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俗称“会”,在不同的区有不同的叫法。记得小时候,最兴奋的莫过于跟着大人赶集,集市上有很多好吃的。而集市根据开市时间、市场规模以及参与者的不同,分为很多类型。我国古代的集市由来已久。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聚集交易。明代的集市,由于社会的逐渐稳定,以及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规模扩大,民间集市的数量和开市日期明显增多,集市也日趋繁荣。

明代自朱元璋时代开始,就对集市十分的重视,对于集市的管理,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制度,如:官府确定集市点,规定开市日期,统一计量单位,并对物价进行初步的管控,对于诈骗等行为严惩等。集市对于社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明朝集市中的马市,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对密切城乡之间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着很大的作用。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1、 贸易有无、商贾聚集之地:各具特色的明代集市

集市,是城镇店铺贸易的一个补充,也是古代的人们互通有无的场所。由于地区的不同,明代的集市称谓也不一样。其中两广和江西、福建等地,称集市为“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则称之为“集”;四川的部分地区称集市为“亥”;云贵地区称之为“场”或“街子”;而同样在江南、浙江、湖广等地,则称之为“镇”。

首先,对于集市根据开市情况的不同,分为“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定期市”以及“常市”几种类型,这就是由于开市时间的不同产生的不同种类。如“不定期市”,是集市中最为原始的形式,这种集市既没有固定的店铺也没有固定的日期,交易和交换完全是随性而为。比如河南内乡的丹水店、菊花店等,在明成化年间,这里的居民随处随时进行相互贸易,不被传统集市的形式所拘束,但由于其一般在较为偏僻的地方进行,并且货物种类较少,因此这种集市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产物而已。

另外再比如“半定期市”,这种集市也是较为原始的贸易行为,它与“不定期市”的区别在于有一个大致的贸易周期,一般是在秋夏庄稼收获后进行,如山西潞城的徽子店,就是这种类型,根据天启年间的《潞城县志》记载,这里“以秋夏登禾日贸易,任民便也。”

其次,根据集市贸易的规模数量不同,又有“大市(又称大集)和“小市”以及“会”之分。大市一般是指贸易规模较大、赶集人数较多的集市小市恰恰相反。这其中的“会”,就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会”有两种,一种是庙会,一种是传统集市以外的特别集市,即每个传统集市周期之后,就会“会”一次。如在陕西西安华州的赤水镇,每隔一日就有一个集市,在三个集市后,就要“会”一次,正所谓“积日曰会”,就是说的这种形式。在“会”上,贸易要比一般的集市繁荣,在我的老家,直到现在每年到了农历九月,都有一次大型的“会”,当天的销售额颇为可观。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一角


另外明朝的集市,还根据所举行的额地区不同,有城集、乡集、山市等类型之分。如山市,就是指在荒山广场进行,这种山市每年开市一般为一到两次,但贸易状况远超一般的集市,在山东青州府安丘县,县南二十里,每年就会有两次山市,每次举行五天,在每年的三月末和七月末开市,众商贩皆“平地起帐,列队成巷”,周围县的居民和小商人都回来参加贸易,场面盛大,“烟云相连,万人毕集;攘攘之声,闻于数里。”

还有就是根据贸易的品种不同,集市又分为牛市、骡马市、米市、果子市、柴炭市。杂货市等诸多集市的种类。多种多样的集市,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古代社会,集市的存在,是将居民日常中所需买和所需卖的物品进行交易,人们通过集市,可以实现互通有无,商贩们通过集市,实现了商品的流通,同时也赚取了一定的利润。同时,各地丰富多样的额集市,也能使当地的居民大开眼界,看到当地没有的物品,能从他人较为先进的物品中得到启发和发展,这对于古代的生产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小集市


2、 行商与坐贾并存:日趋繁荣的集市发展

在经过元末的战火后,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降低赋税、鼓励开垦荒地等,这让广大的农民能够较为安定的进行休养生息和生产,因此在明初很短的时间里,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从事商业的人口不断增多,集市也随之日渐发展和繁荣起来。

在明代建国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各地区集市的数量大多在逐渐增加。这背后,是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增加。如在南直隶的应天府,在元朝后期,只有上元、江宁地区有约五六个集市,并且集市的规模也较小。但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以上地区的集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庙会等多种形式的集市,同时除上述地区外,还增加了如江浦、六合等地区的集市,这些集市并不是政府所开设,均为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场所;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因为中都的设立,集市更加繁多,仅凤阳一府之地,就有如怀远、寿州、蒙城、霍丘等十一个地区拥有大小不一的各类集市,这些集市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朱元璋立国之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有效的实行和落实。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另外,集市数量增加的同时,集市开始日期也有所增加。传统的集市,一般遵循农忙之余,或者传统节日等原则开市,但随着经济的额不断发展,开市的日期也逐渐频繁起来。前文所讲的河南南阳丹水店、七峪店,在元末明初,还是处在不定期市的状态,但是到了成化年间,已经发展成定期的大市。包括一些原来的定期市,也逐渐演变成了更为频繁的定期市,如陕西西安府的华阴,在景泰朝前,每月开市六次,逢农历的二、六开市,在景泰朝后,变成了每月按照一、二、三、五。六、九开市,也就是说,每月由原来的六次变为十八次。同时,每月月中的三次,在原本的中集的基础上,为满足商户和居民的买卖需求,增设西集、前集和东集,极大的增大了集市的规模。

