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美國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在他的心理學職業生涯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與世隔絕、專心鑽研的時光。在1922年的瑞士聖加侖,靠近蘇黎世湖的北岸,有一個叫做柏林根的小村莊。他建立了一座屬於自己的居所,他稱它為“塔樓”。之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塔樓”中為自己開闢了一間“私人辦公室”,一間除了自己,不允許任何其他人進入的房間。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在他的私人辦公室中,卡爾·榮格可以不被人打擾地,隨心所欲地進行研究和創作。根據相關資料,而這位心理學家在“塔樓”中的作息習慣是完全是迴歸到自然規律中。因為“塔樓”上沒有電,所以卡爾·榮格在太陽落下不久就已經開始準備睡覺。

在柏林根待的這段時光,這位心理學家的身心和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卡爾·榮格利用這段獨處的時光,為自己之前發表的心理學著作《心理類型》——一本總結榮格和亦師亦友的導師弗洛伊德思想上意見相左的心理學著作,做出了許多相關的佐證。卡爾·榮格後來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柏林根時期的工作對他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

除了他本身對所在領域知識的積澱,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幫助了他,那就是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什麼是深度工作?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卡爾·紐波特,同時也是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也是一名暢銷書作家。他寫了一本被《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時報》同時力薦的書籍——《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這本書一出版就成為了年度話題之作,人們紛紛開始注意這種引起大眾關心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顛覆以往人們的時間觀,在碎片化學習盛行的時代提出深度工作的重大意義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踐行深度工作。

兩種核心能力幫你成為新時代的贏家

卡爾·紐波特博士經過觀察發現有兩類人註定會成功:“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自己所在領域的箇中翹楚。”

而這兩類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深度工作的能力,而數字化時代,卡爾·紐波特告訴我們有兩種核心能力成為深度工作的助力:

1、 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2、 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第一種,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在這個智能時代,手機、電腦,社交網站的湧現使“碎片化”成為一種更加推崇的方式。諸如

“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學習”,“碎片化記憶”,等生活方式。快節奏的生活把我們的時間徹底打碎。朋友間開始盛行“碎片化”生活方式,靠著等公車、排隊、上廁所的間隙看一眼朋友圈的文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開始變為相互抱著手機的面面相覷。

這些本來旨在使生活變得更便捷的工具把我們慣壞了。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我們的獲取知識的門檻越來越低,不懂的問題直接百度多方便,在電子屏幕上面敲幾個字的瞬間就能快速得到答案。再也沒有古人那種埋頭在浩繁卷帙裡面尋找真理的時候。

我們的認知水平越來越低,社交網站上繁星似的即時新聞使我們和往日的大明星有種距離拉近了的感覺,每當有什麼熱門事件,我們都會足不出戶積極地爭當評論員。當我們正在陶醉地看著網上治癒的慢生活時,我們的大腦彷彿告訴自己已經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我們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越來越差,當我們的理想生活開始大量出現在朋友圈的時候,我們自認為自己玩得轉這個網絡世界了,就差無所不會了。但是在這些背後,真實情況是我們掌握負責工具的能力已日益下降。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回到現實,我們想要重新獲得這種能力不是不可能,關鍵在於我們要利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在進行的消費的同時,不讓自己被淹沒其中。用更簡潔的話語說就是要始終掌握學習的能力。

第二種,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社會是百分之十的精英在推動,百分之九十的庸人在搭車。”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社會總是更青睞於那些精英層次的人。庸人如果面對別人的成功只會說“不過是靠運氣罷了”,那麼庸人永遠是平庸的。如果你想成為所在領域中的翹楚,你必須要付出疼痛的努力,躋身到別人難以到達的層次。而且在你所在領域必須要有所產出。

而工作上面要有產出,就落實到了質量和速度上面。只有你的工作質量和工作速度提升了,自身的整體能力也就提高了。

將看不見的天賦轉化為看得見的產出 ,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從經濟成功聯繫到深度工作

卡爾·紐波特博士說迅速掌握複雜工具和達到精英水平的這兩種核心能力都必須依賴於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沒有掌握這項能力,想要學習艱澀的知識或達到精英水平的這個過程就會很掙扎。

