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步云

何以步云

步云在哪里?

步云从何处来?

为何叫步云?


汀州 | 何以步云


步云乡,位于福建西部玳瑁山脉中的梅花山腹心之地,现归上杭县管辖。步云乡引起我的关注,是一位朋友有一次问我:“你可知道,梅花山下,有一块长汀飞地?”我全然不知。步云此区特异,介于龙岩、上杭、连城之间,但却不归属接壤的三个县。这是因为步云乡所在,自宋上杭连城建县以来,一直是长汀县辖下的一块飞地。

汀州府在宋代分析长汀县南部与上杭场合,建上杭县,又分析古田团若干里与莲城堡合,建连城。这一历史可见于崇祯《汀州府志》:“淳化五年,析县南境置上杭县。绍兴三年,析连城堡及古田乡六团里,置连城县。”

我问过长汀一些老人,鲜少有知道这个地方的,但访谈古、蛟、步一带当地老者,他们才会用历史幽远的古田团口音说:“贴长啊……”古田与蛟洋一带的口音,其实更接近连城的那种变化万端,而不像上杭永定的口腔音,这个“贴长”的“贴”音和我一位古田严姓同学的姓氏发音风格很像,严发音“酿”(Niang,第四声)。

贴长这个名字,到民国二十八年之后,基本就不再见诸地方志。

长汀的县志上,也只找到一次,出现在黃愷元修鄧光灜纂的民国《长汀县志》:“五世同堂 林则飞 贴长人。” 此志修于1939年前后,当时正值讨论并执行步云乡重新归属的时候。

之后再见“贴长”于丘复编纂的民国《上杭县志》,并马上表达为“步云乡”。

《上杭县志》这样记载步云当时的周边环境:“其右则为李岭下、竹坪、贴长、二十四里等乡,大率洞中荒烟蔓草,败井颓垣,绝壑悬岩,湮池暗涧,黜人境,近者十数里,辽者数十里,平旷之地,多生萱草,高峻之地,多产石。”描述清晰,应当是民国之前步云一地的基本情形。

显然,这个记载应当是抄录前代县志或者当地人口述而来。在丘复修上杭志期间,这个贴长之名,仍然是在用的。也是在这一时期,丘复同时开始用“步云”这个名字。

“步云乡,位县东北,东界龙岩,西北界连城,西南与古田之上福村相接,距县治一百五十里,原隶长汀,名贴长,设贴长联保,编保四,有村十七,户三百四十七,丁口一千一百八十七,距长汀县治二百八十里,四周不与长汀辖境连,孤悬岩连杭之间。”(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丘复的记载中详列了长汀县将步云(贴长)移交上杭县的原因和过程。

首先是原因。

“土地形势,贴长处万山中,层峦迭嶂,竹木参天,诚属穷乡僻壤,纵长三十八华里,横寛六十四华里,联保办公处设梨岭下,东界龙岩,距县城九十里,西南界上杭,距县城一百五十里,西北界连城,距县城一百二十里,与长汀县境全无联络,且距县城二百八十里之遥,实为一块飞地,确为政治力量所不及。按所称纵横里数,当以道路而言,据接近贴长村人言,其地高山深谷㘭突弯环一下一上,人家望衡对宇,看得见,行则远。故有此里数若平面,如是直一小县矣,岂但特区已哉,五保甲编制,贴长大小十七村,马坊四六崇头一六磡头九官坂五兴隆三三黎岭下六四庚西一三筀竹坪二六共和村一五蛟潭马屋一十大畬三五龙龟坑一十吴朗村二十中兴七丘家山九太平山二等,内编四保三十甲三百四十七户,男六百一十人,女五百七十五人,合一千一百八十七人,自卫力量薄弱,地处偏陬,易为匪徒窥伺。” (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其次是过程。

“二十八年八月,省政府派参议钟干丞,会同第六区韩专员涵,第七区刘专员天予,曁长连岩杭四县县长,派员会勘,以划归上杭管辖为便利,将贴长另改名称,仍组一联保,就近归上杭第三区管理,升上杭第三区为甲种,会呈省政府核准,由县府派第三区区长巫柏资,前往接收,据地方人士公决,以贴长原有总名二字为联保名称,县府令区署查明该地改名步云,有何历史沿革,尙未呈覆。本届修志业于二十七年编印完竣,因绘图及校勘记题捐志延缓,复遭敌机轰炸,印局搬迁,首末二册,致迟发出,得以续入。兹将省令曁会呈办法,摘载,俾后届修志有所依据焉。”(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最后还附上了当时的民国福建省政府令的文本。

