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序語:

在晚明紛繁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黨爭,是不得不提的一種極具明朝特色的官場現象。黨爭之激烈,導致門戶角立。而黨爭,往往是由言官發起,併成為歷次事件中的主角。這其中,有一部分正直的言官是為國事挺身而出,但也不乏大批的言官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黨同伐異,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總而言之,

言官卷入黨爭,無論動機好壞,大多與國事無補,甚至還做出了傷害國家的行為,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言官,是明朝滅亡的主要推手之一。

而發生在晚明年間的封疆案,則是言官黨爭的代表之一。此案與著名的三大案(即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又不盡相同。涉及面更廣,危害更大。此案中,言官不顧國事,黨同伐異,掣制邊疆戰事,令大將熊廷粥一籌莫展,致使遼東戰事頻頻失利,最終導致明軍喪城失地,熊廷粥含恨而死,東林黨人諸君子也遭到誣害。與此同時,女真的努爾哈赤逐漸坐大,成為壓死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紫禁城一角


1、 封疆案的序曲,胸懷大略的熊廷粥卻不安其位

明朝天啟朝後,逐漸勢大的滿洲後金勢力對明朝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尤其是經過薩爾滸之戰以後,後金攻破了遼寧、瀋陽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並且直逼離山海關僅有200餘里 的廣寧。而面對後金勢如破竹的凌厲攻勢,明朝方面顯然是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戰略以及方針。各方勢力,圍繞封疆案,卻展開了登峰造極的權力爭鬥,最終導致良將熊廷粥含恨而死。

熊廷粥,江夏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初授予保定推官,後又升至御史。在萬曆三十六年時,經內閣舉薦,成為遼東巡按。在熊廷粥經營遼東之時,軍民吏治一片清明。《明史》中曾評價熊廷粥在遼東“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從而風紀大振。”在萬曆四十七年時,原遼東經略楊鎬因薩爾滸之戰失利被下獄,熊廷粥隨即被朝廷任命為新的遼東經略。

在走上遼東經略一職後,熊廷粥立即展開對後金戰線的重建工作。招撫因戰事形成的流民,增加和修繕防禦工事以及軍備用具,對部隊進行編制重整,使人馬具定,經過一系列的戰略和調整,使遼東地區的軍民人心穩定,戰鬥力爆棚。對於後金咄咄逼人的攻勢,熊廷粥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注重防守,最大程度的保存有生力量,在熊廷粥的

“主御守而益堅”的戰略方針下,整個遼東前期危險的局勢略微的有所改觀。

但是,就在熊廷粥擔任經略不足一年,就因與熊廷粥有個人恩怨的給事中姚宗文和御史劉國晉“挑事”而不安其位。姚、劉二人輪番上陣,利用各自言官網絡對熊廷粥進行攻擊。先是指使御史顧喿上疏,奏疏中指責熊廷粥自經營遼東以來,已丟失遼東城池數座,並且手握重兵卻不主動出擊,致使大明河山落入賊手;另又有御史馮三元接連上疏,歷數熊廷粥無謀罪有八,欺君罪有三;與此同時,大大小小的言官接連上疏,皆是彈劾熊廷粥之罪。最終,朝廷對熊廷粥免其官職,由副將袁應泰暫行代替。

“出關逾年,慢無定畫;蒲河失守,匿上不報;荷戈之士,徒供挑唆;尚方之劍,逞志作威。”---御史顧喿攻擊熊廷粥的奏疏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言官形象

而熊廷粥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向朝廷上疏申訴,明熹宗派遣兵部給事中朱童蒙前往遼東調查,在朱童蒙勘察後。向朝廷如實的申報了熊廷粥在遼東期間的功績。在朱童蒙的奏疏中。曾言:“臣入遼時,軍民人等具沿街垂泣而立;謂數十萬生靈得以存活,皆仰仗廷粥一人所賜。其罪何來?”

正是這一句“其罪何來?”,使熊廷粥免受迫害,明熹宗最終以熊廷粥“能保危城”為由,任命熊廷粥繼續掌管大局,熊廷粥重新又再次成為遼東經略。

這只是封疆案的序曲,真正的軋榨還未開始。但是從此就可以看出來,明朝晚期的朝堂局勢十分的惡略,言官們為了個人恩怨和一己之私,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生生的要將政敵置於死地,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朝堂層面的傾軋,已經升級發展為危及朝廷根本的政治鬥爭。

2、 再返遼東,卻受牽制:經略與巡撫不和,導致熊廷粥戰事失利含冤下獄

在明熹宗力排眾議重新啟用熊廷粥後,遼東軍務再次被其掌管。但此時的遼東經略已不停往日可語,因為與他同時被任命的遼寧巡撫王化貞素來與熊廷粥不和,因此產生了以“經撫不和”為根本原因,圍繞戰略形成的決定性的對立。

