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世系總述

三槐王氏世系總述

三槐王氏世系總述


“國家之有史,所以垂範。氏族之有譜,所以傳古。序昭穆,明長幼,別親疏,乃考世系之由出者也”(王素言)

三槐王氏溯其源繫於盤古,即人文之第一祖也,是“傳天地人三皇,至魯哀公獲麟之歲(紀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凡三百二十萬六千年,分為十紀,……至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九傳至黃帝”(詳見《史記•三皇本紀》),四十二傳至周靈王,當以王氏之血統也。靈王生子姬晉,列為太子。晉因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轂洛兩江水患,危及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向父王直諫應以禹王治水之法疏通河道。靈王怒而不納,並廢太子晉為庶人。其子宗敬,視叔父當政日衰,避居太原,時人以為王家,即以王為姓。故自黃帝四十二傳至周靈王太子晉始,是為王姓之系姓始祖,也為太原郡王氏之宗祖也。

關於三槐王氏的上源,歷來有些分歧,有太原說和瑯琊說。但是各種資料均公認,三槐王氏系姓始祖是曾任黎陽縣令的王言。然而,就是在“王言的父親是誰?”的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分歧。而《二十四史》中亦無任何文字提及。因此,有關“王言的父親是誰?”的問題,只能從一些史料和譜牒記載中求證。 有關瑯琊說有二種:一說是王導後裔的唐末宰相王搏,或王練;二說是王羲之後裔冕或彥樞。有關太原說也有二種:一說是王通後裔王乾;二說是王仲舒之子王哲。

對於上述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證,中華王氏大成總譜局編輯部經過八年考證,查閱了大量的譜牒資料和史料,統一認同王言的父親是王乾的太原說作為參考世系,其餘不同觀點均作為保留,留給後裔賢達繼續考證。詳細考證依據和方法詳見我會編輯部的《關於三槐王氏上源考證總結報告》和《三槐王氏上源的補充考證報告》,均已收集在《三槐王氏考證文集》中。

因此,三槐王氏的上源應從太原王氏王通說起。王通,字仲淹,號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隋大業時上書治國《十二策》,不就,棄官退於河、汾間,以著書講學為業。通次子福畤。福畤子勔。勔(勉)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戶參軍。怡子潛,仕揚州天長丞,贈尚書禮部郎中。潛生五子,幼子質,《舊唐書•列傳卷第一百十三》載:“王質(769-836),字華卿,太原祁人……,元和六年(811年)登進士甲科,釋褐嶺南管記,歷佐淮蔡、許昌、梓潼、興元四府,累奏兼監察御史。入朝為殿中、遷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為舊府延薦檢校司,封郎中,賜紫金魚袋,充興元節度副使。入朝為戶部郎中,遷諫議大夫……。娶滎陽鄭氏,生一子慶存,女三。唐禮部尚書、太子賓客分司劉禹錫為質撰有《神道碑》。慶存生一子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討黃巢有功,授忠顯校尉。乾生一子言,為三槐王氏之宗祖。

言(869—930年),乾之子,梁太祖開平二年登進士第。梁太祖東討鄆州時,在都指揮使牛存節部任都將,因故棄戎從文,官授從事郎新安(河南府)邑丞、知滑州黎陽令。以曾孫旦貴,贈尚書令兼中書令、許國公,是謂三槐王氏之宗祖也。娶姚氏,追封魯國夫人,生二子:徹、永。

言長子徹(892—947年),同光三年狀元及第,官授承信郎,轉承直郎,歷任湖北道鼎州和杭州臨安府太守,拜左拾遺及河北道青州刺史、嘉善大夫。以孫旦貴,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魯國公。娶田氏,追封沂國夫人,生二子:祜(祐)、祉。其後裔極其興旺發達,世系遍及大江南北與海外。

A王祜支:

祜,徹長子,行百一,字景叔,生於後梁貞明五年(919),一說生於後唐同光元年(924)。祜少篤志祠學,名振京師。後漢隱帝乾祐二年,蔭補齊州(今河北)別駕。後周初仕魏縣(河北屬)、南樂(河南屬)二縣令。廣順、顯德間拜中順大夫、江東道池州太守,入判三司戶部溝院。五年(958)三月拜汴京留守,復居於汴王城之東。入宋建隆三年(963)拜監察御史,因奉調以一家百口保趙匡義岳父符彥卿無罪,王祜被貶職為護國軍行軍司馬(州府屬官,無實際職掌)。王祜深知“直道難容於世”,即於炎夏之時在開封庭院中栽植三株槐樹,並對天禱言:“吾王祜若有負朝廷,三株槐樹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後裔必有為三公者”。他的懿、旦、旭三個兒子中,次子旦果相真宗朝十二年,三個兒子的後裔興旺發達,官居朝廷者不少,成為北南宋朝廷的“人才庫”,社會影響廣泛,稱王祜有蔭德,這支王氏遂被稱為“三槐王氏”。大文豪蘇軾撰《三槐堂銘》一文以記之;司馬光撰《永泰王氏宗譜序》(1068年)引“太宗諡祐為史烈,御祭曰:惟爾祐高標絕俗,正直言身;兩都賦就,八斗雄才;腹仕文昌,身藏武庫;大呂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資潤於筆端,九品定稱乎舌表;胸中堪鏡照穢吏之百奸,時復奇雲起彼氏放九碩。對芳躅這當前,寧可孤忠於往昔。豈昧愚忱,竟赴仙遊,追蹤莫及,時盼葬祭,愛賁始終。”

