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上週孩子去研學旅行,明知天氣20度左右,還是擔心山上會冷,老媽硬是給孩子塞了兩身保暖衣,看著鼓囊囊的書包,兒子嫌棄的不行。老媽叨叨著“都是為你好,有什麼不樂意的,到那如果冷了,就知道我是為你好啦!

結果,兒子回來滿是抱怨“天天到處跑,熱都熱死了,保暖衣純粹就是累贅呀,光是背來背去就要把我累死了,真的是我親姥姥呀!”老媽一邊幫他卸書包一邊說“那也是為你好呀!”

一直覺得“你媽(你姥姥)覺得你冷”就是個無傷大雅的梗,家人為孩子好,關心多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今天看了武志紅老師的書《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猛然明白為什麼親子關係中普遍存在著“為你好”的現象,這其實會給父母和孩子造成一定的傷害,需要我們及時的察覺和反省。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一、撥開迷霧,看清“為你好”背後的本質

大家都知道,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關係中。於是我們都渴望跟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渴望別人的認可,渴望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

然而,往往,關係越親密,對對方的要求越多,越愛對方,越想要對方以自己期待的方式回饋自己,不自覺地就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

尤其是親子關係中,由於孩子太小,小到還沒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選擇的時候,父母在與他互動的關係中,完全掌握著主動權。

父母可以輕而易舉地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抱著“為孩子好”理念,開始塑造自己的孩子以及形成自己想要的親子關係。

於是,孩子吃飽了,還追著孩子跑“寶貝,再吃一口,再吃一口……”小小孩奶吃多了會吐,長大一點的孩子吃多了,會滯脹到幾天吃不下飯。

於是,孩子摔倒了,嚎啕大哭,我們一邊抱著孩子一邊打著地板“寶貝,不哭啊,不疼不疼,都是地板不好!”順勢再跺幾下地板。

……

然而,我們的孩子吃飯多的依然多,吃飯少的依然吃不下,但是阻礙不了我們每天不停給孩子加飯的行為。

時間久了,孩子疼的時候不會再說了,甚至不敢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你覺得孩子堅強了,事實上也許是孩子不想跟我們交流了。

親子關係中的意志強加和行為干涉,總是披著美好的外衣,隱秘的讓人幾乎不能察覺。往往是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主意,原來自己如此自卑……沒錯,大部分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過度的“為你好”造成的。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二、“為你好”,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

我們經常說起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可是從小就被說“長大了要孝順啊”“可不要娶了媳婦忘了娘呀!”“一定要考個好大學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

我們中國還有這樣的話“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棍棒底下出孝子!”

你看,因為“為你好”,所以可以“不擇手段”呢!

1、 扭曲孩子的感覺

武志紅老師說,感覺豐沛的孩子,生活會更加充盈和美好。然而能夠敏感的感知這個世界,主動感覺世界的各種風景,也是需要從小被尊重才能擁有的能力。

我們家孩子從小就被姥姥照顧著,由於我媽極度怕冷。孩子上幼兒園,每天穿的必然比其他小朋友多,一天老師給我發微信“你家孩子這麼熱的天,都出汗了,竟然不知道脫外套!”打電話問孩子為什麼不脫衣服,竟然說雖然出汗了,也不太覺得熱……”

當時只是覺得孩子傻乎乎的,挺可愛,可能是太小了,感知沒有那麼靈敏罷。

現在,才猛然察覺,是孩子的感覺一直不被尊重,大人總用自己的感覺替代孩子的感覺,最初孩子的感覺表達一再被否定,一再被壓制,就會慢慢變得麻木失去敏感性吧。

於是文章開頭,孩子長大了,雖然知道“反抗”,最終還是“屈從”於家人的權威吧。

既然感覺豐盈的孩子,生活體驗會更美好,那麼我們家寶貝可能不知不覺中失去很多美好的經驗吧。

趁孩子還小,我希望在以後的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的真實感覺,儘量去尊重,讓他重啟感覺通道,去覺察美好的人生。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2、 扼殺孩子的自由

比較典型的“為你好”,就是上一代人的願望沒有實現,強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於是孩子的自由意志就被抹殺了,或者處於極度壓抑的一種狀態,這時候親子關係就不是互相溫暖的港灣,而是可能導致孩子的極度逆反或者抑鬱。

這時候的“為你好”,就完全抹殺了孩子的自由和選擇全,可能是對孩子做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扼殺

前段時間火爆全網的《小歡喜》中,英子和小桃紅演的宋倩之間就是這種關係。孩子喜歡天文,想去天文館做解說員,媽媽不讓怕耽誤學習;孩子死活想去南京上學,媽媽各種希望孩子上北京的大學。最怕的是這張看似說理的媽媽,最終還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於是英子離家出走了,英子差點跳海,英子得抑鬱症了……這裡父母的“為你好”簡直就像是“一雙扼住孩子喉嚨的手”。

當然,電視中,媽媽宋倩收回了控制孩子的手,英子慢慢也好了。當我們笑著聽,英子爸爸喬衛東說“我回來了,你媽有人折磨了,你的生活環境就會好了”的時候,有沒有人發現,這裡的父母“為你好”其實是非常自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控制慾。