1、 深度工作能夠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

倫理哲學家安東尼·達爾梅斯·塞汀朗吉思說“天才之所以偉大,只因決心投入一切,全力於一點”。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天才的與凡人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天才擁有摒棄一切煩擾,聚焦於掌握困難的事物;而凡人除了不能斷絕外界一切干擾地學習之外,通常會放大成長過程的困難,以至於在離成功只有一步的時候,卻說放棄。

而深度工作的能力可以有效解決你在學習複雜工具的產生的“疑難雜症”,因為首先深度工作帶來的第一效應就是長久的專注。長久的專注使你在學習的時候注意力全情投入到你想希望提升的技能或者想要掌握的複雜工具上。而這種長久的專注與刻意練習不謀而合,刻意練習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要求我們集中注意力。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另一種有科學依據的說法就是刻意練習有效的原因與髓磷脂有關。一種長在大腦神經元周圍的脂肪組織,有絕緣保護作用,而且可以使神經元乾淨和正常運轉。通俗地講就是神經元周圍彙集越多的

髓磷脂,你的大腦回路就會越加輕鬆地有效地運轉。 而如果大腦回路不經常運轉,得到強化,神經元周圍的突細胞就會包裹髓磷脂。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即你在生活中要經常運用強化某一技能,使控制該技能的大腦回路神經元周圍的髓磷脂不被突細胞包裹,從而使大腦回路進行高效地運轉,你在這方面的技能更加強大。

而來自外界的干擾常常會隔離這一過程,所以我們想要迅速掌握複雜事物,就必須要高度專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進行深度工作。

2、 深度工作有助於精英級別產出的實現

在討論精英級別產出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有關生產力規律的公式: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在這個公式中,當我們把時間看為定量的時候,即在單位時間內,想要得到最高質量的工作產出,那麼工作時的專注度就必須達到最高。

那些平時不見得怎麼用心學習的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成績卻很好的原因就是上面這個生產力規律。他們總的學習時間並不多,但是他們在單位學習時間內的專注度卻是極高的。因為單位學習時間的專注度極高,所以降低了他們平時學習的總時間,然而學習成果卻沒有被降低。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商業學教授索菲·勒魯瓦在2009年曾發表過一篇“為什麼完成工作那麼難?”的論文,有一個新概念出現在論文當中——“注意力殘留”。

即假設我們有多項工作任務,在轉移工作任務的時候,你的大腦會對你的上一個工作任務產生記憶殘留。而且對任務的控制度和關注度越低,殘留就會越濃厚。

這就聯繫到了工作中來自電子信箱和即時消息的干擾,他們雖然看上去對你沒有什麼危害,但是每隔幾分鐘就瞥一眼手機的這種壞習慣的記憶殘留卻很深厚。來自網絡的娛樂新聞,來自朋友的即時消息讓你的大腦僅有的注意力仍停留在你剛剛看過的即時消息上。事實是這種行為對大腦產生的影響很嚴重。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而那些能夠進行專注學習的優秀生,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會像透鏡一樣,把光源聚集於一點,而且在學習過程不轉移注意力,使注意力殘留的影響降到最低。

精英級別的產出要求你轉移注意力,長久地專注於一點,而深度工作下可以實現。

兩種對立的工作模式——深度工作與浮淺工作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暢銷書《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寫小說期間遠離社交媒體,而這段時間正是推特發展迅猛的時候,羅琳的工作人員最終還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以羅琳的名字開設了推特賬號。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賬號開設一年半的時間裡,羅琳只發布了一條推特消息:“這是我的實名賬戶,但恐怕我不會經常發聲,因為當前紙筆仍是我的最愛。”

如此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對待社交媒體的熱情也是如此“寡淡”,他們不但沒有對更加便捷的社交方式表現出趨之若鶩,反而更加青睞於最古老的寫作方式——紙和筆。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因為紙筆的效率雖然不如新興的寫作方式那麼快捷,但是紙筆可以讓我們規避許多不必要的干擾,比如來自即時消息的提醒。

而像作家J·K·羅琳這種遠離社交媒體,避開外界干擾,用古老的方式寫作,卡爾·紐波特博士賦予這種工作模式一個名字——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也就是要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專注地做能夠真正提升自己價值的事情。比如寫作,比如學習一項技能等等。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而與深度工作對立的一種工作模式即浮淺工作。