“福建省政府令 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发令 上杭县政府案据本府参议钟干丞等畧称会勘贴长地方,拟划归上杭管辖为便利,请鉴核施行等情,附贴长图说一份,据此查贴长地方位于岩杭连之间,距离长汀二百余里,管理异常不便,该员等所拟各节尙属妥治,应即由上杭县长会同长汀连城龙岩各县县长绘具区域界划详细地图五份,加以说明,并盖用长汀连城龙岩上机四县县印,呈候核转并由长汀县县长将贴长赋税保甲及其他应行移交事件造册移交上杭县县长接收,具报暨分呈各一。”(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最珍贵之处是丘复对此进行了一些查考,并将这个考证和他自己的猜想一并记入方志,这对我们今天了解步云乡的前世今生,极有意义。

首先是他考证了长汀的钱粮收入,并无步云(贴长)的记录,因此,他否定了“补贴长汀”的说法,并将之归为不经之说。

“地方沿革,贴长归隶长汀始自何时,划自何县,访询地方绅耆,咸以代远年湮,无从稽考。惟查连城县志,载在昔科举时代,汀属八邑长为首县,各邑例有贴长,以其供亿较繁,境内收入不足以资挹注,若仰待各邑协济,则细碎已甚,且岁出岁入,迭有增减,特划此奇零细碎之地,贴归长汀,故曰贴长,言之凿凿,不为无因。……若云津贴长汀,据长汀县府移交贴长赋税保甲咨文,查贴长地方对于各项赋税向未征收,见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咨是一绝无收入之地,更何贴长之有,连志云云,恐不足信。”(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他又将自己的猜测与结论,附于文中,今天看来是很合理的。

“复按此地曩归何县管辖,今莫能详。……窃疑昔为丛莽之区,荒弃不治,各县视为瓯脱,因有人在此冶铸,呼为铁场,其后长汀人民来此造纸,遂为长汀殖民地,而成为长汀辖境,又因铁场音近而造为贴长之说。”(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我很认同丘复的分析与猜想,因为丘复是上杭人,常往来汀州八县,尤其是汀州府城,他对方言风俗民情和历史沿革知之甚详。丘复的分析是极有道理的,从现在步云留下的古老村庄名字就能看出铁冶曾在此建立的端倪来,比如古炉村,正是来自冶铁。同时我认为他的铁场说在汀州区域乃至闽西粤东客家区域都并非孤例。

比如长汀县境内有铁长乡,正是因为历史上曾在此设铁冶,故而曾有铁场、铁贡,最后在1949年之后,因为采用当地人方言写成“铁长”,与步云乡的前身“贴长”,同音同义同来历。又如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铁场镇。其实,在福建乃至东南一带,名字里带有场的那些地方,从前都有可能做过铁场,曾经立过铁冶,比如上杭县的钟寮场,做过上杭县治一百多年,这是府志上清晰记载过的铁场,而闽中一带如尤溪的龙门场,皆有铁冶历史。

丘复的上杭志中提到了步云这个名字的来由,“据地方人士公决,以贴长原有总名二字为联保名称,县府令区署查明该地改名步云,有何历史沿革,尙未呈覆。”(丘复编纂民国《上杭县志》)

今天流传在步云一带的说法是建国之后,为了纪念罗步云,这是可信的。但事有先后,罗步云本名佚失,他1935年-1936年间在贴长地区建立的是“贴长游击队”,而他则是因为经过步云书院时觉得“步云”这个名字很美好,就采用了,作为自己的化名。

革命战争年代,志士使用化名是常有的,秦邦宪化名博古,而我家乡走出的涂通今将军在家中名字为涂习史,他在给秦邦宪看病时知他化名博古,于是就以“习诸史,通古今”化名通今,这个带着点玩笑意味的化名后来一直伴随他,最后成为“大名”。

罗步云的情形也大体如此,解放后,因为江西革命斗争的惨烈,他的本名无从找起,于是化名就用作正名,为了纪念他,贴长地区在解放后正式命名为“步云公社”而后更名“步云乡”。

当然,这个步云从丘复的上杭志看来,是1930年乡人公决的结果,但更早的名字来由则说不清楚了,方志之中也说等待地方上给出说明,但在修志结束之前显然没有答复。现在结合史实来看,“步云”之名当然应该来自步云书院,坊间传闻步云书院则建立于清代前期,是乾隆五十三年,一位叫林开莘的进士所创,但查方志,并无此人,或者我所查有遗漏,但可以肯定,步云之名在丘复修志之前就已经在用,甚至要早过民国,1949建国之后纪念罗步云而设立的步云公社,则有某种程度上的因袭与巧合了。

步云,在科举时代当然有平步青云的内涵,而作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心之地的步云,则更多是云中漫步之意味,作为闽西最美的山林,也唯有步云这样的名字才能与之相匹配。

何以步云,玳瑁梅花。

以上文章来源于 平生已塞北江南 、大美长汀,作者涂明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