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積金政策即將“變天”?多地減緩繳存釋放什麼信號?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取消公積金的議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今年2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撰文指出,我國房地產早已市場化,商業銀行已成為提供房貸的主體,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在當前疫情企業復產復工推進的局面下應取消公積金制度,這樣可為企業最多實現減負12%。

這一觀點立即招來不少反對,不少人擔心此舉將有損職工利益。之後,黃奇帆又多次發聲指出,我國企事業單位現行五險一金綜合費率達55%,已是世界之最。其中,公積金為12%,一年要繳存1萬多億,目前已累計達14.6萬億的規模,建議將現有累積起來的14.6萬億公積金直接轉化成企業年金,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也補充社會養老保險資金。

對老百姓擔心的吃虧問題,黃奇帆也提出了三個解決之策:第一,公積金變年金,公民已繳存公積金的收益只增不減;第二,已經發生的公積金貸款可按照一定利率優惠政策轉化為商業貸款;第三,取消公積金不是意味著職工就得不到企業繳存的6%,而是個人有了更大的資金使用靈活性。

公積金政策即將“變天”?多地減緩繳存釋放什麼信號?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取消公積金的議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甘俊 攝

公積金是不是雞肋

根據2019年5月31日住建部、財政部、央行聯合發佈的《全國住房公積金2018年年度報告》(下稱《公積金報告》),截至2018年末,繳納公積金的人數僅為1.4億,只佔我國人口的1/10。而這1/10的人口繳納的住房公積金總額為14.6萬億元,提取總額8.8萬億元,繳存餘額多達5.8萬億元。

與其這樣,還不如將公積金取消並引導這鉅額資金用於消費,促進消費發展。豈不是有利於企業發展和國家的消費升級?

但在判定公積金制度雞肋之前,也要看有沒有為職工帶來實在的好處。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當初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主要是向新加坡學習,希望通過這種強制性繳納的辦法,集合政府、企業和職工三方的力量,解決民眾的購房問題,我國和新加坡也是全球唯二實行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國家。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停止住房分配,實施房改,當時的制度設計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具體設想是“高收入者購買商品房,向中低收入者供應經濟適用房和向最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三個層次”。但20多年過去,隨著房地產快速發展,房價早已今非昔比。

《公積金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支持貸款職工購建住房面積2.87億平方米,佔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的19.42%。2018年末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市場佔有率16.19%,遠低於商業貸款佔有率。

這也是當前認為公積金貸款雞肋的重要原因之一,拿深圳為例,個人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50萬,家庭為單位最高額度90萬,相較於深圳主流300萬-800萬的房價,公積金貸款似乎是“杯水車薪”。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發現,公積金貸款佔貸款比例雖不高,但買房如果能用上公積金,依然比銀行商業貸款划算。

目前貸款5年以上的公積金利率為3.25%(二套是3.75%);商業貸款則為4.85%以上,在目前各地限購限貸的政策下,實際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在5.5%左右。假設貸款100萬,30年期限,使用公積金貸款比商業貸款節省的利息為48萬元。

對於普通的剛需購房者而言,這48萬的利息,可並非杯水車薪,這也是為什麼取消公積金的提議一出,個人消費者的反對聲音遠遠大於企業主。

公積金政策即將“變天”?多地減緩繳存釋放什麼信號?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此外,隨著公積金提取範圍不斷擴大,公積金的使用效率已經有所提升。不僅買房、裝修可用,租房和大病也可以提取。比如當今疫情下,有關部門已經發出通知,患者可提取本人住房公積金用於醫療支出。

4月23日,四川住建廳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四川住房公積金繳存金額1102.84億元,同比增長11.64%。688.86億元公積金被提取使用,比上年增長5.07%。其中,住房消費類提取544.06億元,佔比78.98%;住房租賃提取16.09億元,同比增長63.35%。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2019公積金年度報告》中也披露,住房公積金提取金額接連上升,漲幅均在10%左右。其中,深圳市公積金提取用於租房的佔比高達36.41%。

華南某住建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這兩年租房提取公積金的增速很快,隨著公積金提取的靈活度提升,居民尤其是相對年輕的居民使用公積金的意願還是很高。

企業年金取代公積金可行嗎

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的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如果只是單純的取消公積金,並沒有輔以其他福利和保障制度,那麼對企業將是最大獲益方,最直接的好處就是,降低了成本。

眾所周知,公積金強制繳存,個人和企業分別繳納一部分,比例從5%到12%不等。如果單純取消公積金而不做任何補償,那麼企業將直接節省5%-12%的成本,相當於員工將減少5%-12%的收入。

華南某教育企業財務總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積金取消還關係到更復雜的問題,比如個稅的抵扣,房貸的提升等。這些問題都不是簡單的取消公積金就可以解決的,還將需要更復雜的頂層設計。

“但站在公司的角度,一切降低成本的事企業主都是歡迎的。很多中小民營企業本來人事和福利制度就不完善,企業經營不佳時員工社保可能就斷繳了,能少交或者不交,當然更好。”她表示。

而企業職工則並不這麼想,華北某國企員工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公積金依賴程度最高的,本來就是我們這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的工薪族!而且公積金意味著有僱主的補貼,如果沒有補貼又沒有低息,我不知道除了讓我們更買不起房還能有什麼好處。”