浮淺工作(Shallow Work):對認知能力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時候,許多有浮淺工作性質的事情不可逆的削減了我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我們用社交軟件逛朋友圈,刷微博,看動態,刷視頻的時候。雖然我們的初衷是去搜索信息的,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被網絡的“美好”所吸引,開始沉迷。而這些頂多算享樂行為,根本不能為我們的生活創造一點兒價值。只有那些低刺激、高價值的事情才能為自己切身地帶來價值。比如讀書,寫作,健身。

四種深度工作哲學——選定適合自己的深度哲學

人與人之間有很大不同,包括生理和心理。所以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哲學。

卡爾·紐波特總結了四種深度工作哲學:

1、 禁慾主義哲學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禁慾主義一詞源自於宗教教義中,指嚴酷節制肉體慾望的一種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的肉體慾望是低賤的、自私的、是一切的罪惡之源。所以只有通過對慾望進行節制和棄絕,才能完成道德完善。

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過一種“禁慾”生活,猶如老子、釋迦牟尼、聖雄甘地,都被稱之為禁慾者。他們大都視金錢名利地位如糞土,不願意過優渥富足的生活,而更願意或在大自然中無憂無慮地選擇天人合一,或追求更高的精神層次。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而禁慾主義哲學,顧名思義就是摒棄一切干擾,使浮淺達到最小化,實現更高層次的深度工作。禁慾主義哲學工作者是如何運用的呢?卡爾·紐波特講了一個例子,科幻作家斯蒂芬森是這種工作哲學的忠實擁躉。

他的個人網站上面不會顯示任何聯繫方式和地址,而且在他工作開始以前,他會告訴別人他開始專注了,期間不要有任何人打擾他,他也不會回覆任何電子郵件。

這就是禁慾主義工作哲學工作者,他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當前的工作中,沒有任何干擾。但是這種工作哲學適合的人群是有限的。

2、 雙峰哲學

相比於第一種禁慾主義工作哲學,也許這種“雙峰哲學”會適合更多的人。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在文章開頭提到心理學大師榮格,採取的就是雙峰哲學。在柏林根的那座小塔樓裡面工作的時候,榮格一天的工作節律通常是這樣的:一整個上午他把自己所在一個房間裡不受干擾地進行創作。下午他給自己放假,出去到附近的小樹林裡散步,並理清第二天的寫作思路。

雙峰哲學不僅有一段無干擾的時間可以進行工作,將深度工作創造的價值最大化。而且剩餘的一段時間專門來讓你放鬆。這樣的工作模式同樣有高產出。

3、 節奏哲學

節奏哲學適用於那些沒有很多時間在長久的專注下進行深度工作的人。

現代人看起來似乎沒有很多的時間,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段,就是早晨。早晨人的頭腦最清醒,人體的意志力也最強。許多需要深度工作的事情,其實最適合放在早上來做。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然而現代人的熬夜陋習已經徹底打破了人類最初的生物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人們的生物鐘幾乎沒有例外的變成了“貓頭鷹型”。而書中告訴我們與之對應的具有“雲雀型”生物鐘的人們一天的工作效率要高很多。

節奏哲學正是要推薦人們去試著培養一個“雲雀型”早起早睡的生物鐘,利用每天早上別人早起來的那段時間,進行深度工作。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每天早上都做一點,在一定時間內,你不知不覺就完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樣在一年內,兩年內,甚至更長,已經累積了很長的深度工作時長。

4、 新聞記者哲學

卡爾·紐波特博士將這種工作解釋為在一天的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的一種工作方法。

這個方法來源於一名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他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與一位年輕的編輯合作寫了一本關於冷戰早期政策的鉅著《聰敏人:六個朋友和他們創造的世界》。而不為人知的是,這本書是在艾薩克森在紐約做記者期間,利用每天別人喝酒聊天的間隙,自己跑回臥室20分鐘或1個小時寫就的。

《深度工作》:教你如何在碎片化時代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

卡爾·紐波特說“新聞記者哲學意味著只要有空閒時間,工作者就能立即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而這種工作哲學就要求工作者對深度工作已經熟練於心,故這種工作哲學不太適合新手。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從理論和準則兩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深度工作的魅力。馬克·吐溫,卡爾·榮格、J·K·羅琳都是深度工作的忠實擁躉。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想要脫穎而出,就要學會為自身賦能,為自己增加籌碼。

深度工作的能力是首當其衝應該要掌握的。希望我們看完這本書後都能學會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如何去深度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