集市开设的由少变多,由不定期改为定期,由少数的额定期改为多数的定期,这种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显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日益明确的分工。这些集市每当开市,动则千户,多者达上万户,既有大量的行脚商人参与其中,又有为数众多的坐商在内。同时,

依靠“赶集”售卖商品的职业商贩,悄然成型,这些人,熟识各地大小集市的开市日期以及规模,同时对于各地的消费水平了如指掌,每日里均是在各种集市中辗转,同时,一些相关的行业组织和机构也慢慢形成,如商会这种形式,这些组织运筹帷幄,将各地的集市演变成出货的场所,安排人手前去赶场,从而赚取利润,这就是明代集市所带来的巨大改变。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3、 计量统一、公道人心:明确的集市管理

随着集市数量和开市频率的增加,就要有相应的集市管理政策,明朝的政府,对于集市的管理,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比较重视,并且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的集市管理制度,这其中,重点对集市上计量单位的统一和物价的管控上,下功夫较大,同时,对于哄抬物价以及诈骗等奸商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

在集市贸易中,无论是买还是卖,就离不开相应的计量单位。在古代的计量工具则为斛斗秤尺,朱元璋农民出身,深知这种计量单位中奸商投机耍滑的本领,在开国之初,就对斛斗秤尺的的统一,进行了相应的规定,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重新铸造斛斗秤尺,并分发各州各县,要求按照所分发的制作,并且制作后,校验合格方可使用。在各类商铺、集市以及乡村人民所使用的的计量工具,都要“与官降相同”,并“赴官印烙”,

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和使用。

为了贯彻这些规定,明政府还指定专人和专门的机构在各地的市场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这与我们现在的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性质如出一辙。在洪武二年十二月,朱元璋就下过一道旨意:“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二日一次较堪街市斛斗秤尺。”;“外府、州各城兵马,一体兼领市司。”这其中,负责巡查市场的人称作“集头”,一般由年龄较大的老人任职,又称作“集头老人。”“集头老人”在城镇的集市中设一名,在乡村,每七个集市共设一名,专职管理集市的各项巡查工作。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小商贩


明王朝这套严密的集市管理制度,对于集市上的计量工具以及计量单位有相对严格的管控,从而减少了商业贸易中所出现的争端和矛盾,间接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制度在执行层面,并不能做到百分百的落地,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商贾们发家致富多依靠骗术,不管法令多严,一些偷奸耍滑之人总能找到空子可钻,另外,官吏与集头的相互串通,也给一些人营造了徇私舞弊的保护伞。

比如在成化年间,京城就有商贩私自制作售卖斛斗秤尺,其刻度和标准,与正规的工具相差甚远,使很多居民受到了损失。因此政府三番五次的重申明初的禁令,同时各地的官员,也相当重视,京城的顺天府伊,特意针对这种情况,在集市正中央设立公平,对来往商贩,进行警告,使那些不法之人,有所收敛。

4、 促生产之发展,密城乡地区之联系:集市的影响及作用

无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在以农耕经济主体的封建社会,人们总有需要购买和售卖的东西。集市,正是满足这种需求而出现的,人们通过贸易,实现了生活用品的采购;商贩通过集市,也实现物品的流通,在互通有无之余,人们还能通过形式多样的集市,看到平日里不常见到的物品,开阔眼界,并且从他人商品的类型、技巧中,能够得到启发,这对生产的发展,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作用。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明代的集市,在很多小型的集市上,大多售卖的多为服食器物之类,这些贸易的参与者,大多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所售卖的,也都是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布匹等,他们将这些自己用不完的物品拿到集市上售卖,然后换回自己需要但又不能生产的产品,正所谓“粮布之余,有无相贸。”

而在那些较为大型的集市上,一般贸易的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产品,如盛产梭罗纱绸的盛泽镇,全国各地的商贾携带重金来此,进行采购。包括著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也同样如此。这些大的商业集市和市镇的出现,就必然需要更多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也更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吸引着周边的小手工业从业者前赴后继的进入这大型集市,从这一点,就对生产有了很大的影响和提高。

集市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商业市镇的出现,使各类型的生产者主动或者被动的向更远的外界进行接触,小手工业者可以将他们生产的原料送至城镇,而城镇的贸易者,也能够将产品卖向更远的地方,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就通过集市联系起来。

满生活所需,通天下贸易:互通有无、繁荣昌盛的明代集市

马市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马市,马市最初是明朝初期对于蒙古以及女真等游牧部落开设的特别市场,在永乐年间,马市仅有开原。广宁等为数不多的几处,而到了明朝后期,马市数量增多,贸易金额也逐渐增大。从最初的每年十万两,到万历年间,达到了每年二百万两的规模。

贸易市场的不断增设和贸易金额的增加,清楚表明了蒙、汉等各族人民之间的贸易更加频繁,这对各族人民的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语:

集市这种贸易形式,自古历来就有,在明朝建国之后,在明太祖朱元璋一系列修养生息政策的鼓励和促进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集市贸易,也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再次登上舞台,同时,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集市贸易也逐渐从传统的售卖服食器物之类向售卖具有特色的手工业品转变,大量的从业人员和市场需求,也从侧面促进了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产量提高。明政府对于集市的管理和管控,是在当时的额时代较为先进和科学的,使整个集市市场,处在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让明朝的商业,朝着一个健康有序的方向进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