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建盏中的隐士

正如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言:“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也曾对宋代文化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宋人不仅在物质上是极富裕,在精神上同样也极充实。宋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境;而以宋代瓷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则整体上追求素净淡雅、朴素无华、自然天成的情趣。


建盏的魅力在于它的质朴、本真,而表现这质朴的正是它的釉色和斑纹。现在较为常见的,产量较大的是釉面斑纹特征较为明显的油滴、兔毫、曜变三大类;而一些古代建盏中极常见“单色釉”与“杂色釉”却很少有人仿制生产。近几年,随着建盏的市场热度迅速攀升,这种较为小众的单色釉建盏逐渐开始得到市场认可。

单色釉,建盏中的隐士


宋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达到顶峰的时期,宋人不仅在物质上是富裕的,在精神上更是强大,古代美学到宋代要求绝对单纯,用简单的形体,单一的颜色和单纯的质感去表现。而建窑更是走在这种强大自信的前列,烧造单纯釉色的瓷器,并且这瓷器仅仅是盏。虽然是生活器具的一种,但它选择了一种雅致生活,作为饮茶、斗茶的工具。


建盏的这种选择恰应了晚唐时期白居易的《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 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而建盏中的单色釉就像是“中隐士”,低调内敛,不喧宾夺主却又举足轻重。


单色釉,建盏中的隐士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或“纯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黑釉、绿釉和白釉等。一方面,建盏的烧制技艺极为特殊,即使采用相同的釉料,建盏的釉面 130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熔烧过程中,会因为不同窑位窑温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釉面效果,自古就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另一方面,建阳在明清时期,在黑釉瓷器生产衰落后,也曾经生产或青白瓷的产品。当代单色釉建盏的烧制,源自建阳本地瓷器生产的历史,而要保证各个色系产品发色的稳定,除了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外,也需要在材料与工艺上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无疑也提高了单色釉建盏的烧制难度。


宋代的建盏,作为一种黑釉茶器,其形制简练优美,釉色丰富而自然天成,集中体现了宋代美学中对于“意”“韵”的追求。当代单色釉建盏,力图以朴素的造型,单纯的颜色和柔和的质感,去创造一种新的东方美学体验,这种尝试所显示出来的,正是当代建盏艺人与武夷山茶人对宋代造物文化精神的皈依。


单色釉,建盏中的隐士


建阳在明清时期,在黑釉瓷器生产衰落后,也曾经生产或青白瓷的产品。当代单色釉建盏的烧制,源自建阳本地瓷器生产的历史,而要保证各个色系产品发色的稳定,除了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外,也需要在材料与工艺上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无疑也提高了单色釉建盏的烧制难度。


在中国民用瓷器历史中,青白瓷一直占有主要地位。因为宋代素有“茶色贵白”、“宜黑盏”的理论,这样才让看似并不起眼的黑釉建盏有了用武之地。宋代点茶的兴起,建窑黑瓷影响深远,导致许多人并不知道建窑其实自古以来还有烧制青白瓷。


单色釉,建盏中的隐士


水吉镇建窑窑址主要是分布在芦花坪、大后门路、牛皮崙及社长埂等四处,以黑瓷为主,同时也兼烧青白瓷。


此外,麻沙镇的白马前窑主要也是以青瓷为主,平时也接点黑釉瓷兼烧的活计,莒口镇南华山窑也是专烧青白瓷。在县城城关附近的源头仔村,发现了一处烧青釉、青白釉的元代窑址;源头仔村附近的碗窑也发现了一处烧青釉瓷的明代遗址;永吉镇大后门路村也发现一处烧青花的清代遗址。


从以上的种种发现,说明了建窑至少创烧于唐代的晚期、五代,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烧瓷的时间应该长达一千多年之久。换句话说,青白瓷的烧制其实比建窑黑釉持续更长的时间。似乎青白釉更有“烈火焚烧若等闲”、“要留青白在人间”的感觉。


一盏一世界,建盏最难得的就是源于自然。看似简朴无华的单色釉,其实暗藏无数玄机。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受到其中奥妙。当下的社会,节奏极快,灯红酒绿,人心浮躁。建盏存世的意义,除了使匠人孜孜不倦研习的烧制技艺,还有就是作为人心的试金石。只有当你真正做到静心,仔细去端详一盏,才能看到一片纯色中,有着最为广阔的天地。而建盏中的单色釉,如同这天地中坚守一方净土的隐士。历经千年,阅尽沧海桑田,却仍优雅从容,华丽的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