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解:──

葉嘉瑩

──“就是說,縱然三國時代那些風流人物都不在了,但是他們當年建立豐功偉績的那些往事,卻常常存留在我們後人的心頭,何況,他們還留下了這些能夠使我們的情懷極勵奮發的古蹟。”


律:──

何文匯先生說:“北宋諸仄韻《念奴嬌》詞上片第三、四句與下片第四、五句相應。”

此二句作:“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詞律》辛棄疾“海棠花落”、東坡“大江東去”,《考正白香詞譜》薩都剌“石頭城上”於此斷句相同。

康熙詞譜

》正體東坡“憑高眺遠”亦作:

桂魄飛來光射處(句),冷浸一天秋碧(韻)。

大江東去”則作:

故壘西邊(句),人道是(讀)、三國周郎赤壁(韻)。

《詞綜》、《詞林紀事》則與此同。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就我所見詞論家的著作、談詞的選本很多都提出《念奴嬌》詞上片第三、四句與下片第四、五句相應,但是,卻好像沒人提過另一特點,不過,也有的選本肯定是留意到了,那就是東坡念奴嬌上片第三、四句與第一、二句相應的問題。

試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實乃對仗──扇面對。

中國古代整然有序的美學觀,在詩的領域形成了以齊整為藝術特徵的詩的主要型式,而詞卻是以長短不齊為基本特徵的文學題材,也因此被稱作長短句。

但是,詞卻並非絕對的長短不齊,有雜言詞,也有齊言詞,而雜言詞中其實也有著很多齊整的要素,雜和齊的對立統一,正是詞有別於詩的一個主要美感特徵,也是她某方面優於詩的特色。

再看東坡“憑高眺遠”:──

一般選本皆如此斷句: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或者: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惟錢鴻瑛著《詞的藝術世界》中作: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和我以為一樣。

“憑高眺遠”是放,“桂魄飛來”是收,此二句以一放一收、一開一合為對;而“大江東去”、“故壘西邊”則是一東一西作對稱。

焦循《雕孤樓詞話.詞調緩急》曰:詞調愈平熟,則其音急;愈生拗,則其音緩;急則繁,其聲易淫;緩則庶乎雅耳。如蘇長公之“大江東去”及吳夢窗、史梅溪等調,往往用長句,同一調而句或可斷若此,亦可斷若彼者,皆不可斷。而其音以緩為頓挫,字字可頓挫而實不必斷。倚聲者易於為平熟調,而艱於為生拗調,明乎緩急之理,而何生拗之有?

此處既為長句,則“人道是”實可上可下,文之意三句並作兩、兩句分為三既是音譜可賦予的自由,那麼,其音以緩為頓挫,字字可頓挫而實不必斷,此處則是“故壘”、“西邊”、“三國”、“周郎”、“赤壁”,詞詞可頓挫,保留長句實無不妥。

我想既然詞的樂譜早已不存,當以詞意為準,所以,三四句應和一二句正作一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第三句,四字,不用韻。

第四句,九字,要分句的話則為上三下六句,上闕四仄韻第二韻在“壁”字。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蘇軾書


試比較其他作品此處的處理:

沈唐──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

流水飄香,人漸遠,難託、春心脈脈。

仲殊──

水楓葉下,乍湖光、清淺,涼生商素。

西帝宸遊,羅翠蓋,擁出、三千宮女。

又──

故園避暑,愛繁陰、翳日,流霞供酌。

竹影篩金、泉漱玉,紅映、薇花簾箔。

周邦彥──

醉魂乍醒,聽一聲、啼鳥,幽齋岑寂。

淡日朦朧、初破曉,滿眼、嬌晴天色。

黃庭堅──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

姜夔──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

葉夢得──

雲峰橫起,障吳關、三面,真成尤物。

倒捲回潮,目盡處,秋水、黏天無壁。

辛棄疾──

海棠花落,又忽忽、過了清明時節。

劃地東風、欺客夢,一枕銀屏寒怯。

──又有什麼絕對不可以了?哪裡能總結出一個所謂的定格來呀?要投票麼?