三槐王氏一千多年來,世系蕃衍海內外,世系總述如下:

(一)長房王懿支

懿(941-1002),行千一,字文德,居河南開封,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登進士第,官秘書丞,知袁州,拜右贊善大夫,直秘書閣學士,卒贈兵部侍郎、工部員外郎,葬河南開封新裡鄉大邊村。娶李氏,贈隴西郡君。生三子:睦、諒、贄。世系蕃衍福建、四川、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雲南、山東、北京等地。

1、懿長子睦

睦(963-1033),行萬二,諱永興,字孟和,庠名穆,生於宋建隆癸亥(963年)正月初二日辰時,隨父居河南開封。少好學,飽飫經史,宋太平興國間中舉人。欲舉進士,叔父王旦勸他放棄考進士,不要與平民爭進取。並向宋真宗為王睦求賜一官。宋淳化二年任浙江東陽縣令。任間與師爺遊萬歲山,相中谷溪口五龍匯聚這方處女寶地而卜宅居焉,後官至中書舍人。娶戶部尚書週年之女,生三女,贈東陽郡君。繼娶陳氏,生宜、賢、安、宣、寶五子。長子宜,仕殿前司副指揮使,卸任安居東陽王宅。

三世臣,官至平海州判官,徙居海州(今福建泉州),歷史已九百多年。

四世孫宗瑤遷湖南。

五世孫僖,諱宗清,字驗平,生於宋皇祐庚寅(1050)五月初一日,登元豐八年(1085)進士,仕滎陽尉,遷監察御史,右司員外郎,知宿州,任間為民之所愛,遂徙居涪州(今四川省涪州市),為涪州派。

五世孫豪威,字玉衡,又字初若,名始,生於宋治平乙巳(1065)正月,舉進士,仕遷江西九江,為九江派。此後,王睦後裔在宋理宗紹定年間分為三大支派:

王睦十世孫居仁,名陽,行望一,字行安,生於宋慶元乙卯(1195年)四月十六日申時,宋紹定元年遷居中王宅。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夏,遇特大洪水災害,沖毀全村,村民死亡大半,倖存者無法生存,避難流離他鄉。

二十一世惟梅,遷居浙江武義縣,同遷的還有惟槐、惟棠兄弟倆。2002年本族修譜調查,承認是從東陽遷居,但已另掛三槐他房。

二十一世惟桂、惟柳兄弟倆遷居浙江義烏縣。

二十一世惟棪,遷居浙江東陽九和鄉王宅。不忘祖先是永泰鄉王宅人,仍稱遷居地為王宅。

二十一世惟彬,遷居浙江蘭溪縣。

二十一世惟威,遷居浙江東陽四十九都橋頭(今木衢橋),該支後裔已分遷以下十多個支派。

七世孫祀,遷居東陽城區。

八世孫宗文,遷居大田村。

九世孫左虎,遷居前馬村。

十二世孫大儒、大瑜,遷居長衢(今東陽郭宅),為長田派。

十二世信五公佐焄下第三房,遷居浙江義烏尚仁派;大文公下第二房,遷居上宅派、西塘派;廷檣公,遷居上新屋派。

十五世孫明津,遷居四十九都王宅基,意為不忘祖先是永泰鄉王宅人。

十五世明演三世孫國詔,遷居浙江永康縣太平村;明洙三世孫國嘉,遷居永康縣四十五都上廬村派;明濤遷居前馬派。

十九世孫嗣朝、嗣信,遷居上宅派;嗣榮次子茂壁,遷居浙江仙居縣七都樹園;三子茂輝,遷居永康縣上田派;嗣紅、嗣紳、嗣綬,遷居西塘派。

十九世嗣輝次子茂富,遷居浙江台州黃岩縣;嗣曦次子茂彭,遷居寧波;嗣祿,遷居東陽玉山;嗣農三世孫裕鳳,遷居福建省;嗣採、嗣文、嗣美三兄弟,遷居浙江淳安縣花牆裡坑外。

