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九靈山房集》中的那些名醫和醫案

詮釋《九靈山房集》中的那些名醫和醫案,這是我點校《九靈山房集》的時候想做的一個課題。戴良的著作中,涉及了大量當時的醫學名家和著名醫案,很多醫案都被轉錄到一些經典的醫案集子中。但是這些集子基本就是依照文本轉錄,沒有系統地對這些人或者病例來進行進一步的詮釋和分析,特別是近代一些術語和語言系統的缺失,造成了閱讀和理解的困難,於是在完成了《九靈山房集》標點之後,開始嘗試對這些經典進行全方位的詮釋。

關於戴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晚號九靈山人、囂囂生,浙江諸暨馬劍鎮人。博學多才,與宋濂同出浙東大儒吳萊、柳貫、黃門下,二人往來密切。於經學並有涉獵,旁及天文地理、醫卜佛老之書。至正間朱元璋初定金華, 即命戴與胡翰等十二人會食省中, 每日二人更番講論經史, 陳述治道。後又用為學正, 與宋濂、葉儀等人培訓諸生, 但不久即棄官逃逸而去。至正二十一年(1361),元順帝因人推薦,授戴良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次年赴吳中任。四年後自浙江浮海北上,時在至正二十六年。一年後南還,朱元璋軍隊已佔據東南,戴良隱名避地浙東,直至洪武十五年(1382)。這一年他被徵至金陵,因辭官忤旨入獄,次年死於寓所。

戴良生平著作頗豐,著有《九靈山房集》三十卷,今傳。又著有《春秋三傳纂玄》《治平類要》等,不傳。《列朝詩集小傳·甲前集》、《明史》《文苑傳》《元詩選二集》《新元史》均有其傳略。

戴良熟悉醫學,並和大量當時的醫家如朱丹溪、滑壽、項昕、呂復等醫學家交厚。在《九靈山房集》中, 除《丹溪翁傳》為人熟知外, 還收有《抱一翁傳》《滄洲翁傳》《〈脾胃後論〉序》《滑伯仁像贊》等, 記載了當時浙江名醫的事蹟。

戴氏與朱丹溪的關係

戴良的長兄戴士垚;侄戴原禮、戴思溫;次子子戴思樂均師事於當時的名醫朱丹溪, 特別是是侄子戴原禮(戴思恭(1324—1405),字原禮,號肅齋,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馬劍村人,明代著名醫學家。其父戴士垚師事朱丹溪,為當時地方名醫,戴思恭幼承父業,繼向朱丹溪學習醫術二十餘年,潛心醫學理論,多能闡《內經》之旨,開諸家之悟。翰林學士王汝玉認為,戴思恭之醫學“所得於丹溪者,觸而通之,類而比之,研精殫思,明體適用……後之人能知丹溪之學者,是公有以倡啟之也。”朱國楨稱其為“國朝之聖醫”,後人譽為“明代醫學之冠”。

著有《訂正丹溪金匱鉤玄》《證治要訣》《證治類方》《類證用藥》《推求師意》等。《明史》有傳),深得朱丹溪真傳。故戴良亦與朱丹溪頗多交往,其所著《丹溪翁傳》是朱丹溪研究的重要資料。朱丹溪逝世後, 戴氏曾謁朱丹溪墓並作詩以記:“楊公泣路歧,阮生哭途窮。撫心苟有懷, 出涕豈無從? 吞聲度重阜, 銜恨眺連峰。若人久已沒, 古士將誰逢? 時春卉木芳, 勝會嘉友同。豈無樽中醑, 盡灑墳上松? 埋玉憚遺蹟, 解劍慚古風。長歌欲自慰,情心眷彌重。”

《丹溪翁傳》是戴良為朱丹溪寫的傳記,選自《九靈山房集》卷十《吳遊稿》第三,較為全面地記述了朱丹溪的生平事蹟和醫學理論。這篇文章被廣泛傳播,並被大量教材採用。文中敘述了朱丹溪生平的經歷,介紹了朱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相火易動”的醫學觀點,以及與之相關的哲學思想。同時還舉例了朱丹溪診治的一些醫案,來證實朱丹溪的辨證施治思路和理論。

朱震亨(1281—1358),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浙江金華義烏人,後人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複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並列為“金元四大家”,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著有《格致餘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朱丹溪提出了“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及火熱證、雜病的證治經驗,對明、清醫學的發展有很深刻的影響。後世醫家在養陰、治火、治痰、解鬱等方面的成就,與丹溪的啟發是分不開的。明代諸醫家,如趙震道、趙以德、王履、戴原禮(即戴思恭)諸人,均師承其學。另有虞搏、王綸、汪機、徐彥純等亦接受其學術思想,甚至遠傳海外,為日本醫學家所推崇。由於此,丹溪所創之學說被髮展成一個學術流派——丹溪學派,朱丹溪則成為這個學派的倡導者。

詮釋《九靈山房集》中的那些名醫和醫案

詮釋《九靈山房集》中的那些名醫和醫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