天啟二年,王化貞屬下的先鋒官孫德功投降後金,其對明軍的佈防以及軍事計劃瞭如指掌。而由於他的投敵,廣寧就處在即將陷落的險境中。王化貞在守衛廣寧之時,突然棄城逃跑,後金毫不費力的就接手了廣寧。

此時的熊廷粥正在廣寧右屯,聽聞廣寧陷落,火速撤兵回山海關,若是後金趁機攻陷山海關,那罪過可是誰都擔不起。事後,朝廷為追究廣寧陷落的責任,王化貞被立即下獄。主將熊廷粥也被停職審查。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遼東局勢


從明面上來看,此次戰事失利,主管責任在於王化貞,危及之時身為巡撫卻棄城不顧,最終導致廣寧陷落。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邊境兩位掌權人物的嚴重不和,最終形成熊廷粥政令無法實施,而巡撫王化貞本是言官出身,到達地方後,不識軍務,卻喜歡紙上談兵,對主將的政令多以掣制,言官的特性在王化貞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然而,明軍的失利,並非僅僅是因為“經撫不和”的結果。在朝堂之上,圍繞此次失利有相當激烈的爭論。熊廷粥的戰略是主張防守,消耗後金的有生力量。而王化貞的策略則是急於建功立業,認為要主動出擊才是正道。在朝中,王化貞這種急功冒進的策略得到了不少人的讚賞,其中以好大喜功的兵部尚書張鶴鳴尤為支持。加上熊廷粥雖然戰略正確,但是樹敵較多,在朝廷中就較為孤立。因此,抑熊揚王,是朝堂之上主要的論調。熊廷粥和王化貞不和,自然更多的人是為王化貞說話,其中,言官是此種思想的先鋒。

在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指示下,給事中、御史接連上疏,對此次戰事失利,多美化王化貞而詆譭熊廷粥。一時間大批不利言論全都指向本該無罪之人。而對於這種欲加之罪的形式,熊廷粥自然是不願接受,上疏天啟帝伸冤,而皇帝對於雙方的爭論,卻無任何旨意示下。見此情形,言官們便慫恿皇帝,授予王化貞尚方寶劍,意圖滅熊廷粥之口。後因多方勸諫,方才作罷,而熊廷粥,則在各方勢力的不斷爭論中,足足在牢獄裡待了四年有餘。

四年裡,這場圍繞“經撫不和”的爭論不但沒有停息,反而愈演愈烈。各方心懷鬼胎的勢力,借題發揮。以此事為藉口,爭門戶高下,逞一時之氣。每日裡朝堂之上,你來我往的口水仗中,多數為此事之論。而對於邊疆十萬火急的軍情如何處置,戰事安排、兵力佈置等沒有有效的落實和料理。言官中,大言鑿鑿願意去做這件事情的人,臨了卻不做。真正去做的人,因為權力受限制,所做均是無用之事。致使戰機延誤,究其原因,就是言官只爭門戶高下,使國家沒有從議論中得到有利的錯略,反而深受其害。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言官


言官是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在明朝的重大歷史變革上,上不乏其身影。但是言官所牽涉的黨爭,在明朝晚期達到了影響國家的程度。萬曆朝以前,言官也有門戶之爭,但是基本上以某事為本,而此事之外的門戶界限不明顯也就是說就事論事。萬曆朝後的黨爭,不僅以事論彼此,更以彼此而論事。雙方對於不同陣營的對手,相互攻擊,將是否是同一陣營、自身的好惡變成了判斷是非曲直的主要標準。因此,熊廷粥一案中,雙方陣營出發點就是熊廷粥是否與自己一致。

3、 不死於封疆,而死於門戶:熊廷粥之死,遼東陷落;東林諸君子接連被害

在熊廷粥被罷免下獄後,遼東的局勢就愈發嚴峻起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將領和有效的方針,短短不足一年,遼東大小七十多座城鎮接連陷落。之後遼陽也失守,遼東軍民流離失守。而在廣寧陷落不久,關外廣大的屬地,都被虎視眈眈的西部韃靼佔據,數千餘里,煙火斷絕,消息傳到京師,朝野大震。不少正直之士上疏懇請赦免熊廷粥以主持遼東,但是都被魏忠賢所壓下。

在審理熊廷粥一案的同時,著名的正直之臣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結果遭到魏忠賢黨的反撲,大批唯魏忠賢馬首是瞻的言官們利用熊廷粥案件,攻擊東林諸位正直君子,魏忠賢誣陷如左光斗、顧大章、楊漣等人曾受熊廷粥賄賂,且數額巨大,於是這些人被矯旨捉拿下獄。