二十三世孫俊瑜,遷廠街派祖。

二十四世孫大川,從永泰鄉王宅遷居本邑五十九都王宅,入譜村稱北山王宅。

另有兩個小山村王宅和王家莊,他們始終不忘祖居王宅,仍稱居處為王宅。

王睦十世孫居義,名昇,行望二,字行宜,生於宋慶元戊午(1198年)十二月初五日午時,幼少才思過人,書經合卷不忘,文辭鏗鏹雄辯,搦管似鳳飛舞。中取舉人,初仕儒學教諭。理宗乙酉年(1225年)遷東陽縣令。理宗丙戌年(1226年)任樞密院編修。元兵入侵中原,投筆從戎,仕兵部參謀官,功陞兵部員外郎,因不滿賈似道消極抗元,遂解甲歸田。娶何氏,生二子:安容、安守。後裔分居東陽縣、嵊縣、新昌縣、縉雲縣、臨安縣下高村、富陽縣、安吉縣孝豐、東山垓、湖州城、長興城、上海、雲南、杭州、衢州、寧波等地,主要世系如下:

(言)十五世安守,遷居下王宅村,後裔分居石板塘、下田、西王、躍田畈、茶場、馬山塘、縉雲、新昌、上海等地。

十八世道六公,慶誠進士出身,仕福建縣令、州通判。

十九世福童,遷居東陽縣七都,後裔分遷兩腳新屋、三甘塘、義烏蘇溪。

二十世應麟,遷居東陽縣廿七都玉溪,後裔分居十七都潦溪,李宅鄉省吾橋,十九都新屋,六十四都三保金村,二十四都十二保蟠溪,以及杭州、衢州等地。

二十世應鯤,遷居新昌三透屋、西京灣等地。

二十世應典,遷居廿一都上村,其子文貴公仕遊擊,後裔分七房。

二十一世文熠,遷七都梧莊荷塘,後裔分遷諸暨縣及臨安縣下高村。

二十世文淋,遷居廿一都西王村。

二十一世文汯,遷浙江縉雲縣城關。

二十一世文望,遷浙江新昌縣城北。

二十二世慶延,遷東陽縣四十五都王宅,不忘自己是永泰鄉王宅人,居地仍稱為王宅村。

二十三世仕槐,遷東陽縣七都。

二十四世元宦,遷居福建(山秦)嶼。

二十五世德祐,自七都分遷廿三都胡村之十二保大山村。

二十五世承銑,先遷居義烏縣,後回遷東陽五都下處村。

二十六世懋益,遷東陽縣玉山區二十五都十保馬山塘村。

二十七世思榮,從藝江西婺源之金源山頭,其孫繼先中舉康熙壬戌科武狀元,落籍江西。

王睦十世孫居敬,名東,行望三,字行舜,生於宋慶元戊年(1198年)十二月初五日申時,與二兄居義是雙胞胎。三兄弟分居時遷居王宅以西稱“西王宅”(簡稱西宅),發族甚盛。不幾,風水逆轉,搬遷至八都十四保上蔣,再轉遷至本邑四都十一保湖滄,後裔分遷。

十一世俶,仕剡縣(即嵊縣)教諭數年,遷居剡邑城裡塘。

十三世道恩,遷居南宅一派;復孫,遷居奧裡一派。

二十世欚,遷居新宅;枋,遷西山派;曜,發祥林頭。

二十一世仕奇,遷長松一派;景義、景祥兄弟遷義烏一派。

二十一世正、祥、祈、福四兄弟,遷居南宅一派。

二十一世深、清兄弟倆,遷居浙江諸暨和山陰(今紹興)。

二十一世海、清,遷居東陽縣八都二保大里村;大演,遷居新宅派。

二十一世沍、濠,遷居西山派。

二十一世涵、沂,遷居東店派;王信遷居林頭;王連遷居始銀。

二十一世浗、渟,遷居浙江諸暨縣。

二十一世溍,遷居五都七保王宅,不忘祖先是永泰鄉王宅人,仍稱遷居地王宅。

二十五世得祚,遷居長松一派。

二十五世得道,遷居浙江義烏六十八都。

二十五世得宣,由浙江諸暨遷二十一都黃塔頭。

二十五世得求,遷浙江嵊縣四十三都樓下村。

二十五世得維,遷浙江臨海海門所。

二十五世得繪,遷江蘇省蘇州常熟福山。

二十五世得京,遷浙江諸暨三十八都光田寺口。

2、懿次子諒

諒,行萬五,字仲睦,名淳,世居河南開封,宋瑞拱二年(989)舉進士,官至河南司法參軍、轉運使。娶司馬氏,繼李氏,生二子:克、魯。

諒三世孫(言七世),隨宋室南渡時遷居四川。

諒五世孫律,隨宋室南渡,知黃岩縣令,知臨海縣,遷居浙江湖州。

五世孫從,隨宋室南渡,官承議郎、台州通判、知信州,後隱居寧波鄞縣桃源鄉。娶金氏,繼陳氏,生淹、涵二子。

諒十世(言十四世)孫懋,明洪武十四年(1381)從傅友德元帥任指揮,平定烏撒叛亂,因功受百姓愛戴,定居雲南鎮雄,後裔蕃衍九個分支,六萬餘人,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三省毗鄰十餘個縣(市)。

