歸屬為15宗系,分佈在鄰水三山兩槽,族譜收錄22代28478人。

琅玡王氏,琅玡王氏出自太原,始祖王太正,原籍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高坎巖,入川落業在新鎮鄉,也有部分早年遷居大竹縣文星、楊通鄉等地。族譜收錄26代3273人。

聯宗王氏,鄰水王氏聯宗世系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全縣聯宗王氏世系176個,佔全縣王氏總世系210個的84%。聯宗世系收錄26792人,現分佈在鄰水三山兩槽的33個鄉鎮。

二、王氏家訓家規

(一)王氏家訓

鄰水王氏祖訓立有十訓,兼立十戒。

十訓:

一訓曰:人倫莫重於孝弟,則罔極之宜報,友恭之宜敬也。

二訓曰:嗣續莫重於婚姻,則幼孤者宜字,失偶者宜助也。

三訓曰:傷殘莫切死喪,則窘乏者宜周,靡靠者宜恤也。四訓曰:耕不可不勤,春秋盡力,則衣食足於農桑也。

五訓曰:讀不可不謹,晦明無間,則禮義明於詩書也。

六訓曰:國賦不可不先,有無錯納,則急公為淳良也。

七訓曰:有志芸窗,艱於上進者,務其玉厥成也。

八訓曰:有苦守孀節,難免飢寒者,務令用度可充也。

九訓曰:疾病無資,何以獲其生,全務覓藥代治也。

十訓曰:家飲無次,何以知其尊卑,務使坐席攸分也。

十戒:

一戒曰:子不克孝弟,不克恭攸,敗倫紀者罰之。

二戒曰:寡婦改節,無違國例,明暗索財者罰之。

三戒曰:欺孤凌弱,陰謀暗毒,不守法者罰之。

四戒曰:非為起於遊手,荒蕪田畝者罰谷以為祭典。

五戒曰:俊秀失其父母,不為代教者,罰銀以恤孤幼。

六戒曰:出入不離公門,殘害骨肉者,重處以絕故轍。

七戒曰:田戶各有分段,以多佔少,以少謀多者,皆不姑容。

八戒曰:本族無容持訟,以長控幼,以卑告尊者,亦不姑容。

九戒曰:三五成群晝夜賭博者,決重責焉。

十戒曰:赴飲人市兇橫毆人者,決重究焉。

(二)王氏家規

鄰水王氏家規訂立有八禁、十二規勸。

八禁:

一禁忤逆冒犯父兄以喪身軀;

二禁嫁娶同姓子女以亂倫常;

三禁賭博遙佚遊蕩以敗家業;

四禁窩引匪盜奸宄以玷門風;

五禁刁唆詞訟是非以傷雅化;

六禁尊卑長幼秩序以壞綱常;

七禁奢華驕傲鄙吝以失財源;

八禁溺女忍心滅性以傷天和。

十二規勸:

一勸族人行孝道,父母恩情比天高,爹孃在世須孝敬,何須死後把心表。

二勸族人莫爭強,誠實謙讓理應當,強中自有強中手,自知之明美名揚。

三勸族人莫奸刁,千里求財千里消,來得正當去得好,因果不差半分毫。

四勸族人莫淫亂,不顧廉恥醜名傳,父母子女無臉面,家風敗壞情何堪。

五勸族人莫賭錢,賭博之徒昧心田,良心已失入歧途,傾家蕩產一命懸。

六勸族人莫貪財,不義之財惹禍災,貪得無厭喪天良,法律追究進班房。

七勸族人莫偷盜,偷盜罪惡真不小,樑上君子不可取,犯了國法絕不饒。

八勸族人莫鬥氣,爭強好勝是非起,不怕人心硬似鐵,法律如爐不饒你。

九勸族人莫吸毒,為害之大令人愁,如把生命當兒戲,家破人亡是歸宿。

十勸族人少飲酒,飲得適量精神有,一醉方休傷身體,釀成事故受追究。

十一懇勸重耕讀,勤耕苦讀爭上游,金榜題名名自揚,光宗耀祖祖心寬。

十二又勸多行善,積善之家有餘慶,多檢己過少怪人,廣修福田保平安。

三、王氏名人

王概:鄰水縣人,宋代進士;王壽嵩,鄰水縣人,宋代元祐進士;王忠,鄰水縣人,明代舉人;王學山,鄰水縣人,清代舉人。以上人物事蹟均不詳。

王襄:清光緒鄰水縣太安鄉人,民國二年,赴日本進修,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運動,民國三年受孫中山派遣回國參加上海暴動,不幸遇難,時年27歲。

