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俗稱“會”,在不同的區有不同的叫法。記得小時候,最興奮的莫過於跟著大人趕集,集市上有很多好吃的。而集市根據開市時間、市場規模以及參與者的不同,分為很多類型。我國古代的集市由來已久。起源於史前時期人們聚集交易。明代的集市,由於社會的逐漸穩定,以及社會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規模擴大,民間集市的數量和開市日期明顯增多,集市也日趨繁榮。

明代自朱元璋時代開始,就對集市十分的重視,對於集市的管理,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制度,如:官府確定集市點,規定開市日期,統一計量單位,並對物價進行初步的管控,對於詐騙等行為嚴懲等。集市對於社會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起到了積極地作用,同時明朝集市中的馬市,還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這對密切城鄉之間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繫有著很大的作用。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1、 貿易有無、商賈聚集之地:各具特色的明代集市

集市,是城鎮店鋪貿易的一個補充,也是古代的人們互通有無的場所。由於地區的不同,明代的集市稱謂也不一樣。其中兩廣和江西、福建等地,稱集市為“墟”;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北直隸等地,則稱之為“集”;四川的部分地區稱集市為“亥”;雲貴地區稱之為“場”或“街子”;而同樣在江南、浙江、湖廣等地,則稱之為“鎮”。

首先,對於集市根據開市情況的不同,分為“不定期市”、“半定期市”、“定期市”以及“常市”幾種類型,這就是由於開市時間的不同產生的不同種類。如“不定期市”,是集市中最為原始的形式,這種集市既沒有固定的店鋪也沒有固定的日期,交易和交換完全是隨性而為。比如河南內鄉的丹水店、菊花店等,在明成化年間,這裡的居民隨處隨時進行相互貿易,不被傳統集市的形式所拘束,但由於其一般在較為偏僻的地方進行,並且貨物種類較少,因此這種集市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產物而已。

另外再比如“半定期市”,這種集市也是較為原始的貿易行為,它與“不定期市”的區別在於有一個大致的貿易週期,一般是在秋夏莊稼收穫後進行,如山西潞城的徽子店,就是這種類型,根據天啟年間的《潞城縣誌》記載,這裡“以秋夏登禾日貿易,任民便也。”

其次,根據集市貿易的規模數量不同,又有“大市(又稱大集)和“小市”以及“會”之分。大市一般是指貿易規模較大、趕集人數較多的集市小市恰恰相反。這其中的“會”,就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存在。“會”有兩種,一種是廟會,一種是傳統集市以外的特別集市,即每個傳統集市週期之後,就會“會”一次。如在陝西西安華州的赤水鎮,每隔一日就有一個集市,在三個集市後,就要“會”一次,正所謂“積日曰會”,就是說的這種形式。在“會”上,貿易要比一般的集市繁榮,在我的老家,直到現在每年到了農曆九月,都有一次大型的“會”,當天的銷售額頗為可觀。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一角


另外明朝的集市,還根據所舉行的額地區不同,有城集、鄉集、山市等類型之分。如山市,就是指在荒山廣場進行,這種山市每年開市一般為一到兩次,但貿易狀況遠超一般的集市,在山東青州府安丘縣,縣南二十里,每年就會有兩次山市,每次舉行五天,在每年的三月末和七月末開市,眾商販皆“平地起帳,列隊成巷”,周圍縣的居民和小商人都回來參加貿易,場面盛大,“煙雲相連,萬人畢集;攘攘之聲,聞於數里。”

還有就是根據貿易的品種不同,集市又分為牛市、騾馬市、米市、果子市、柴炭市。雜貨市等諸多集市的種類。多種多樣的集市,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式各樣的需求,在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古代社會,集市的存在,是將居民日常中所需買和所需賣的物品進行交易,人們通過集市,可以實現互通有無,商販們通過集市,實現了商品的流通,同時也賺取了一定的利潤。同時,各地豐富多樣的額集市,也能使當地的居民大開眼界,看到當地沒有的物品,能從他人較為先進的物品中得到啟發和發展,這對於古代的生產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小集市