十九世大貴、大晏,遷居雲南鎮雄潑機村。

二十二世國安,遷貴州畢節宋官屯。

二十四世君美,遷居攀枝花支。

二十七世永春、永德,遷居雲南蒙自支;永耀等多人遷居雲南鎮雄林口;永和遷貴州畢節三板橋。

二十二世國泰房,遷居重慶銅梁陸贏山(當時傳說是重慶六枝巖腳)和貴州大方縣響水鄉。

二十二世國珍、國珩二房,遷居雲南鎮雄潑機。

二十二世國樑房,遷居貴州大方縣響水鄉。

二十二世玉林房,遷居貴州畢節海子街。

二十二世國舉房,遷貴州黔西張官屯。

另,二十一世德培,遷四川高縣歸化鄉華陽支始祖。王綱遷貴州畢節。鏞公遷四川。獻公遷四川高縣。

二十三世承舜,遷居江西南昌豐城縣。

二十四世文亮,由江西豐城赴雲南平叛,功升雲南通判,遷雲南鎮雄。綱公二十九世仕華,遷貴州畢節水東門支;仕卿遷四川高縣定邊鄉支。

3、懿三子贄

贄,世居河南開封,自八世隨宋室南渡浙江。虞卿遷蕭山派之祖,生二子:本、益。益,宋乾道間贅居義烏為一支;本次子巽,遷臨安一派。

十一世昆,分居蕭山南莊一派;

贄十七世孫琳,分遷蕭山東莊一派;

十八世英(1436-1507)由蕭山南莊分遷山東滕城洪緒村支。

二十三世在春(1575-1625),字育吾,行純二十四,登仕郎,遷居北京崇文門外,為北京派,歷史已四百餘年。

(二)二房王旦支

旦(957-1017),字子明,行千二,河南開封人。宋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歷仕大理評事、知平江縣、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相真宗朝十二年,治國太平,是為三公者之一。旦病重期間,真宗親臨府第探視,並親手和藥賜於旦。真宗視府第房舍舊損,賜金五千兩修膳,旦辭曰:吾先祖在汴舊廬尚可棲居。正門壞,可側門出入。薨年六十一。帝臨其喪慟,廢朝三日,贈太師尚書令,封魏國公,諡文正。詔配享真宗廟廷,仁宗親題:“全德元老之碑”。

娶參知政事趙昌言之女,追封榮國夫人。繼娶張氏,生三子:雍、衝、素。世系蕃衍河南開封、貴州、雲南、江蘇、浙江、湖南、山東、江西、甘肅、安徽、廣西、陝西等省地,分支達數千。

1、旦長子雍

雍(984-1045),歷任殿中丞、國子博士、通判鄭州、淮南、兩浙轉運使。娶呂氏,繼娶李氏,生三子:恰、整、簡。

雍長子恰,生三子:實、潛、益。實公居浙江錢清。潛公次子應,應公後裔通公,為河南開封考城相府王氏始祖。 潛公四子志,志公十七傳生永貞,為雲南永貞王氏支。益公後裔玩初後裔居浙江黃岩等地。

雍次子整公三傳生二子:傑、儒。傑公後裔居安徽宿松縣南鄉楊灣裡(又名王祥灣)。儒公徙居江蘇溧陽社渚鎮,為溧陽社川王氏祖。

雍三子簡(又名檢)三傳生師閔、師聞。師閔生三子扈駕南渡,後居江蘇溧陽甓橋鎮之樊莊、前王。師聞公居安徽休寧,傳至二十一世孫千三公,於明朝中期遷徙至溧陽,生六子,分佈在大溪、南渡一帶。

2、旦次子衝

衝(988-1029),祥符元年(1008)舉進士,調元城令,遷將作監主簿,歷官司農丞、贊善大夫。娶沈氏,生四子:慶、吉、靖、革。

衝長子慶。慶生顯,顯生甫。後裔居河陽縣(今河南孟縣),餘不詳。

衝次子吉生二子:嘉績、嘉言。嘉績長子澄公後裔分居浙江建德板塢和武陵九江王氏。次子清生十子,分居安徽阜陽寬河、穎淮和台州、山陰、建康、長興、浦江、孝豐等縣。嘉言生二子:雲、霖。雲後裔居建德縣和金華東湄,霖後裔居浙江鄞縣。