不過,在黃奇帆的建議中,取消公積金並不是目的,而是要將公積金轉化為企業年金,旨在將年金作為活躍資本市場的長期資本。他指出,公積金被取消後,原來企業給員工繳納的6%公積金將轉變成企業年金,剩餘6%是職工個人自願繳納,不做強制要求。

如果職工不願意交,這6%企業年金將轉換成工資,如果這部分工資轉化到市場消費,也是對經濟發展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職工自願交,那麼年基金收益將比住房公積金收益高很多,也體現出年基金比公積金政策更加靈活,也可以在資本市場和國幣基金市場投入,這對百姓來說更具有吸引力。

這一提議也在近期引發市場熱議,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大部分企事業單位、民企多位基層員工均表示,並不希望公積金轉為企業年金,最主要的原因是,雖然公積金也存在提取不便的情況,但終究還是可提取,且對他們購房這一最大支出有所幫助,而企業年金則是養老金,中間不可以提取,要等退休才能提取,這對工齡不長距離退休還有幾十年的員工來說,週期太長。且在房價日益攀升的今天,雖然公積金額度有限,卻是普通居民唯一獲得低息房貸的渠道。

臨近退休的企業員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對此變動提議並不太擔心,因為,無論是轉為年金還是保存公積金制度,隨著退休日期將近,拿到錢的預期都不會變。

公積金政策即將“變天”?多地減緩繳存釋放什麼信號?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一位華南製造業中小企業主則表示,在當下,急需解決的是企業生存問題,而生存問題本身並非公積金制度帶來的。對他目前的現狀來說,改年金實際影響不大,只要是強制性的都是一筆支出。目前公積金可以申請緩交,繳納公積金的企業成本支出在當下已有緩解。疫情當下,員工對一些福利的縮減也可以理解。如果說公積金改年金,從企業的視角看可能更多的目的是緩解國家養老金壓力。

華南一位養老險業務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企業年金是企業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建立的一項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它也是除了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外,構成我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但目前,企業年金是我國養老體系中的最大短板。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企業年金基金業務數據,2019年建立年金的企業增至9.6萬家,同比增長9.8%;參加職工達2548萬人,同比增長6.7%。目前繳納年金的企業主要是央企、國企和部分效益較好的試點單位,雖然企業年金已有快速發展,但仍有巨大空間。

持積極態度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對員工、企業、國家三方都有益的事,對員工來說,企業年金拓寬了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渠道,豐富了退休收入來源;對企業來說,可以充實企業福利體系,有助於吸引和留住人才,企業也能獲得延遲納稅的益處;對國家來說,則有助於利用社會力量解決日益加重的養老問題。

前述養老險人士認為,相較於銀行的低效率低息管理公積金,如果公積金轉化為企業年金,對有企業年金投資管理資質的22家機構來說,將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理論上也可以為這些錢帶來更高的收益,市面上已有一些不錯的企業年金產品來看,收益率都在5%以上,遠高於公積金利息。

多地減緩繳存是什麼信號

更加大市場對公積金政策是否即將“變天”猜測的原因之一是,近日,多地都在出臺延緩公積金繳存的政策。

比如深圳、杭州、南京、天津、廈門、南寧、重慶、東莞等地相繼發佈政策允許困難企業降低公積金繳存比例或延期繳存公積金等。

以深圳和杭州的政策為例,兩地允許受疫情影響、繳存住房公積金確有困難的企業,依法申請降低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最低至3%,期限不超過12個月;或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期限不超過12個月。

但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有地方出臺政策允許經營困難企業緩繳或者降低繳存比例了。比如,海南省早在2019年上旬就出臺過相應的政策。

公積金政策即將“變天”?多地減緩繳存釋放什麼信號?假設真的取消公積金,最大受益方是企業還是職工?


廣東某市住建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於公積金政策,一直以來地方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繳存比例和政策,這雖然是一個強制性的繳存政策,但也一直留有彈性調整的空間。所以即使沒有本次疫情,考慮到經濟環境下行、一些企業生存困難,各地也極可能出臺針對公積金的政策。只是疫情讓相應的政策提前出臺了。

不過這些或與公積金存廢並無直接聯繫。雖然市場對是否取消公積金制度爭論不斷,但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情況看,具體落地恐難在近期發生。

一位華南IT行業HR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取消公積金誰最擔心?表面上看,中小企業通常選擇交最低檔,要麼不交,而體制內的單位繳存比例最高,員工獲利最大,似乎更不希望取消公積金。實則不然,受到疫情衝擊最大的企業,並非這些繳納公積金的主流大企業,這些企業即使取消了,也可能有其他的替代福利出現,而民營企業一旦取消,想要補償性恢復,恐怕沒那麼容易。

“所以從理論而言,真的要取消公積金,提了多年的國家住房銀行能夠取而代之,可能會是更好的選項。而現階段,增加公積金透明度,擴大提取範圍,可能是更加務實的選項。”上述HR認為。

IMI所長助理、研究員曲強更是直言,延緩公積金繳存在現階段是緩解企業受到疫情衝擊,推進復產復工的有效手段,也是比較普遍的。但是一下子取消眼下是不太可能的。畢竟十幾萬億的規模,一下子取消怎麼替代?現在還沒有完善的方案。

且企業年金和公積金是完全不同的體系,雖然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退休後可一次性提取,也可分月提取10年內領完,但在功能上完全不同,因此上述保險公司人士表示,是否真的可以把公積金轉化為企業年金,還待制度設計和繼續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