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近日,有人爆出“李菁菁事件”,說她以個人的名聲在外找了個合夥廠家創建“菁菁”品牌的奶茶店,自己不僅一分錢沒陶,還在直播平臺上宣傳,加盟,讓數百的粉絲加盟。粉絲加盟後,工廠遲遲不發貨給加盟商,原因是李菁菁將錢款據為己有,並買房買車,揮霍炫富。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對此,李菁菁在直播平臺哭著回應,自己並沒有詐騙粉絲,直播間裡鐵粉對她很好,還經常給姥姥寄東西,從來也沒要求過自己做什麼,甚至連點關注都沒有,因此她覺得自己欠大家的,所以才說弄奶茶店,這樣她的心裡會好受一點。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我們誰也不是當事人,無法去做評判。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看的陳凱歌拍的《搜索》的電影,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葉藍秋(高圓圓飾)的女孩在醫院被醫生診出患了淋巴癌癌症,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她恐懼又難以接受,沉浸在痛苦中的她在公交車上沒有給老人讓座,這一幕被電視臺的實習記者楊佳琪(王珞丹飾)用視頻給錄了下來,之後被傳到網上,事件開始發酵,網友們開始人肉她,她所有的個人信息都被爆出,她的同事利用這個事情把她被當“小三”的事情給公佈到網上,之後取代了她的職位,老闆的老婆打電話給電視臺“實錘”了她被當“小三”角色,最後她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癌症還沒要她的命之前,輿論的壓力讓選擇了用自殺來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在這部電影中,人性躍然紙上,每個人都是引發她自殺的推手。

首先是實習記者楊佳琪,這原本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因為心情不好沒有給老人家讓座,還說了一些不適合的言語,最後被她拍視頻當成新聞發給領導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第二個人就是她的領導陳若兮(姚晨 飾),為了博取眼球憑著自己的敏銳嗅覺惡意放大事實,利用自己的關係網絡把視頻剪輯推送到各大媒體和網上,並用語言引導網友們對這個事件發生偏見,而對於楊佳琪拍回來的葉藍秋向公眾道歉的視頻卻遲遲不發,任由事件愈演愈烈,最後還摻雜個人感情添油加醋,讓網友們氣憤不已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第三個人就是葉藍秋的同事唐小華,為了上位取代葉藍秋的位置,在網上推波助瀾爆出“墨鏡姐”陳若兮的真實姓名,上班的公司和職位,引發社會參與討論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第四個人莫小渝,因為無意間撞到葉藍秋趴在自己的老公肩膀上哭,就認定葉藍秋是小三,還打電話爆料給電視臺冠以葉藍秋“小三”之名,一個好好的婚姻因為她的猜忌和不信任被推上了破裂的結局,她不僅不從自身去找原因,還將所有的問題都怪到葉藍秋的身上,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只是個誤會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在公眾的指責和病魔降臨的夾縫中,7天的時間就讓葉藍秋永遠的離開了人世。當所有的事情被還原真相,每個人在反思的時候,葉藍秋的生命卻已不能重頭再來,這也許就是網絡暴力帶來的不可彌補的傷害。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陳凱歌的這部電影非常的貼近現實生活,一個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最後被無限放大,甚至觸碰到了人的底線,還有裡面想說的不能說,不想說的被逼著說,故意捏造事實沒有通過求證的亂說的......電影中也許每個人都沒有錯,錯只錯在大家將網絡搬到了現實,並將它無限放大,觸碰了道德底線,最後導致自殺事件的發生。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記得俄國尼古拉·加夫裡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

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這部電影是把現實搬到了藝術的層面。

為了維護網絡環境,今年3月1日,國家開始實施《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具體內容: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防範和抵制製作、複製、發佈含有使用誇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和炒作緋聞、醜聞、劣跡等不良信息等。

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每個人看到的聽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不否認裡面有事實,但也不得不說裡面還摻雜著人性。

“李菁菁事件”無論是真是假,我們都應該理智看待。

所以針對“李菁菁事件”,個人覺得如果她真的將粉絲的加盟費據為己有,應該申請法律援助,及時找公安機關報案進行處理,畢竟上千萬資金並非是個小數目。(End)


作者介紹:一隻深沉的獅子,喜歡讀書,寫作,愛好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