衝三子靖,靖生三子,吉、耆、罕。

靖長子吉。吉公後裔居安徽鳳陽能仁寺鎮。

靖次子耆。耆公後裔居上海、松江、寶山、浦東、鶴沙等地。

靖三子:罕。罕公後裔分佈天津八里橋,北京蘆興河,安徽定遠、馬城、淮南、壽縣羅漢寺。

衝四子革公後裔分佈在浙江江山、景明、藍田。

3、旦三子素

素公(1007-1073),字仲儀,十一歲喪父,賜進士出身,仕屯田員外郎、御使中丞。因貶,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賢,擢知諫院,累官至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以工部尚書致仕,諡曰懿敏。娶李氏,繼滕氏,續張氏,生九子:厚、固、堅、鞏、本、碩、凝、常、奧。

素長子厚。厚公無嗣,立弟鞏公長子奇為嗣。奇生二子:倓、作。倓生道、隨。道生四子:資之、補之、輔之、翊之。

道長子資之後裔居浙江諸暨柳堰。

道次子補之後裔分佈於餘姚(王守仁支)、重慶巴綦(藩臣支)、皖鄂(伯武公支)和浙江餘杭。

道三子輔之:後裔分佈在雲、貴、川。

道四子翊之:後裔居諸暨梓里塢。

倓次子隨。隨公後裔居甘肅民勤和浙江山陰縣裡支。

素次子固,固公後裔分佈在山東莘縣、湖北洪湖和江山錦川。

素三子堅。堅公後裔分佈在浙江江山、湖南邵東田心、湖北蘄春株林。

素四子鞏。在素的九子中,以四子鞏為最顯。但對鞏的兒子頗有多種說法,按王庸敬的《王氏通譜》載,有奇、時、由、皋等四子,另有二子早夭。但據溧陽《東坡王氏宗譜》載:皋有兄如京,為抗金名將。另據廣西《湘浦王氏宗譜》載:鞏赴廣西全州避難時,帶去一子,名得全,繁衍至今為湘浦王氏。因此,本總譜載鞏有奇、時、由、 皋四子,另加如京、得全二子,待今後考證清楚再作安排。

鞏有子六:奇、時、由、皋、如京、得全。

鞏長子奇出繼伯父厚為嗣。

鞏次子時公後裔分佈於浙江蕭山、蘇州東洞庭(王鏊支)、徐州莫釐王氏、金華、無錫、淮南潘集、山東莘縣、江蘇泗陽桃源王氏(東支、西支)、甘肅什川、鎮海、紹興、澧州、湖北監利等地。

鞏三子由公後裔分佈在湖北漢陽、湖南邵陵、中梅水竹林壩、四川巴中(玉京公支)、重慶雲陽(黃村支)。

鞏四子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帥府太尉,晉柱國太傅(秩從一品)。世居汴京開封府開封縣新裡鄉大邊村,是宋兵部侍郎、晉國公王祜之玄孫,北宋傑出的宰相、魏國公、文正公王旦之曾孫,端明殿學士、工部尚書懿敏公王素之孫,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國公王鞏之四子也。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皋公以太尉扈高宗南渡駐蹕平江府(蘇州),始佔籍長洲縣(蘇州吳縣)荻扁村。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皋公因兩次護駕有功,加輔國將軍,拜殿帥府,進太尉,授世職,詔贈晉柱國太傅。後因金兵屢侵,康王(即高宗)聽信議和派主張,放棄北伐,決定與金議和。皋公一片忠心,滿腔熱血,“亟請上出師,復中原,迎二帝”。但朝內矛盾重重,終使高宗放棄中原,苟安東南,遷都臨安(杭州)。皋公見朝廷腐敗,收復中原無望,悲憤交加,怫然曰:“西湖一窪水,何足濟天下事乎,吾亦從此逝矣!”遂棄官隱居蘇州陽澄西之荻扁。據考,“蘇之荻扁”,即今蘇州市相城區(吳縣)太平鎮王巷村。

皋公生子三:易、鐸、胤(允)。原配趙氏生易、鐸,繼娶邢氏生胤(允),俱累贈國夫人,封汝南郡君。

長子王易,字吾置,襲父爵,襲授殿帥府太尉,鎮守海虞,其子孫遷居崑山沙頭,後散居於海虞、澄江、太倉、常熟、上海郊縣一帶,世稱三沙王氏東沙支始祖。

次子王鐸,字吾伍,官尚書郎,在蘇州世守祖業,留居荻川,其後代子孫在蘇州府內,散居於泰州、蘭陵及宜興、武進一帶,世守荻扁父業,世稱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

三子王胤,字吾曾,為宋顯謨閣直學士,兼樞密副使、權判常州府府事提舉(秩正三品)。胤公一生淡泊名利,性好遊歷,徙無錫縣開化鄉(現無錫南方泉塘前村),後分居無錫沙頭白龍山下(位於南方泉、金雞山、白龍山、鳳凰山一帶),世稱三沙王氏西沙支始祖。皋公作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蘇州奠基,繁衍後代,延綿不絕。世人稱三槐堂 “三沙王氏蘇州南渡始祖”,故而皋公被尊為三沙王氏始祖。三沙王氏歷代主要集居於長江三角洲的蘇、浙、皖、滬地區,經過900年繁衍發展,現代就已經收集到近五百多支系(派),後裔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地。

