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浪》,我更自卑了

昨天晚上,《后浪》这部B站的宣传短片在朋友圈刷屏了。

十分正派的燃,精美的画面,配上何冰老师超一流的台词功底,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非常完美。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这是前浪对后浪的期许和肯定,也是后浪必将追赶前浪的号角,不得不说,这些文案针对的也十分精准,很容易让小破站的年轻人get到燃点,再配合五四青年节的特殊时间段,自然而然地引爆了流量热潮。

以上是夸,接下来说说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在反反复复看这部短片的时候,一开始是单纯地感觉到“燃”,但是具体到画面时总有种不切实际的距离感

国外旅行、VR设备、跳伞、乐器、极限运动、穿着cos 服穿梭在最繁华城市……这些是真实的吗?当然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像我这样出身平凡的小城青年来说,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视频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那些精致的、灯火辉煌、光鲜亮丽的生活,与大部分普通年轻人无关,又偏偏以“一代人”来冠名,

抛开阶层谈国家,用小资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标尺,势必也会引发争议。

中国太大了,大到由南到北、五湖四海,大到可以每天都诞生新事物,青年人也有各种千奇百怪的爱好,这当然无可厚非,我们要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异性。

在视频中,何冰老师直言不讳地说:“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力,选择的权力,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这句话读起来是如此让人激动人心,但仔细想想,“后浪”们除了少数私人爱好外,其实相对于“前浪”并没有增加多少选择——激烈的内卷、高昂的房价、重复的生活,这与宿命般轮回的“前浪”们又有何本质的不同呢?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个“青年宣言片”,更像是“前浪”对“后浪”的一种期许,他们心怀对新时代的向往,映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仔细想想,话语权仍然在“前浪”手里,更多不明就里的“后浪”在无意中被代言了,“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想象固然美好,殊不知“后浪”们生活,早已被“前浪”们规范、设定,恍若一场轮回。

说这么多,倒不是要反主旋律,只是作为一个小破站的老用户,深感B站已不再是那个由各种“小圈子”组成的互不打扰、各自安好的小世界了,当教导主任带着主流价值观进驻这个世界,那些简简单单的爱好也被赋予了各种意义,但我们选择它们的初心,难道不是因为那种最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私心的喜欢吗?

写到这儿,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在某一章的开头,他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结,他们那代人因为抗战的缘故非常仇恨日本,但是他们的下一代人就很少有这种感受了,反而因为时代原因有很深的个人崇拜情结,一提到伟大领袖就热泪盈眶。

区别“前浪”与“后浪”,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何止是年龄与爱好,更多是一代人的精气神,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从来就没有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每个普通人的天赋都相差不远,每个年龄段所遇到的问题也是相似的,只是没有到那个岁数而已,

那些该放纵的、该妥协的、该不惑的,最后一定会按部就班地呈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也理应对这一代的年轻人充满信心,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感受到了信息科技最广泛而深远的变革,也恰逢祖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腾飞,能最大范围地接触和学习全世界的知识、理念以及生活方式。

相比与“前浪”,他们前所未有地自信与包容,也可以发出自己多样化的、不同的声音,他们更遵守文明与规则,厌恶妥协与无序,自有这一代人的务实与理性


很难说我们这代人的情结是什么,也许多元化本身就是一种情结,但是我仍然希望,无论何时何境,“后浪”们都可以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轻易地被外部的声音裹挟着自己前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最后,祝大家五四青年节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