2、 行商與坐賈並存:日趨繁榮的集市發展

在經過元末的戰火後,明太祖朱元璋施行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如降低賦稅、鼓勵開墾荒地等,這讓廣大的農民能夠較為安定的進行休養生息和生產,因此在明初很短的時間裡,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從事商業的人口不斷增多,集市也隨之日漸發展和繁榮起來。

在明代建國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各地區集市的數量大多在逐漸增加。這背後,是社會經濟的逐漸繁榮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增加。如在南直隸的應天府,在元朝後期,只有上元、江寧地區有約五六個集市,並且集市的規模也較小。但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以上地區的集市,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廟會等多種形式的集市,同時除上述地區外,還增加了如江浦、六合等地區的集市,這些集市並不是政府所開設,均為民間自發形成的貿易場所;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因為中都的設立,集市更加繁多,僅鳳陽一府之地,就有如懷遠、壽州、蒙城、霍丘等十一個地區擁有大小不一的各類集市,這些集市的出現,充分證明了朱元璋立國之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有效的實行和落實。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另外,集市數量增加的同時,集市開始日期也有所增加。傳統的集市,一般遵循農忙之餘,或者傳統節日等原則開市,但隨著經濟的額不斷髮展,開市的日期也逐漸頻繁起來。前文所講的河南南陽丹水店、七峪店,在元末明初,還是處在不定期市的狀態,但是到了成化年間,已經發展成定期的大市。包括一些原來的定期市,也逐漸演變成了更為頻繁的定期市,如陝西西安府的華陰,在景泰朝前,每月開市六次,逢農曆的二、六開市,在景泰朝後,變成了每月按照一、二、三、五。六、九開市,也就是說,每月由原來的六次變為十八次。同時,每月月中的三次,在原本的中集的基礎上,為滿足商戶和居民的買賣需求,增設西集、前集和東集,極大的增大了集市的規模。

集市開設的由少變多,由不定期改為定期,由少數的額定期改為多數的定期,這種由低級向高級的轉變,顯示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日益明確的分工。這些集市每當開市,動則千戶,多者達上萬戶,既有大量的行腳商人參與其中,又有為數眾多的坐商在內。同時,

依靠“趕集”售賣商品的職業商販,悄然成型,這些人,熟識各地大小集市的開市日期以及規模,同時對於各地的消費水平了如指掌,每日裡均是在各種集市中輾轉,同時,一些相關的行業組織和機構也慢慢形成,如商會這種形式,這些組織運籌帷幄,將各地的集市演變成出貨的場所,安排人手前去趕場,從而賺取利潤,這就是明代集市所帶來的巨大改變。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3、 計量統一、公道人心:明確的集市管理

隨著集市數量和開市頻率的增加,就要有相應的集市管理政策,明朝的政府,對於集市的管理,自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比較重視,並且逐步制定了一系列的集市管理制度,這其中,重點對集市上計量單位的統一和物價的管控上,下功夫較大,同時,對於哄抬物價以及詐騙等奸商行為,給予嚴厲的打擊。

在集市貿易中,無論是買還是賣,就離不開相應的計量單位。在古代的計量工具則為斛鬥秤尺,朱元璋農民出身,深知這種計量單位中奸商投機耍滑的本領,在開國之初,就對斛鬥秤尺的的統一,進行了相應的規定,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重新鑄造斛鬥秤尺,並分發各州各縣,要求按照所分發的製作,並且製作後,校驗合格方可使用。在各類商鋪、集市以及鄉村人民所使用的的計量工具,都要“與官降相同”,並“赴官印烙”,

才能在市場上流通和使用。

為了貫徹這些規定,明政府還指定專人和專門的機構在各地的市場上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這與我們現在的工商部門和質監部門性質如出一轍。在洪武二年十二月,朱元璋就下過一道旨意:“在京兵馬指揮司並管市司,二日一次較堪街市斛鬥秤尺。”;“外府、州各城兵馬,一體兼領市司。”這其中,負責巡查市場的人稱作“集頭”,一般由年齡較大的老人任職,又稱作“集頭老人。”“集頭老人”在城鎮的集市中設一名,在鄉村,每七個集市共設一名,專職管理集市的各項巡查工作。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小商販


