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米重出江湖,必須刨根問底到種植源頭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民眾最基本的安全。

近日,雲南省鎮雄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檢查時發現一批不合格的米線,溯源後,工作人員在當地市場上查出99.42噸重金屬鎘超標大米,並公開銷燬。4月24日晚,湖南省益陽市委宣傳部對外稱,針對媒體報道“鎮雄縣重金屬超標大米來自湖南益陽”的報道,益陽市通過調查核實相關情況,決定對7家涉事企業予以立案調查。

镉米重出江湖,必须刨根问底到种植源头

雲南鎮雄縣近日發現一批不合格米線,溯源後查出鎘超標的大米,並公開銷燬

顯然,這是一起跨省的鎘米流通事件。提起鎘米,很多人記憶猶新。2017年5月至7月,湖南益陽一企業將1440.25噸本應用作飼料用途的鎘嚴重超標稻穀所加工成的大米,銷售到了口糧市場,流向貴州、廣西、雲南等地;1987年,浙江麗水衛生防疫站研究顯示,當時遂昌金礦附近汙染區稻米鎘含量就已經嚴重超標。

目前,雖然益陽市立案調查了7家企業,但具體是什麼性質的企業,還未見披露。接下來的進一步調查,仍需關注。此外,還需要追問的是,這些鎘米產自哪裡?要知道,鎘米是生來帶毒,而不是加工或流通環節汙染造成,如果不查出這些產地,從種植的源頭控制鎘米產出,就等於還留下了再次流出的隱患。

當然,具體到土壤重金屬汙染的治理,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的。2013年7月,在國內多地頻發鎘米事件的背景下,廣東省地質局開展的兩期水稻盆栽模擬修復試驗結果顯示,通過施加巰基化膨潤土修復材料,對土壤汙染有較好的修復效果,使其生產出的水稻中鎘含量不超標成為可能。注意,當時的研究還僅僅是試驗階段,成果也僅僅是“可能”。

但是無論如何,對於那些已經被確認遭受重金屬嚴重汙染的土地,就應該禁止種植,並妥善解決當地農民的生計問題。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土壤汙染防治法》和《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明確,將重度汙染的耕地劃為嚴格管控類,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制定實施重度汙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計劃。

而在《土壤汙染防治法》實施前,2017年,《財新週刊》曾報道稱,斥巨資修復3年之後,湖南衡陽市大浦鎮的“鎘米”陰影依舊沒有消除,當地民眾還在種植,工業園仍舊屹立不倒,土壤鎘超標依然嚴重。所以,我們不能讓這種尷尬再次出現:一方面,在糧食市場上禁止鎘超標大米的流通;另一方面,對於土壤鎘超標的水稻種植卻默許或忽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具體的個人,還是整個社會的輿論環境,對食品安全問題都相當敏感,這本身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鎘米重出江湖,徹查源頭、堵住源頭、對源頭進行釜底抽薪是必須動作。這事關民眾的生命健康,也關乎一地的口碑信譽,不可麻痺大意。

回想2017年發生的益陽鎘米事件,湖南省高院剛於2019年4月12日作出二審判決,16人獲刑。僅僅一年後,益陽就再次流出鎘米,這種“反覆”讓人擔憂。也正因此,此次調查必須是全鏈條的,不能漏掉一環,也不能放過任何一環的責任人。唯有刨根問題,把鎘米扼殺在種植源頭,才能給民眾真正的舌尖上的安全感。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與歸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镉米重出江湖,必须刨根问底到种植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