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話題or製造藝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誰?

製造話題or製造藝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誰?

文 | 互聯網指北,作者 | 盧其諳,編輯 | 蒲凡

4月4日的那個週六,由於全國哀悼活動,原定《青春有你2》第八期節目的上線,推遲到週日進行。這也是節目開播半個月後,難得的沒有節目相關話題和段子出現的週六。

在此之前,每逢週四、週六《青你2》上線的晚上,熱搜榜總是被節目佔據得滿滿當當。“虞書欣發嗲”、“淡黃的長裙”等節目片段,被不同的力量推波助瀾,在各個平臺上進行了爆炸式的擴散。熱搜,超話,再加上網友自發安利和惡搞,幾乎所有人都在感嘆:

《青你2》真的是火到出圈了

制造话题or制造艺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谁?

原唱陶喆在細品“淡黃的長裙”

但話題狂歡之外《青春有你》還留下了什麼,這就是一個需要思考過程的問題了。節目雖然以一週兩集的速度推進,到4月中旬已經臨近尾聲,但能夠成為記憶點的實質內容卻乏善可陳。

迄今為止節目相關的討論、彈幕等等相關次生內容,基本都圍繞著“XX很颯”、“XX超A”、“XX很甜”、“XX很有CP感”的模式上,基本定型於“分班”階段——甚至“分班”階段的這些梗直接定義了後期的競演走勢,靠表情包最先出圈的虞書欣在排名中穩居第一。

制造话题or制造艺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谁?

當然,這種“作品與實力在選秀節目中讓位於梗”的現象並不是《青你2》才有的個例,“選秀”這個特殊的內容形式也必然要求節目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推動作用。包括如今人們無比緬懷的“硬核選秀”《超級女聲》,也從不缺乏“摔話筒”、“中性風”等元素的充分保留,也毫無掩飾地通過“短信投票”建立起了“古早打榜”。

同樣這樣工業化的造星模式,對於新開闢市場的刺激和秩序建立是有利的。尤其是對於大量練習生來說,選秀節目更是一個上升的可行通道,讓自己的付出有機會通過一個穩定的方式進行兌現,從而讓整個行業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上下游,進入一個理想的內循環狀態。

但問題在於工業化並不等於快消品化,而市場本應該收穫的結果(有專業技能的藝人、有質量的作品)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轉變為了流量與話題。尤其是當直男們好奇地發問“為什麼女團非要有rapper”、“嘻哈的精神內核不是和女團很違和”卻被微信群聊直接踢出的時候,我們甚至很難回答所謂的“青春有你”,“你”到底是誰

製造話題還是製造藝人?

許多事實證明,人的確更容易以“話題”的形式被記住。比如前不久06年屆超女在《王牌對王牌》上的重聚,幫助這期節目上熱搜是許飛在節目裡吐槽“尚雯婕從來不回她私信”——這幾乎是2006年《快女》期間流傳的“尚雯婕因為性格原因被其他選手孤立”的翻版。

制造话题or制造艺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谁?

(許飛在微博上的回應)

而拉通時間線來看,類似的爭議幾乎從不缺席。除了06年尚雯婕因為性格原因,被其他選手孤立,還包括07年快男評委楊二車娜姆在節目上直接點破張傑戀情;09年包小柏和高曉松為了創作型選手曾軼可的去留“大打出手”……

甚至比今天更進一步的是,這些八卦不僅能夠出圈,並且遠遠不止停留在“娛樂層面”。比如2004年初代《超女》在經歷了一系列“選手摔話筒,怒斥選秀是選美”等爭議性事件後,《揚子晚報》《華西都市報》等官方媒體就集中討論過一波“選秀”的變味問題,並且有很深的學術色彩。

制造话题or制造艺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谁?

