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导言:培根:想象是美的基础

在培根的整个哲学认识论当中,认识的客体就是现实的感性的自然,但作为认识的主体人本身而言,却具有这两种方面的能力。一个是理性认识能力,另一个是感性的认识能力。而哲学所能够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感性的认识能力,在人的感性认识能力当中,理性会形成判断和发布命令,只会发动人本身的行为,去执行自身所获得的命令,而想象本身则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使者类型的角色,是整个理性和意志之间的联系人。

人们在接触外在世界的时候,首先得到的是对于客观事物的直观的印象,然后通过想象传达给了理性。理性对这些外在事物的感性认识重新作出整理、判断和选择,然后通过想象来重新返归于行为,这是整个人的认识和行为活动的一整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作为美学概念的想象,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如果没有想象,一个人的思考远远不能达到真实的意义。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培根关于想象的追问,其实就是对于美学的最早的思考方向。想象,也是现实的文学形式的根本来源,又和直接的人的理性能力和意志能力之间存在着连接关系。

1.培根:美是自由的创造

培根认为,每一种美的事物,都是因为一时的灵感的创作才显现出来。每一个事物的美的特征都是因为其整体上的美的感官享受才能出现,因此在培根论人的每方面的时候,他认为自然的美相比于容貌的美更为的重要。

一个人的美德远远比他的所有的外在形式上的美更为现实和重要,并且美德能够作为根本的东西呈现。

另一方面,在具体事物,例如像建筑的美的状态方面,培根认为,每一种建筑最为重要的是在其实用方面的功能,如果没有实用目的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建筑不应该称之为建筑,第2种目的才是建筑本身的鉴赏和欣赏的功能,在现实的建筑物当中,最好这两者都能够统一,并且如果不能兼顾的话,还是实用性更为的重要。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如果一个建筑没有实用性而只有鉴赏性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建筑失去了真实性,而成了诗人手中的画笔。

在培根这里,很多时候都打破了原来的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突出强调了一个人类主体所产生的创造性的精神。

原来的传统的理性的追求,极大的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发展,也为了艺术发展当中的自由品格,产生了极其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培根的这一观点和对于规则的反对,对艺术家创造才能解放,已经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并且培根关于美的观点方面,其实也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的大多数开明人群本身的观点。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2.培根:美是美德与外在的统一

培根把一个人的美和一个人的善统一了起来,但是这种统一,是在具体的人类知识的发展上面,人类内在的善是因为其才能,而这种才能就是人类所追求的求知的精神和知识的能力,真是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所有方面。

培根认为,最高的美就是把知识的美和外在的美结合起来,产生一种更为崭新的面貌,这才是真实的对于新时代来讲的美的观念。

培根在对于人类理性原则方面,把所有的知识划分成了三种知识,一种是历史,一种是诗歌,一种是哲学,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能力,在这其中。作为艺术的诗歌,其最为根本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但是这种自由也是具有限度。首先,诗歌本身就是用文字所描述的人的想象的外显,但是,它在形式上完全会受到文字的局限,因此有很多时候,表达工具对于美的表现还是极其的具有矛盾性,只有思考本身没有界限。

在培根的著作《论美》当中,就写道: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这里,就可以发现培根的。关于美德方面的意义来讲,他认为真正的美并不是容貌上的美,而是一种美德,并且这种美德可以震撼人心,令人肃然起敬,从整个美学的范畴来讲,这是不同于整个外界的视觉感知和和谐优美的一种崇高的美。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3.培根:美是优美和崇高的情感

而我们在说某一个东西优美,其实是指其形态包括了典雅,高贵,飘逸等等各式各样的,形态特征状态之下所呈现的现象。就整体而言,优美其实就是指的内外关系的和谐,是人对于美的最一般的状态。

而随着人们对于美的感官认识的深入,一种更为深入的美就开始出现,这种美就是崇高的美,其特征就是一种更为壮阔和奇特的状态,是整个事物的形式和品质合二为一,才具有的美的方式,例如在西方的时候,就有人写过《论崇高》一文而在近代以来,英国的美学家博克也曾经写过一本《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这一著作来阐释崇高美的观念。

崇高的美,最为巨大的力量就在于给人的心理和直接的感官刺激极其的强大。在这种美的表现形式上,首先人本身会出现主体的内在压抑和震惊,进而体会到一种更为庞大的庄严之感,这种内心活动很多时候,都是在自身与他物之间的关系当中显现,只有在获得自身与他物的对比当中才能产生这种情感上的波动。

在这种情感波动过去之后,人本身在内在上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力量,这种新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也就是比优美的感受要更为的深刻,并且长久,这种美就是一种崇高美的兴奋。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4.培根:美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另一方面在《论美》的下一段,培根就谈到了外在与内在之间的关系。培根指出: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会再给予彼,因此,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辈子一无所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在这里培根所说的内在美,其实并不是指的心灵美,而更大意义上是其自身的才能,而这种才能当中也包括在这之前所提到的道德上的崇高感等等内容。人产生美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然的美感与社会的美感统一产生的一方面。两者相比的话,内在的美感感受比外在的美感感受更为的重要。人的才能和自由,思考能力在整个内在的精神的美当中直接的体现出来。

而在另一方面,其组成部分自然的美感和社会的美感也有着自身的具体的现实意义。很多时候一个完整的具有美感享受能力的人类,应该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而并不是两者分开。在外在美方面,在这一文章当中,培根又认为外在美本身也有这几种类型,例如像容貌方面的美和形体方面的美和行为上的美,而如果一个人没有优美的美的德性,而仅仅具有着美的容貌,其实远不足以达到美的程度。

弗朗西斯·培根《论美》:人为什么可以判定一个事物是美的存在?

结语:培根与亚里士多德:整体美与部分美

接着,在这一文章当中,谈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古希腊到现今时代,这一对关系,从来都被讨论不止,例如亚里士多德就曾在《物理学》当中指出,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而这种关系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入手,他认为每一个构成生物的各个部分,都有一些是单纯、有一些复合的。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直接的体现出他认为的观点,即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但是部分的总和并不是直接形成整体,而整体本身也和部分是具有着不同的状态。因此在这一方面来讲,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分开的趋势来理解的。

并且在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著作《诗学》当中,也在整体方面谈了另一种观点,每一个整体都是有机的部分的组成,而并不是直接的累积。

参考文献:

[1]章辉.培根的美学思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4):93-97.

[2]何炬.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33-35.

[3]章启群.论培根的美学思想[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02):86-93+126.

[4]赵仲牧.“诗是虚构的历史”——论培根的美学思想[J].昆明师专学报,1987(03):26-31.

[5]西方美学史[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凯·埃·吉尔伯特(K·E·Gilbert),[德]赫·库恩(H·Kuhn) 著, 1989

[6]培根及其哲学[M]. 人民出版社 , 余丽嫦著, 1987

[7]培根论说文集[M]. 商务印书馆 , [英]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著, 19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