三沙王氏始祖皋公舉家南渡時,牢記曾祖旦公“凡我子孫後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誨,將王氏家譜連同木刻版牒裝了數車,一起南運,南宋文武官員無不歎服,交口稱奇。他還親派次子王鐸攜家譜赴臨安,到同任過殿帥府太尉之職的岳飛家中,請他為《王氏宗譜》作跋和題字。岳飛一則為王皋的“斥金虜拒叛臣”護駕大功而感動,二則為王氏後裔代有賢才而欣喜,細讀王氏家譜,看到王氏譜“懍然完帙閱歷異代而光遠有耀”,旋欣然激情揮筆為《王氏宗譜》寫“跋”後,並按王鐸其父皋的囑託,又親題 “王氏世寶”四字,作為《王氏宗譜》之卷首。岳飛的題字和《王氏宗譜•跋後》收錄在《三沙王氏統譜》(清)光緒五年王鍾等編修的卷首中,並有許多三槐王氏宗譜,以及全國諸多王氏家譜輯錄。

三沙王氏有著豐富的家譜資料,目前,已能查閱到的有:清•光緒五年王鍾等編撰的《三沙王氏統譜》;(清)光緒二十年王庸敬編撰的《三槐王氏通譜》;(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王慰祖總編、王汝舟協修的《三沙王氏宗譜》;以及《尚儒王氏宗譜》、《太原王氏皋橋支譜》等數十部有關三沙王氏的家譜。其中光緒五年王鍾等所編修的《三沙王氏統譜》,數量之大,內涵豐富,全譜120冊,一萬六千多頁,載錄了三百五十多支(派)的世系資料,為研究三槐堂三沙王氏提供了可靠的關鍵性資料。

鞏子:如京。如今公系臨淮王氏,其六世孫分為五房。

大房安公子孫散居安徽鳳陽、雲南鎮雄、安徽桐城、江蘇溧陽、溧水。

二房實公子孫居安徽淝南。

三房富公子孫居雲南永勝。

四房憲公生崖,崖公生三子:成、弼、銘。成、銘二公後裔居鳳陽武店,弼公後裔因賜死,其六子散佈在安徽、湖北、四川、山東煙臺等地。

五房賓公後裔居安徽太和。另外希呂公子元晟公,後裔散佈於浙江諸暨鼓門、陝西三原、雲南保山等地。

鞏子得全。據譜載為鞏第二次來廣西避難時攜帶同來,後裔居廣西全州汀浦。為王鞏墓所在地的後裔。詳細待考。

素五子本,據傳後裔分佈在安徽鳳陽、䨥丘、宿縣固鎮、懷遠等君王支,以及長豐縣王氏等。。

素六子碩。碩公後裔今分佈在江蘇泰州。碩公傳十五世軾公,為泰州海陵王氏始祖。

素七子凝。凝公後裔散佈在浙江山陰、嵊縣、蕭山、河南光山、江西興國、于都等地。

素八子常公,宋高宗南渡後居臨海縣。

素九子奧公後裔徙四川珙縣等地,居育賢鄉老鴨沱。

(三)三房王旭支

旭(960-1027),字仲明,號子暉,初蔭補太常寺太祝,知緱氏、雍丘等縣。真宗時為殿中丞。兄王旦任宰相,避嫌辭官。旦卒後以兵部郎中知應天府,卒葬河南開封大邊村,贈兵部、戶部尚書。娶虞氏,贈太興郡君,生七子:粹、質、玄、徽、誨、端、志貞。

旭長子粹,遷四川平昌穎龍鎮金沙村。

十八世信遷江西太和,轉遷湖南茶陵,再遷祁陽。

二十二世春一、春二分別遷新廟下王家溝、大石砍石鏵頭。

旭次子質,據王庸敬《通譜》載,質有三子毖、規、復;又據《楚南上梅王氏通譜》載,質另有八子:居厚、承裕、宣禮、崇讓、明遠、祉德、幾復、傳正。即質應有毖、規、復、居厚、承裕、宣禮、崇讓、明遠、祉德、幾復、傳正等十一子。其中毖後裔六世遷江西南昌筷子巷,留居河南開封。

十二世震遷太鄉城頭。十二世千一遷白雲村,十三世千九遷青山支。

十三世千三、千七遷湖南大幫;千四遷監利武昌,下分遷白螺礬、朱河、三塘、仕仁套、孫彎、荒湖、龔場、王家、肖橋、聶河、草場、東湖、朱田等支。

十四世道澄遷湖北監利縣;從善、文公、隆盛分別遷監利縣古江、河頭、王廠三支。

質八子明遠,字一統,邑庠生,宋大理寺評事。元豐八年由豫章遷入潭州(湖南湘潭)麻石郊,再遷邵州新化縣(現隆回縣高坪鎮),隱居湖南上梅。娶胡氏,生四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崇伯生正道、正誠、正忠、正信四子,隨父遷金鳳山麓,四子均為今湖南省上梅王氏,是王旭在湖南一大支派。