但“話題”是工具還是目標,這就存在著很大差異了。

從後來的結果來看,當年爭議巨大“超女”(包括後面改名了的“快女”、“快男”)能夠在後來的追憶裡被認為是“硬核的選秀時代”,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於湖南衛視想方設法制造的“話題”,

只是一個係數般的存在,藝人所需要的專業水平仍然是選手發展軌跡的天花板

比如關於曾軼可,高曉松和包小柏的爭議點從不圍繞著她“中性化的外表”。高曉松欣賞曾軼可身上表現出來的“民謠藝人”範兒,包小柏出於“音樂產品”的理解不支持這樣的個性化發展,這讓曾軼可有機會在整個競演中更進一步,但最終也只能止步於十強。

當然嚴格來說這樣的結果多少也是“時代所限”。再加上選手最終就將進入天娛的藝人體系,試圖將公眾注意力最終從“話題”引導向“人”和“作品”本身也是利益相關的必然操作,所謂的“硬核選秀時代”也很難說盡善盡美,仍然有許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但一個關鍵問題也在整個過程中得到了建設性的思考:在選秀、造星、為娛樂圈上由輸血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中,“你”的存在價值到底是什麼——正如開頭所說,這也幾乎是中國娛樂產業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前的必修課。

與之對比,如今的選秀困境就顯得非常直觀了。製作方出於對市場熱度的快速開採,以近乎移植的方式將選秀節目搬運到新的內容環境下,並不是對這個思考過程的延續,更多地是“內容載體”的方式進行“借用”。而這種缺乏必要思考過程的“借用”,又在陡然增加的變量下表現出了非常極端的失衡。

比如受眾角色的顛覆。

雖然從畫像上看選秀節目的目標受眾依然是年輕群體,但受眾已經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結果享受者”,而是更多以“生產者”、“建設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簡單來說,他們能做的可不僅僅是發短信買專輯而已,這群從小就沉浸在互聯網中長大的觀眾,熟練的使用著社交媒體為自己喜歡的選手造勢、刷流量,在互聯網這個語境裡精準地為偶像們創造能夠兌現商業潛力的資源(比如數據、比如平臺、比如社群)。

現在想想,這種趨勢大概與選秀文化“沒落的幾年”不無關係。缺乏延續性的成長,讓他們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缺乏針對性的反制策略,從而喪失產業應有的主動性,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並且通過話題製造出來的偶像,在製作方的力捧下順利出道,平臺會在短時間規劃藝人的職業,盡情收割比賽話題帶來的紅利。這種方式在商業運作上是完全行的通的。

舉個例子,騰訊通過《創造101》生產出來的限定女子組合火箭少女,通過騰訊的運營,有出圈作品《卡路里》也手握多個商業資源。業務能力是否優秀好像不值得一提,因為從出道伊始就呈現出商業價值大於藝術價值的模式,決定了團體的快消品性質。當限定團結束後,又會有新的團體出道,製作方又會尋找下一個值得投入的團體進行變現。

只是從通過話題來捧紅有一定實力的新苗,到直接製造話題來生產偶像,“業務能力”四個大字,在資本和流量、話題的多重碾壓下,似乎不再重要。

重在參與還是技壓群芳?

如果說選秀節目的快消品化,背後是必要思考過程的缺失,以及市場紅利下出於資源攫取的必然結果。那麼日趨敏感的市場環境則將這個必然結果進行了延伸,在逐漸跳脫“產業通道”職能的基礎上,開始有了新的產業分工,並直觀地體現在選手的參與方式上

比如幫助《青你2》出圈的虞書欣。

她在節目裡嗲聲嗲氣的表現,毫不在意他人眼光的誇張肢體動作,成功幫助節目打響名氣,自己從中獲利,在節目播出後微博的粉絲漲幅超過百萬。

在此之前,虞書欣雖然家世雄厚,但也只是個在各種電視劇裡出演配角的新人女演員。雖然在《青你2》獲得了廣泛的關注,但是上選秀節目只是她2020工作安排的一部分,不管能不能出道,節目結束後她將會繼續演員的工作。來選秀節目走一遭,不過是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為之後的事業打下基礎。

同樣來進行鍍金的還有秦牛正威,最初出現在公共視野中是因為和偶像男明星的戀愛緋聞,第二次出現則是在《青你2》的舞臺上,詩朗誦式說唱“就像是一場夢,醒了很久還是很感動”就出自她的表演。雖然秦牛正威之前並沒有正式出道,只是北影表演系本科的學生,但作為當紅愛豆的緋聞女友,她的參賽,為節目組增加的不僅僅是關注度和流量而已。

制造话题or制造艺人:青春有你的“你”是谁?

