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危难处,方显英雄本色……”最近一个短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主角是在西安战“疫”中大显身手的“硬科技”。网友跟评说,“身临其中,倍感硬核力量。”

短视频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尤其值得关注:“国家领导人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最后战胜疫情,关键靠科技。”

作为“硬科技”概念诞生地,西安不但科研实力雄厚,而且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城市治理对新科技积极运用等方面进步显著,特别是连续举办三届的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有效激发了科技成果转化热情。

此次疫情中,从疫苗研究、药物研发和出行安防等方面,“硬科技”的中坚作用无处不在,一大批西安科技企业的“硬科技”产品在抗击疫情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也因此获得了强大助力。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在民众最为关注的医疗保障方面,针对疫情期间各类门诊部、诊所的全面停诊,西安重点医院推出在线医疗服务平台,通过视频问诊、在线咨询、送药到家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解决了特殊时期下的老百姓基本看病需求。

“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西安机场热成像测温

复工复产以后,疫情防控压力增加,西安通过全市范围大数据排查、机场车站热成像测温、村镇街道无人机防疫消杀等技术搭建起多层面、立体式防护网。

尤其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排查,通过数据检测,提前预测疫情风险,检索几百亿条数据,排除了上千个疫情风险点。此外,利用各种“硬科技”手段替代人工,实现精准防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西安“硬科技”力量还积极参与到国内和海外的抗击疫情之中。

“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西安天隆科技的工人正在装配核酸检测仪器(来源:澎湃)

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设备一次能做96人份的检测,最快2小时内就可以出检测结果,被全国500多家医院采用。随着国际疫情爆发,韩国、迪拜、新加坡、法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发来订单,200余台检测设备、100余万人份检测试剂、50余万份采样套装从西安走向世界的抗疫战场。

“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扎针神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来源:澎湃)

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参与发明的“扎针神器”解决了医护人员因穿着厚重防护装备穿刺难、穿刺不准的问题,为保障疫区的病患救治提供了有效手段。

“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泰豪红外生产的红外体温筛查热像仪(来源:网络)

西安泰豪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台智能医学红外影像设备被快速投放到全国15个省、市。新石器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西安)有限公司的5G无人防疫车在武汉、西安等多个城市的特定地点执行防疫、非接触式物资运输等任务。


随着中小学开学,生活渐渐恢复正常,但经济面对的冲击和压力持续显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的会议就指出,“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防疫情,保经济,双线作战,不容有失。西安怎么办,怎么干?“硬科技”能不能再次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西安抵御当前冲击,赢取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掌握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尤其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类的硬科技企业,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有些企业甚至还出现了逆增长。”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认为,受疫情影响,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经济寒冬,“硬科技”是抗击经济危机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助力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相信通过这场寒冬考验,会有更多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在‘硬科技’赋能之下,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将会持续涌现。”

危难往往是化了妆的机会,危险当中往往蕴藏着机遇。很多经济学家对当前形势的判断和应对策略的分析,与米磊观点一致。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连续撰文呼吁,尽快形成对新基建的共识,做好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充分准备。

“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这是继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之后,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提出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源认为,发力“新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近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在分析《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经济》时指出,在5G技术加持下,大量新机遇出现,百亿级、千亿级消费有望实现商业化。数字经济对疫后复苏、吸纳就业、消费迭代、产业升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西安在“新基建”领域其实早有准备,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里就提到,西安市将着力发展5G 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加速构建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米磊认为,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而新基建的核心就是“硬科技”,“硬科技”也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基石性和引领性。做好“硬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才会有科技应用和产业经济的繁荣。

‘硬科技’是抗击疫情的‘尖兵’。放眼未来,它也将是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西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西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实际上,西安在加快“硬科技”发展方面早有谋篇布局,作为西安市重中之重的“十项重点工作”中,有大量“硬科技”项目的规划和储备,尤其是加快构建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高度契合中央提出的“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近日,西安又连续迎来发展“硬科技”的新利好。3月9日,科技部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支持西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要求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人工智能对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疫情+经济”双压下,硬科技或是西安度过“寒冬”的“火种”

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授牌仪式

仅仅用了1个月,4月9日上午,“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建设大会就在西安市高新区举行。会上签约11个项目,累计金额37.3亿元。

3月25日,西安高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家政策性银行将为西安高新区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资金支持,支持高新区打造全国硬科技示范区建设。

米磊建议,面对新一轮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安更应铆足劲头,大力发展“硬科技”。建议西安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投入,放开思路,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更多的“硬科技”技术转移转化,为市场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利用已经趋于成熟的产业优势,如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等,加大在5G、物联网上的抢先布局,实现对新基建关键核心技术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

4月12日晚,西安市召开一季度经济工作重点工作分析调度会,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指出,“一季度经济发展好于预期,特别是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反弹,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

王浩指出,要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构建“6+5+6+1”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助推追赶超越。要抓好“双招双引”,围绕十项重点工作和重大产业项目等,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引技术,增强发展后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