正道支遷居漵浦縣龍潭司,新化縣西溪,蘭陽桃、花江泗裡河。

正誠支居新化縣富溪、太平鋪、官莊坪。

正中支居新化太平坳,隆回縣高坪、鳥樹下。

正信支居鳥樹下羊古坳水西、洞口縣毓蘭等地。後裔遍佈雲南、貴州、四川等地3000多個自然村,人口達六十餘萬。

質十一子傳正後裔遷天台,東陽盤溪、東山塢,大龍山,洋溪。

旭三子玄,系旭公大支派。旭隨旦叔到蘇州為官,留居蘇州崑山,世稱崑山王氏。玄長、次二子彝、制,遷新漕裡積善鄉。

玄長子彝的後裔中有一支遷重慶黔江,為九龍支。

玄次子制的後裔均德(晉十四世),其長子德興,主要為東支移民支,即從山西洪洞遷蘇北、魯、皖等地。如睢寧雙溝連心支,下分十二個分支、十多個縣市、166個鄉鎮、400多個村,王姓人口八萬餘,主要為徐州北小塔山、營王、睢寧古邳東頭五溝,江蘇邳州市等。均德次子仲文,其子英在明洪武年間赴西南剿匪有功,落業貴州畢節;另一子芬留居崑山,後裔有上海嘉定王氏等。

均德三子德源其長子純武公,為元北京吏部右侍郎,元亡後,洪武十四年隨傅友德率軍徵南,為監軍,功勳卓著,後奉命充屯田守,又多次建功。後裔散佈雲貴一帶,成為著名的威寧王氏。目前主要分佈在草海大橋,石河撒麻地及石河營盤山,貴州威寧赫章、草新坪、哲黨鎮、麼站鎮、小山山,雲南宣威市圍仗鄉、來賓鎮;貴州遵義小灣、東隅裡。

二十四世雙位、世賢、廷治、宗文、宗武分別遷貴州水城,羅州王家、盤溪、畢節等地。

二十七世尊爵、弘爵遷雲南、武定、普倉;世爵、尚爵、錫爵遷雲南宣威倘塘發賽;嘉爵、起鳳遷貴州威寧。

四子徽後裔遷料馬場、程州、宛丘、四川等地。

旭五子誨後裔遷浙江桐廬、菱湖、潘川、貴州遵義、雲南鎮雄、四川、金陵、東陽洋溪等地。

旭六子端後裔遷江蘇宜興、福建下黨鄉、浙江蕭山鳳凰塢、會稽、山陰、嵊縣羅松黃坭塘等各一支派。倫後裔也有在開封等地。

旭七子志貞遷居四川省宣漢縣,後裔分居馬三埡等十幾個分支。

B、王祉支

祉(926-1002),徹次子,名景安,一說錫疇,字元叔,行百三,後晉天福十二年(947)進士及第。宋建隆初舉茂才,授河南陸海州教授。以孫軫貴贈光祿大夫、吏部尚書。娶田氏,生二子:獻、似。後裔遷居浙江、江西、江蘇、河南、遼陽多個縣市。

祉長子獻。其五世軫,與從叔勉避難遷陳之宛丘,生五子。六世景華遷居江西高安郡,回遷河南睢陽,生九子,成為宛丘九門,是當地一支王姓大族。

六世景恪、七世陽恕遷浙江義安縣(今諸暨)楓橋銀冶鄉。八世景章長孫伋與俁,宋室南渡居浙江餘姚東門;伶遷居山陰;錫,南渡後居義安楓橋。

八世鐺,居諸暨一派;銖,居廣東韶州一派;鎮,南渡居餘姚樂安湖,為餘姚派;鑑,南渡居金陵;鏗,居江州派祖。

九世琬,居諸暨銀冶鄉;綽,遷臺州臨海;九世遠,徙家餘姚城東;綽,遷臺州臨海派祖。

十一世孚、宗伊兄弟倆渡江隱居菱湖杜門。菑,由曹娥江遷剡邑,為嵊縣派。

十一世察,遷浙江上虞;汜,贅居浦陽一派。

十三世樟,遷居上虞嚴家岙派祖;桐,遷浦江派祖。十四世燾,遷明州派祖。

十五世景睦,生五子,遷居夏家橋虞家路王氏之祖;興仁、興義兄弟遷上海青龍鎮派、重固鎮派祖。

十六世大同,遷金陵派祖。

十七世仕愉,遷餘姚。

十八世原,元統初遷居蕭山昭明裡闇衖家焉,為蕭山派;丕,元大德間遷居梁湖派祖;十八世懋(1361),遷居江蘇江寧府句容縣朱家巷。

十九世光祖,遷居上虞縣寧遠鄉派祖;亮祖,居施家堰派祖;