王顯慶:鄰水豐禾人,1925年考入日立滿州醫科大學,後輟學。1928年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學習。1931年7月去南京籌辦炮兵學校,歷任學員大隊長、上校主任、教官、偵測大隊長等職。1947年任重慶中央國民政府行轅處第一處科長。1948年任第十五兵團第241師參謀長、副師長,次年任師長。1980年任鄰水縣政協第一屆副主席。

王宗旭:重慶巴南區人。1950年1月參軍,參加抗美援朝,1955年轉業到鄰水縣。1978年任鄰水縣書記、縣革委主任,後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

四、典型人物

民國政府烈士:王襄

王襄(1887—1914),字衡如,龍安鎮人。幼穎異,善屬文,尤長經史,年十七歲以童試冠軍入邑庠,太守鄂蘭谷器之,清末入順慶府中學肄業,後考入四川通省師範畢業,復升四川優級師範學堂肄業。王襄追隨同盟會員張瀾、熊克武,熊吉,王楊參加民主革命。

1911年,清廷宣佈鐵路國有,激起了四川人民強烈反抗,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會進行保護路權鬥爭,王襄在成都加入保路同志會“奔走甚力”。川西同志軍起義後,李紹伊率領“孝義會”數千人起義響應,1911年11月17日佔領大竹縣城,旋以大竹為基地分兵四出,勢如破竹。李紹伊派王巨伯南擊鄰水,19日攻佔鄰水縣城,燒燬縣衙,釋放囚犯,知縣崔同高慌忙逃走,清鄰水縣政權覆滅。11月22日李紹伊派吳夢庚到鄰水縣召開全縣善後會議,縣人推薦鄰水城鄉新舊人士主持縣事,王襄被選為鄰水縣教育會會長、高等小學校長,任縣視學。鑑於鄰水時局不靖,決定調豐禾場“同志軍”入城維持治安,被梅潔所阻,移駐東門外延福寺。

四川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爪牙胡景伊纂奪。全國各地討袁護法之師紛紛成立,熊克武、楊庶戡在重慶宣佈獨立,響應各省護法之師。王襄與王模、曹文光、廖遇殊、姜相虞、曹文明、王楊等亦謀響應,在文昌宮召集同志軍會議,分兵援助,曹文明等東出墊江,長壽,北出廣安、嶽池,檄文所至,人心振奮。8月15日王襄等響應重慶討袁軍,宣佈獨立,並派團隊隨石青陽部北上,與胡景伊部戰於合川大河壩失利,團隊退回。王襄獨力難支,不忍糜爛地方,解散同志軍。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為恢復帝制,追捕革命黨人,王襄遭到袁世凱爪牙胡景伊追捕,只有出走,東渡扶桑進修。

王襄到日本後追隨孫中山繼續從事民主革命,民國三年(1914年)受孫中山派遣回國參加上海暴動,不幸殉難,時年二十七歲。民國六年(1917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為王襄在上海舉行追悼會,全市降半旗一星期。民國政府授予王襄烈士稱號,將遺骨灰送回鄰水,為襄公建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碑於鄰水縣龍安鄉長灘壩王家壪門首,給撫卹金三百元,並由熊吉撰寫《王烈士墓表》,為紀念碑題楹聯:是碩學,是英才,秀氣毓鄰山,永作千秋金鑑;亦書生,亦烈士,羈魂歸滬水,長留萬古漆燈。

