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人類簡直對嬰兒一無所知!因為嬰兒雖然是人類,但是卻無法有效溝通,只能靠觀察它們(沒錯)的行為和生理指標進行推測,還沒有辦法像模式哺乳動物那樣拿來做實驗,所以以至於之前的好多結論都是錯的,例如嬰兒不會學習,沒有疼痛感等。

先說結論吧:嬰兒大概率上還是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的,這是一種長期進化而來的生存本能。

先從印刻試驗說起吧。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印刻現象(imprinting) K·Lorenz與1935年揭示的現象


印刻(imprinting)是著名習性學家洛淪茨(K·Lorenz)在1935年揭示的重要現象,所謂“印刻”,主要指雁、鵝、鴨、雞等早熟性的雛鳥,在孵化前後的短暫期間內,對接受到的刺激(在自然界,是親鳥的體態和聲音),在爾後的日子裡表觀出相當恆常的尾隨反應的現象。

這種印刻效應在哺乳動物中也是存在的。勞倫茨還發現: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這種“關鍵期”現象,在人類心理發展也有類似的現象。如果錯過了關鍵期,孩子的能力形成也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初生嬰兒從外界獲得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個試驗可能證明這一觀點。因此狼孩是研究人類關鍵期的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狼孩影像

心理學家哈洛,在上世紀50年代,做了這樣一個試驗:把剛出生的恆河猴和母親分離,然後讓他的助手做了一個逼真的猴面具,看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嬰猴就已經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嬰猴與一個臉部沒有任何特徵的絨線代母關在了一起。嬰猴愛上了無臉代母,吻它,輕輕的咬它。而當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後,小猴一看見這張臉就嚇地連聲驚叫,並躲到籠子的一角,全身哆嗦。這說明,哺乳動物的印刻效應也是存在的。

說完現象,再說生理基礎。

因為胎兒在母體內生長髮育到6—7個月後,雖然開始有了嗅覺、味覺、聽覺和視覺功能,但這些感覺功能因受環境的隔絕而無法形成條件反射,沒有產生思維或意識的條件與能力。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胎兒時期嗅覺生理基礎已經具備


最初產生印刻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過程,也是經過千萬年進化過程積累下來的。想象一下哺乳過程: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哺乳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嬰兒會從觸覺,嗅覺,視覺(看媽媽的臉),聽覺等方面產生一個印刻,這個印刻時間是很早的,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到底是幾天這個印刻就能夠產生。


舉一個嗅覺方面的例子,很多試驗都證實了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很明顯能夠帶給嬰兒愉悅感和安全感。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事實上,食物對於嬰兒認同誰是自己媽媽這件事上似乎並沒那麼重要。有個心理學家叫做哈利·哈洛,用恆河猴做了一系列的試驗。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代母”實驗。

哈洛和他的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嬰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猴寶寶餓了會找有奶水的鐵絲網媽媽


嬰兒是怎麼知道誰是自己的媽媽的?

受到驚嚇後或者不餓的時候會更加依賴於沒有奶水的絨布媽媽

所以,在嬰兒出生早期,儘量多和嬰兒接觸,語言交流,堅持母乳餵養以增加印刻效應,有助於後期的親子交流和減少隔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