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部落】山西古橋改面貌,“破壞”也能算“修復”?

【三國部落】山西古橋改面貌,“破壞”也能算“修復”?

左圖為修復前,右圖為修復後(圖源鳳凰網)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山西省忻州市一座金元時期的古代石橋被修復後面目全非。這座古橋是當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卻沒能倖免於破壞性修復。對此,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回應稱,鐵梁橋保護工程程序均符合要求,但仍存在“對原構件缺乏專業認定,保護存在隨意性”等問題。

事件之所以引發熱議,在於“破壞性修復”。

首先,字面上來看,中國文字也是有趣。“保護性拆除”“破壞性修復”“休假式治療”“禮節性受賄”“盈利性虧損”“自傷性自殺”……這些“前後矛盾式”結構的詞組頻頻見諸於網絡,其中不少還出自官方之口,很是可笑,讓人費解。

再來看這座橋的修復:橋體只保留了拱形,橋頂建築部件大多被移走,被冠以全新的現代石料,橋體兩側也發生變化,古橋面貌完全改變。“修復”後的鐵梁橋,比前可能更乾淨整潔堅固實用。然而,修復得面目全非的古橋,儼然一座失去了歷史信息、藝術氣息、文物價值、喪失靈魂的現代建築

如此破壞性修復,是打著“修復”的幌子,破壞了實物原狀與歷史信息,名曰“修復”,實則破壞。這與所謂“保護性拆除”如出一轍。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是歷史的活化石。對於文物,我們應該懷有敬畏之心。

不知道當地“修復”古橋的初衷是什麼,然而為什麼不在保留原有風格藝術的同時進行修復,而是推倒重來呢?不可否認,之前的鐵梁橋看起來有些破敗,甚至可能存在安全隱患。但修復後呈現的“大路貨”特性,美其名曰“修復”,實則是赤裸裸的破壞!要說它能與文物、歷史、藝術等搭上關係,唯有感慨——臣妾做不到啊。

修舊如舊,是國際通行的歷史遺蹟修復原則。文物修復,是件專業的事情,更是個嚴肅的事情。失去靈魂的文物,不能稱之為文物。如此“修復”鐵梁橋,不禁想問問修復單位:對文物可有敬畏之心?如此修復,是梁靜茹給的勇氣麼?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基於發展的建設性破壞,和出於好心的破壞性修復,都與文物保護背道而馳。對文物筋骨的傷害,對文物氣質的荼毒,後果是一樣的。因此,面對前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後人有必要保持足夠的剋制。”

請敬畏文物,別再打“修復”的幌子,製造“災難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