現實中呢,有的孩子自殺了,有的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天天逃課打遊戲……很多真的就是因為曾經太壓抑太不自由了,於是一旦有機會就會走上“自由”的不歸路,雖然有些矯枉過正。

我們要真的明白這些道理,在日常的親子關係中,尊重孩子的立場,讓孩子自由的選擇自己的道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三、尊重感覺,擺脫桎梏

無論什麼原因給親子關係造成了傷害,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最本質的特點是,我們家長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物。

不明白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規律,有他自己的成長軌跡,缺乏應有的尊重,就會讓雙方都陷入無盡的痛苦和相互折磨中。

1、 尊重孩子的感覺,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親子關係的互動中,孩子與家長,都是獨立的人,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探索,才能成為自己,才會擁有強大的獨立意志和高度的創造力。

家長為了顯示自己意志的強大,不斷與孩子較量,才會有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才會有孩子半夜離家出走,甚至在父母強大的壓力面前變得懦弱沒有主見或者走上不歸路。

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尊重他的感覺,尊重他的選擇。允許他進行獨立的思考,自主的選擇,甚至任性的判斷,只要沒有釀成大錯,我們只需要陪伴在身邊,需要幫助的時候盡到父母的責任就好。

記得寧靜在金星秀中,聊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時,就特別強調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要走,有些跌跌撞撞必需要他自己去經歷,自己爬起來,就讓他去吧。金星問孩子的女朋友寧靜喜不喜歡,寧靜直爽的答“我喜歡有什麼用,我不管的”。

所以,即使寧靜離婚了,孩子依然愛爸爸愛媽媽,親子關係的健康,孩子能自由的成長,真正的愛是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成長,去經歷,反過來孩子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愛父母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2、 尊重自己的感覺,主動索取

海靈格在他的著作《誰在我家》中所揭示的道理,付出與接受,是關係發展的兩個要素,豐沛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會推動一個關係發展。

經常聽到有父母抱怨,自己要上班,要做家務,要接送孩子,要給孩子輔導作業,每天忙的雞飛狗跳的,孩子還不給自己省心。口渴了找媽媽,玩遊戲了躲媽媽,作業不會了找媽媽,調皮了被老師叫家長,真的是太難了。

這裡,我們在親子關係中,只看到了父母的付出,無窮無盡的忙碌,疲憊不堪。是不是回到家就不想做飯,不想洗衣服,不想打掃衛生,更不想給熊孩子收拾爛攤子。

那麼,武志紅老師告訴我們,付出的同時,要學會索取,要表達的你的疲憊,尊重你自己的感覺。

告訴愛人和孩子你很累,讓他們來打掃、洗衣服或者做飯,甚至點外賣也可以呀!為什麼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攬在自己身上,然後在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孩子一有事需要幫忙,就想發邪火。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呢?曾經的我就是這樣子的,時間久了,覺得自己跟老媽越來越像,付出越來越多,怨氣也越來越重。所有人都覺得你幹活理所應該,那你跟孩子發火當然時自己不對了。

“為你好”當然是期待有反饋的,可是當他人習慣了你的付出的時候,你做一切都是應該的呀!我們就會困在自己織就的苦惱鬱悶沒有出口的泥潭,除了偶爾發發火,也找不到出口,也是很可憐的!

讀了老師的書之後,我就嘗試著去尊重自己的感覺,甚至主動索取。某一天,下班回家,累到癱倒,真的不想做飯!

就跟兒子說“寶貝,媽媽今天好累,做不動飯了,點外賣好不好?”孩子非常開心“老媽,你休息下,我來幫你點,點肯德基行嗎?加一個你最愛的檸檬紅茶?”外賣一到,他飛奔著下樓拿餐,還幫我打開,說“趕緊吃,吃完早點休息啊!”

說實話,長時間付出習慣了,還有點不適應,看著他吃得異常歡樂有點酸酸的,看來付出真的可能是滿足自己的好人設吧。

吃完飯,我試探說“兒子,那你能幫媽媽把地掃一下嗎?”兒子楞了一下“你不嫌我掃不乾淨?”“不嫌不嫌!”看著兒子起身去拿掃把,我輕鬆又不甘心的直接睡覺去了。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所以,“為你好”並不是真的為孩子好,其實有點欺負小孩子,在孩子沒有能力的時候,家長趁機強行用自己的意志力捆綁了孩子。

不僅會扭曲孩子的感覺,壓抑孩子的意志,影響孩子的自由和選擇權,嚴重的可能會讓孩子丟失很多美好的體驗,甚至造成孩子一輩子性格的欠缺。

家長也會囿於“為孩子好”的困境中,壓抑自己的感覺,一味的付出,結果由於孩子長期索取,從不付出,他也沒辦法體會付出的艱辛和你的痛苦,於是不僅會折磨孩子,也會折磨自己,造成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

所以,我們要經常去省察自己,反思自己,不要把“為你好”變成口頭禪把在嘴邊,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更不要讓“為你好”禁錮住自己,變成那種怨天尤人的父母。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鮮活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人生要去體驗、去經歷。各自精彩,彼此關照,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親子關係如何擺脫“為你好”的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