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世界”真正大起来

大世界在她迎来100岁的时刻,终于又向世人打开了久闭的大门,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驻大世界,成为她回归以来的“当红”主角,然而,我们却并没有看到昔日大世界“排队限流”的火爆。为什么“再出江湖”,却应者寥寥?我想,一是因为时代审美与需求发展了,二是因为大世界赖以成名的灵魂缺失了。

大世界曾是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公益性休憩娱乐场所,定位就是面向人民大众,成为现代城市中公共文化的地标载体。目前主打的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其实只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方面,而更主流的,则还应该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民族和地方戏曲。

大世界曾当之无愧是各类戏曲海纳百川的聚集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大超市”,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扬戏、豫剧、评弹、黄梅戏、滑稽戏都在此地云集。我建议:今日大世界还是要重拾“看家本领”,让戏曲这个灵魂尽快回归。

一、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红色故事”为主题,打造以原创戏曲为特色的 “民族正能量传播场”。

讲好红色故事,传播民族正能量,戏曲是最好的抓手。建议融合市戏曲家协会和各专业院团,在市级文化发展基金中予以立项支持,组织作家、编剧、艺术家,根据曾经诞生、亮相在黄浦的红色经典,深入挖掘背后众多革命者故事和历史篇章,形成“黄浦红色戏曲故事”系列,原创各类短小精悍的戏曲作品,打造大世界经典版、驻场版“红色戏曲”原创品牌,带动各类戏曲“重返”大世界。

让“大世界”真正大起来

二、凸显江南文化特质,吸引江南民间戏曲团体“登陆发布”,打通“戏曲大超市”的“供货渠道”。建议与市文旅局和江南地区各文联、非遗部门联动,依托文商旅联盟平台,举办定制型、创新型、主题型“长三角戏曲故事会”活动和结合长三角各地文化、旅游推广的常态化、多样化、互动化驻场演出、演艺推广和发布活动,打造商旅文复合品牌空间,通过各地戏曲团体及品牌节目的驻场演出,有效渗入现场式体验和感知的文化传播和精神滋养,形成来自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地方戏曲精品展演项目。

三、利用上海核心地区商旅文资源集中优势,助力推动各类戏曲消费群体“自助式”联动,独创市民文化新的风景线。建议联合市文旅局和市、区各级群艺馆、文化中心,将大世界戏曲舞台纳入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定点项目,由大世界牵头,联合周边区域商业单位,资助建立“大世界戏曲路演基金”,与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对接,组合一年四季不同的文商结合项目,形成“大世界看戏购物”特色短程旅游线,吸引、组织各类民间自发的戏曲爱好者团队,进入大世界展演,完善公益性演出、营业性演出低价票及学生优惠票等措施,通过精准营销和文艺评论,提倡“观前说”“演后评”等,引领观剧新群体稳步形成,夯实受众环节。抓住春节、暑假、国庆、旅游节、国际艺术节等重要节点,开发大世界主题自助游、亲子游线路产品。

四、统筹上海各级院团建立实体,打造戏曲人才实验基地和戏曲成果展示舞台,积极营造弘扬传统戏曲的“国际孵化器”。建议由市相关主管部门统筹上海市、区各级专业和业余院团,联合成立“大世界戏曲实验艺术学校”,结合各自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到大世界举办特色实验演出活动,实施院团人才和新作到大世界各类舞台进行“首演”“首展”“首秀”。同时,戏曲艺术学校联合举办集中的公益演出、公益讲座、公益培训等戏曲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点对点”合作机制,培养专业运营管理人才,与国内外知名剧场管理团队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剧场与剧团、专业院校、经纪公司充分协作,学习借鉴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形成具有品牌特色的“孵化器”机制。

五、利用大世界的品牌知名度和资产影响力,尽快让戏曲联手融媒体,走出固定空间,实现全域化推广营销格局。充分融入“黄浦文化云”等政府公益性宣传平台,把相关合作院团、专业剧场的演出信息,组合成个性化套餐及“打卡”信息,推动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围绕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点演出,开展集中宣传和信息发布,每季度推出一本观剧手账。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市场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的中心票房。整合区内各剧场演出票务资源,探索建立具有显著标识度的统一售票展示窗口,现场兼容、同时出售区内剧场戏曲演出票和限时折扣票,同步张贴近期戏曲演出海报,播放宣传短片,发放宣传资料,体现集聚功能,凸显联动效应。

我们相信,让戏曲重返大世界,通过有效运作,一定能让大世界再次大起来,再现辉煌。(邱忠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