天啟五年八月,熊廷粥在諸多罪名的加持下,被斬於菜市口,其首級被砍下後,傳首九邊,受到此案牽連的人,為數眾多。如楊漣、左光斗、顧大章均遭殺害。由此,衣冠之禍遍佈天下,以魏忠賢為首的言官和閹黨結合的勢力,大肆迫害正直之士。

在熊廷粥赴刑場時,挺身而立,拒不下跪,劊子手行刑之時,一刀沒有砍斷脖頸,最終用利刃方才將熊廷粥頭顱割了下來。而熊廷粥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牽連。御史梁夢環彈劾熊廷粥侵吞軍資達十七萬兩白銀,御史劉維彈劾熊廷粥坐擁家資百萬,應當抄家充軍。熊廷粥的長子在嚴刑拷打之下,交不出所謂的家資百萬,最終在牢中自縊而死。熊廷粥被殺後,其姻親御史吳玉忠被廷仗致死,偌大的一個家族,轉眼死走逃亡。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閹黨形象(影視劇)


熊廷粥之死,致使明朝邊境損失了一位守關良將,其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悲慘的下場令天下人為之寒心,從而對明朝政府喪失信心。這都是對明朝的滅亡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而此案背後得言官黨爭,則是主要的毀滅力量。表面上看是經撫不和,實際上是好惡經撫者不和,也並非只是簡單的攻、守意見不和,而是對於能夠左右經撫者 的言論不和而已。圍繞封疆案,各方勢力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寧可坐視邊關情況緊急於不顧,而非要爭論出門戶的高低。這種類似的事情,一直持續到明朝的滅亡才算停止。

4、 黨爭之害,在於無益於國事,數黨牽制,盡皆有罪

言官之所以捲入黨爭,其背後的動機各式各樣。有些是有志之士走到一起,抨擊時政,以期望改變當下風氣;有些則是黨同伐異,單純的打擊報復,以逞意氣。

比如像東林黨投入黨爭,主要是想挽救朝廷的政治危機,與閹黨作鬥爭,並且在關鍵時刻,不計較個人得失,願意犧牲自己而達到目的,這也體現了古代文人氣節的品格與精神

。但是再比如一些不安分之人,則是以門戶為標準,投奔閹黨,助紂為虐。期望榮華富貴,此類的奸佞小人,不在少數。

然而,就黨爭的危害和影響來言,對於挽救明朝的額危機基本上是於事無補。相反,卻分散了真正做事的官員的精力,使這些官員原本應該處理實政的時間,停留在無休無止的爭論之中。在明朝的官員爭論之際,努爾哈赤已經崛起,並且逐漸實力大增,熊廷粥在二次擔任遼東經略後,權力受到牽制,縱有良策,卻一籌莫展,最終王化貞棄城而逃,熊廷粥身死。並且,在熊廷粥死後,言官又利用“封疆案”為工具,戰、守之爭不休,達不成統一意見。因此,黨爭的雙方,就國事而言,均負有極大地責任。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東林黨


門戶之鬥而形成的黨爭,始於萬曆年間,因三大案的發生,使言官的勢力得到增強,而言官在多次攻擊當政者和政府後,發現不但沒有禍端,反而能平步青雲,於是就挑事上疏,力求示威政府;與此同時,政府也沒有有效的遏制言官的法規,最多廷仗、罷免等,使言官的聲勢越來越大,於是政權的威嚴性就逐漸減弱,官員的敬畏心理慢慢消失,朋黨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黨爭的危害,歷來被認為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且,在萬曆朝時,就有人指出黨爭會毀人才、傷國體。但是無奈,無論是當政者亦或是從政者,均對此無動於衷,或者說,已無能為力罷了。在歷朝歷代,也有過言官勢大的情況發生,比如在宋朝,同樣如此,但是宋朝的言官僅僅是議論,而形不成對證據的影響,反觀明朝,則是直接操控朝局,以案件為工具,將邊關將帥的功罪混淆在黨爭之中,使能者不在其位,庸者卻大行其道。因此,建州女真的坐大,以及清朝能夠奪取天下,明朝的門戶之爭著實“立功不小”!

封疆案:存同伐異、門戶之禍的晚明言官黨爭

紫禁城


結語:

封疆一案,是明朝晚期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此案集明朝晚期各種矛盾於一體,其中包括階級矛盾和內外部矛盾,同時,也折射出明朝滅亡的諸多因素。黨爭的雙方,都負有一定的責任,無論出發點好壞,都與國事無益。這其中的東林黨,本意是好的,但是隻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而對立的黨派,則是處處與東林黨為敵,加速了朝局的紊亂,相對而言,責任要大於東林黨。明朝之亡,不僅亡於閹黨,更亡於黨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