明王朝這套嚴密的集市管理制度,對於集市上的計量工具以及計量單位有相對嚴格的管控,從而減少了商業貿易中所出現的爭端和矛盾,間接的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制度在執行層面,並不能做到百分百的落地,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商賈們發家致富多依靠騙術,不管法令多嚴,一些偷奸耍滑之人總能找到空子可鑽,另外,官吏與集頭的相互串通,也給一些人營造了徇私舞弊的保護傘。

比如在成化年間,京城就有商販私自制作售賣斛鬥秤尺,其刻度和標準,與正規的工具相差甚遠,使很多居民受到了損失。因此政府三番五次的重申明初的禁令,同時各地的官員,也相當重視,京城的順天府伊,特意針對這種情況,在集市正中央設立公平,對來往商販,進行警告,使那些不法之人,有所收斂。

4、 促生產之發展,密城鄉地區之聯繫:集市的影響及作用

無論是古代,亦或是現代,居民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即便是在以農耕經濟主體的封建社會,人們總有需要購買和售賣的東西。集市,正是滿足這種需求而出現的,人們通過貿易,實現了生活用品的採購;商販通過集市,也實現物品的流通,在互通有無之餘,人們還能通過形式多樣的集市,看到平日裡不常見到的物品,開闊眼界,並且從他人商品的類型、技巧中,能夠得到啟發,這對生產的發展,無疑是有著很大的作用。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集市


明代的集市,在很多小型的集市上,大多售賣的多為服食器物之類,這些貿易的參與者,大多為農民和小手工業者,他們所售賣的,也都是自己生產的糧食、蔬菜、布匹等,他們將這些自己用不完的物品拿到集市上售賣,然後換回自己需要但又不能生產的產品,正所謂“糧布之餘,有無相貿。”

而在那些較為大型的集市上,一般貿易的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手工業產品,如盛產梭羅紗綢的盛澤鎮,全國各地的商賈攜帶重金來此,進行採購。包括著名的瓷器重鎮景德鎮,也同樣如此。這些大的商業集市和市鎮的出現,就必然需要更多的糧食、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也更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這就吸引著周邊的小手工業從業者前赴後繼的進入這大型集市,從這一點,就對生產有了很大的影響和提高。

集市的發展,特別是那些商業市鎮的出現,使各類型的生產者主動或者被動的向更遠的外界進行接觸,小手工業者可以將他們生產的原料送至城鎮,而城鎮的貿易者,也能夠將產品賣向更遠的地方,城鄉之間、城市之間就通過集市聯繫起來。

滿生活所需,通天下貿易:互通有無、繁榮昌盛的明代集市

馬市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馬市,馬市最初是明朝初期對於蒙古以及女真等遊牧部落開設的特別市場,在永樂年間,馬市僅有開原。廣寧等為數不多的幾處,而到了明朝後期,馬市數量增多,貿易金額也逐漸增大。從最初的每年十萬兩,到萬曆年間,達到了每年二百萬兩的規模。

貿易市場的不斷增設和貿易金額的增加,清楚表明了蒙、漢等各族人民之間的貿易更加頻繁,這對各族人民的農牧業的生產和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結語:

集市這種貿易形式,自古歷來就有,在明朝建國之後,在明太祖朱元璋一系列修養生息政策的鼓勵和促進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集市貿易,也正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下再次登上舞臺,同時,隨著明朝商品經濟的活躍,集市貿易也逐漸從傳統的售賣服食器物之類向售賣具有特色的手工業品轉變,大量的從業人員和市場需求,也從側面促進了各種生活必需品的產量提高。明政府對於集市的管理和管控,是在當時的額時代較為先進和科學的,使整個集市市場,處在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環境下,讓明朝的商業,朝著一個健康有序的方向進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