四川省文史研究員:王顯慶

王顯慶(1905—1988),豐禾鎮人。少時就讀豐禾高小,1923年,畢業於四川省江北縣立中學,後去北京考入宏達學校補習。1924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高中二年級。1925年,考入日立滿州醫科大學,因參加支持上海工人發起的“五卅”運動上街遊行,受到校方監視,加之家庭經濟來源斷絕而輟學。1928年4月,王顯慶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第21期學習。1930年畢業,在河南參加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的中原大戰,部隊亦被蔣介石改編。1931年7月,去南京湯山籌辦炮兵學校,歷任中校籌備員、學員大隊長、上校主任、教官、偵測大隊長等職。

1938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王顯慶率炮校偵測大隊的聲測連、光測連、氣象臺開赴上海,協同重炮團隊作戰,多次打退日寇進攻。戰至11月5日,敵見久攻不克,乃憑藉海空優勢,以3個師團及1個支隊為骨幹,在炮艦的掩護下側擊主力,企圖會同越過蘇州河之敵構成夾擊之勢。連續激戰三日,敵愈逼近,抗戰部隊全線撤退。王顯慶率部於夜間由虹橋機場向青浦轉移。敵機整夜輪番施放照明彈,實施低空轟炸。次晨剛到青浦,正欲入城早餐,3架敵機突然臨空,炸燬橋樑,情勢危急。王顯慶急令搶修橋樑,順利過江,經安亭撤過崑山脫離戰場。

1938年4月,王顯慶奉命組建炮兵第二十團。9月,裝備完畢,奉命開赴河南洛陽配屬34集團軍胡宗南部作戰,並投入信陽戰役,任炮兵十五團、二十團指揮官。臨近信陽,城郊羅山城已被日軍搶先佔領,戰役指揮官部署以第一軍為右翼,鉗制城內之敵,壓制敵人火力,掩護步兵發起衝鋒。激戰數小時,佔領羅山高地,斃敵大隊長1名,繳獲一些通信器材和毒氣罐。初戰告捷,士氣高昂,正欲乘勝攻擊龜縮於城內之敵,側翼守軍陣地陳書農部告急,向後轉移。胡宗南決心動搖,下令暫緩進攻。對峙至次日凌晨,王顯慶見敵軍氣球升空,由此判斷敵軍主力已至,急將情況報告胡宗南,命令兩炮團作好戰鬥準備。7時許,敵軍在重炮群的掩護下發起猛烈進攻,抗敵官兵同仇敵愾,冒死抗擊。激戰至下午三時,敵軍以坦克沿公路掩護步兵進攻,突破正面陣地。戰況急轉直下。值此危急關頭,王顯慶集中5個炮兵營的火力,在敵突破口織起一道火網,擊毀坦克數輛,迫敵後退,恢復陣地,戰局轉危為安。次日拂曉,敵軍發起更瘋狂的進攻,守軍激戰兩日,阻滯了敵軍推進。然而就在此時,被日寇收買的山東土匪漢奸劉黑七部派出便衣隊襲撓陣地兩翼和後方。王顯慶率部在信陽外圍與敵激戰數日後奉命撤退。信陽之役,重創日軍。在危急關頭,王顯慶掩護10餘萬步兵順利撤退,保住了實力,同時也損失一些輜重。王顯慶深知國民黨軍中派系鬥爭激烈,便心生退意,提交辭呈,於1942年4月回鄉,集資興實業,經營農產品,創辦育才小學,任縣自衛隊總隊長,保境安民,1945年被推選為豐禾鄉鄉民主席。

1946年11月,王顯慶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科同學、駐防鄰水的十四軍軍長羅廣文的推薦下,到重慶軍官總隊學習一年後,任重慶中央國民政府行轅處第一處上校科長。1948年7月,應羅廣文之邀,任第十五兵團第241師參謀長,旋升少將副師長。羅廣文清鄉期間,王顯慶力所能及地保護鄰水鄉親,將一批地下黨員、地下黨外圍群眾招致部隊“當兵”,避過追捕。1949年12月15日,王顯慶升任第241師師長。面對四川即將解放的形勢,王顯慶決定放下武器,與幾個上層軍人達成共識,推動羅廣文下定決心起義。24日,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朱德清等到軍部與師級以上軍官會面,共同擬定起義方案,發出通電。王顯慶在通電上籤下自己的名字。25日上午,羅廣文在郫縣安德鋪召集營以上的軍官開會,宣佈起義,從此脫離國民黨,投奔共產黨。27日,南北兩線解放軍會師成都,四川省會成都解放。