時間線鎖定在2020年1月以前,秦牛正威基本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輿論中

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的選手參賽,並非不可行,選秀節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綜藝節目的一種,需要爆點吸引觀眾,所以這些選手和節目組的利益交換,也在情理之中。

但實際呈現時,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則節目真正的內容焦點容易被模糊。至少《青你2》在前幾期節目呈現出來的觀感已經有這樣的趨勢,話題大於實質,熱鬧一場罷了,什麼也沒有留下。

這裡還牽扯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愛豆模式的"濫用“

日本是偶像文化的發源地,選拔年輕漂亮的青年男女組隊出道,即便業務生疏青澀懵懂,但成長中的每一點進步都在觀眾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粉絲和愛豆的黏性非常高,養成系由此而來。

韓國則採用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練習生模式,尋找十多歲的歌舞尖子生進入公司進行全封閉式的訓練,放棄上學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全天訓練時間甚至超過12個小時,在這種高壓高淘汰率狀況下生產出來的偶像,業務水平過硬,職業化程度非常高。

內娛發展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有自己的偶像生產體系,現存的偶像,多是中國生產韓國加工,比如EXO裡的中國成員;或是從日本引進的原版養成體系,比如AKB48的姐妹組合SNH48。

如今引進的偶像選拔節目,則是基於韓國練習生體制上的改良,但不管如何做,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愛豆模式,正在被內娛投資者們濫用。

這個論點是有背景支撐的。日韓偶像產業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穩定的發展,是因為日韓國內對音樂和影視作品的版權,有非常嚴格的法律保護和市場運行機制,同時有公正的榜單和評選機制。

在這種體系下,以唱片和舞臺表演為主業的偶像團體,自己的飯碗是受到行業保護的;粉絲對音樂作品的消費,對偶像來說是一個正向的鼓勵。

但韓國偶像這套模式想要照搬到中國內地的難度很大,內娛有豐富的資金支持和廣闊的市場,但始終沒有一套良好的機制,為歌手提供可以良性發展的空間,所以即便想要發展偶像事業,也屬於先天不足的掙扎。

而瞄上“愛豆”這門生意的製作方們,就目前的操作來看,顯然沒有摸索出中國偶像之路的打算。“愛豆”模式沒有在廣闊的中國市場得到有意義的延展,行業未來的發展也無從談起。雖然每個選秀節目,都在喊口號要打造一個出一個標誌性的中國男團/女團,但實際的操作,只不過是借偶像這個新品類之名,進行營銷製造快消品,獲得利益最大化罷了。

同樣,在這種模式下出道的藝人,也會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數據大於實績,只要有漂亮的數據顯示,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資方來買單。但這樣的藝人紅利期很短,身上的商業價值一旦消失,將會被殘酷淘汰。

那麼,誰來為行業負責呢?現在這個問題無人能回答,內娛裡真正符合“愛豆”定義的藝人何時能夠誕生,我們也無從得知。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在這種似是而非、要素過多的魔改下,無論是選秀、女團還是選手,都進入了一種無限消耗的循環當中,並在充分開採後留下一個面目全非的受眾環境

李宗盛曾經說“當你正式進入這個行業,在被越來越多人所知時,應該思考如何才能帶聽眾往前走”,否則“你投餵豬食,觀眾就變成了豬”。

希望這只是老藝人們的古板罷了。(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