十八世懋後裔二十世福二,遷建康句容縣之祖。

二十一世源,隨都督同知緱謙徵咐密陣亡,其子全,承襲加飛旗尉,遂家居遼陽。

二十二世普延,居鎮海派之祖;政,為慈溪驄馬橋派;坦,遷居杭州太平門派。

二十三世驥,與二十四世文紀、文綸兄弟,遷湖州埭頭派;鑑,遷江蘇碭山縣派;昇,遷直隸河北永平縣派祖;璽,遷居杭州臨平派。

二十四世文廉,遷居慈溪德星橋派;文達,遷居北京順天府派;文華,明正德初遷寧波西門外鄞柳莊派;之臣,遷新湖塘下派;天程,遷居海鹽縣派;文恕、文治,遷居杭州城派。

二十七世應化,遷居寧波無寧寺派;之臣,遷居江蘇泰縣派。二十八世隆伯,遷寧波鄞西派。

C、王永支:

言次子永(912-987),字伯齡,其先太原祁縣人,仕遷河南開封。宋太祖時從蜀王昶,歸朝後遷居安徽舒州,授右補闕,遷起居舍人,拜光祿卿。娶白氏,封沂水縣君,生二子:景圖、景珉。

永長子景圖四世孫埜、五世孫玘,遷居揚州之江都。

五世孫珪,仕宋英宗、神宗朝宰相(1070-1085)十六年,卒於任上。其孫知傑,落籍江西南昌府駱家灣。

十一世國琇,遷居淮安。

十二世華正,後裔分佈皖、贛、浙、蘇、閩、鄂、湘、晉、陝、臺灣等地,人口達二十萬。

十三世華,遷居湖北監利縣之始祖。

十四世萬鎰,致仕後遷居白雲寨下菖蒲埭口河,後裔分居潛山、太湖、英山數縣和嶽西縣司空山周圍及天堂、五河、中關、菖蒲、主簿等地。

華長子德魁,分遷鳳落河金雞山,為新觀分支之祖;次子德露,分遷容城巽山角,為新衝分支之祖;德輔遷容城東巽山咀,為新橋分支之祖。

十八世蘭溪,生四子,後裔分遷安徽嶽西縣,陝西漢陽縣,鎮安縣,湖北竹溪縣,浙江安吉縣和江西、江蘇等地。

十九世元昂生得寬、得節二子,得寬後裔分佈安徽潛山縣橫衝、牌樓、塔坂;得節後裔分遷安徽懷寧縣萬橋、茶嶺一帶。

永八世孫居正(言九世,1087-1151),字剛中,號竹西,其五世祖埜六世祖玘,為江蘇揚州江州派之祖。居正官至兵部侍郎。因責王安石事,被外放為福建莆田縣令,後為秦檜所忌,被奪職奉祠十年,將全家遣送海南島。娶周氏,生二子:斗魁、鬥赳,成為瓊州王氏的開基始祖。

居正十三世孫清麗,遷居會同南里;

十三世恂子生三子:巨鸞、巨凰、巨鳳,後裔蕃衍七縣88個村;仁禮,遷居會同縣(今瓊海縣)孟裡鄉。後自立宗譜。

十五世居期,遷居臨高縣。

十八世史廷,遷居文昌縣邁陳三圖山西村。

十九世經升,遷居文昌縣博望新村。

二十世文福,明千戶司,文武雙全。永樂十九年升海防都督。明宣德間遷居樂會烏石埔村。

二十世孫,遷居邁南之祖。

十二世元明,遷海口市永興儒勞村。

二十二世元統,遷海口市東山鎮蒼原村、新高坡村。

二十三世元俊,遷居定安、新竹之祖。

居正遷居瓊崖(海南)後,嗣孫蕃衍發達(海南王姓人口共有約80萬以上,連海外人口約120萬左右,王居正後裔則佔半數以上),分遷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安順、梹城、曼谷等地,是三槐王氏又一支大族。

《三槐王氏總譜》行將終稿,這是中華王氏幾千年歷史之盛大舉措。三槐王氏氏族之興隆,人才之濟濟,自五代,歷宋、元、明、清至今,槐蔭千秋,忠精匡扶日月,嘉謀黼黻皇猷,寬仁厚德,廉潔從政,文韜武略,虔誠皇恩。懿行累累,垂範嗣孫,亮節可風,古今猶烈。宗族丕振,流澤綿長,必將昭前賢之偉業,繼先世之芳蹤,盛傳於後,猶未艾也!

《三槐王氏總譜》副主編 王福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