1950年6月,王顯慶奉命率編連以上官佐去南京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學習,後移住蘇北濱海建設農場。1954年12月,王顯慶申請退職回鄉。1956年,王顯慶選為豐禾鄉人民代表和鄰水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次年“摘帽”。1958—1978年,雖長期處於逆境中,總是不忘“不失色於人,不食言於人,不失信於人”的為人準則,真誠與人相處,勸人為善,對自己的錯案不發怨言,教育家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別人的困難,幫得上忙的盡力相助,鄰里關係融洽和睦。農活從最基本的技能學起,最髒最累的活爭著做,且做得出色。其友善與寬厚得到農民的理解。

1978年9月,當選為鄰水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4月,落實政策,改正錯劃右派,恢復政治名譽。1980年,被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員,當年被選為縣政協第一屆副主席,後來被相繼選為第二、三屆政協副主席。

在縣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他深感自己來日不多,便以忘我精神撲在工作上,並撰寫出《我參加武漢會戰的回憶》《國民黨十五兵團羅廣文部起義始末》等文章。1988年12月14日,王顯慶病逝於重慶。

參加抗美援朝的鄰水縣領導:王宗旭

王宗旭(1930—1996),重慶市巴南區基民鄉人。1950年1月,王宗旭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3月,從部隊轉業到鄰水。1978年5月,任縣委書記、縣革委主任兼縣人武部第一政委、達縣地委委員。1983年11月機構改革後,任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84年7月在縣第十屆和1987年3月縣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分別當選為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宗旭是中共四川省第三、四屆代表大會代表,四川省第五、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鄰水縣第六、八、九、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9年初,王宗旭任新修《鄰水縣誌》編纂委員會主任,完成《鄰水縣誌》的編纂出版。1992年,王宗旭退休後,主持編修《鄰水縣人民政府志》和《鄰水縣人大志》,並苦練楷書,取得書法函授大專學歷。

五、鄰水王氏家族遺蹟

王家大院:位於鄰水縣冷家鄉偏橋溝村一組。清雍正二年(1724年)王正詳歷時三載,建成右邊正房6間。清乾隆十二年(1727年)王德俊修建左邊正房6間,第三向左右正房6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建左右精舍16間。現為三進四合院,古樸典雅,雕刻精美,為清代四川典型的穿鬥式木質建築院落。

太平寨王氏宗祠:位於鄰水縣王家鎮白鶴村,佔地面積約為25畝,四周皆石砌高牆,長80餘米,高8米,寬6米,形成丁字形街道,通向宗祠,後面是懸崖陡壁,內住幾十戶人家。寨立高地,雄偉壯觀,這是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啟迪後人的源泉。現已保存,頗有價值。宗祠兩側有廚房和保管室,室內豎立四塊石碑,豎有王覺才入川紀念碑。街道兩側設有防禦外侵的寨門,門的兩邊石刻著對聯。東寨門對聯:數仞宮牆群生智志;一家孝友眾志成城。橫批:無敵為仁。西寨門對聯:聚族於斯非恃巖疆之險;寓君而後乃智磐石之安。橫批:長安同義。

桅子壪王家老宅:鄰水民間把中舉人、進士以後修建插有旗幟的院落稱為桅子壪。王家鎮王氏族人的上桅子壪,為一個穿逗式木質四合院,建築風格為明代建築,保存較差;下桅子壪,為2個連體四合院,為清代建築,保存較好。在下桅子壪大門前現有插旗杆的桅墩子(旗杆石)有2個,雕刻精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