其中重要的可供參考者有二,一是最早的一闕《念奴嬌》沈唐──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

流水飄香,人漸遠、難託、春心脈脈。

──雖然很難說就是一個寬對,但是,兩句頭四字卻絕對是對偶,而整個句子的節奏也一樣,只是文字構不成絕對的對仗罷了。

和東坡詞一樣作如下斷句也絕對成立: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

流水飄香,人漸遠、難託春心脈脈。

二是最早繼東坡赤壁之歌的黃庭堅──

斷虹霽雨,淨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

亦同樣成立。

何須比較後人呢?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蘇軾書


此句歷來的爭議在於:赤壁

附二:赤壁之爭

據蘇學專家朱靖華在其所著《蘇軾論》一書中撰文考證,《三國志》“(劉備兵敗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後被曹操“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備從魯肅計,進駐鄂縣之樊口”,曹操進軍越過夏口,則已越過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之所謂的赤壁,並控制江夏。所以孫劉聯軍只能在樊口一帶,而赤壁之戰必在夏口之長江下游。

筆者案: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赤壁到底是在長江南岸還是北岸?

這麼多傳說的赤壁中僅黃州赤壁在北岸,因此被人說這是持東坡赤壁就是周郎赤壁者不可逾越的最大障礙。

但是──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九:

“《太平寰宇記》引《江圖經》雲:‘烏林為赤壁。’《新經》雲:‘今江漢間言赤壁者有五:黃州、嘉魚、江夏、漢陽、漢川。’其說各有所據。惟江夏之說近古而合於史。”

王象之說惟江夏之說近古而合於史,但是,他自己為何自相矛盾了呢?──明明:烏林為赤壁。

而曹操屯軍長江北岸的烏林向無異議,江夏赤壁在南岸啊。

而且,朱靖華考證曹操本人乃至曹丕父子一生徵吳從未曾渡過長江。

黃州赤壁就是周郎赤壁。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東坡雖未肯定黃州赤壁就是周郎赤壁,但是他的歷史知識、見解卻又和歷史暗合。

關於赤壁東坡文字吾文開頭已引──

記黃州故吳國──

昨日讀《隨唐.地理志》,黃州乃永安郡。今黃州東十五里許有永安城,而俗謂之“女王城”,其說鄙野。而《圖經》以為春申君故城,亦非是。春申君所都,乃故吳國,今無錫惠山上有春申君廟,庶幾是乎?

記赤壁──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

而東坡黃州最出名的二賦一詞也皆提到赤壁──

《赤壁賦》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櫓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後赤壁賦》雖然文中無提,但元豐六年嘗自書此賦後雲:

江漢之間,指赤壁有三:一在漢水之側,竟陵之東,即今復州;一在齊安縣步下,即今黃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許,今屬漢陽縣。

黃州少西山麓,鬥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時曹公敗歸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使縱火,則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庶幾是也。然嶽州復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

另有詩《王齊萬秀才寓居武昌縣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伍子胥奔吳所從渡江也》:

君家稻田冠西蜀,搗玉揚珠三萬斛。

塞江流柿起書樓,碧瓦朱欄照山谷。

傾家取樂不論命,散盡黃金如轉燭。

惟餘舊書一百車,方舟載入荊江曲。

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遙望劉郎藪。

明朝寒食當過君,請殺耕牛壓私酒。

與君飲酒細論文,酒酣訪古江之濆。

仲謀公瑾不須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可見東坡提到赤壁的地方多是疑問的口吻,不肯定,但是,是不是就是否定呢?也未必。從其詩文尺牘中看,黃州仍屬孫吳故國的一部分,因此雖然酒酣訪古江之濆,仲謀公瑾不須吊,既不須吊,那麼,就懷好了,此所以詞題作:赤壁懷古。

赤壁賦》曰:“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櫓千里,旌旗蔽空。”

既合邏輯也符史實,《周瑜傳》:“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千數鬥艦、數十萬大軍說舳櫓千里,旌旗蔽空雖嫌誇張,卻亦不為過。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故壘西邊”.“大江東去”──

東坡詞開首正是此種原因而極力拉闊空間的畫面。周郎赤壁即使不真在黃州赤壁也必當在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包括黃州在內的這一片江面之上、這一大的時空之下發生的。

東坡此處說“故壘西邊”、說“三國周郎赤壁”只是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點而提出來的,說“人道是”並不是“賣弄狡獪,巧設疑詞”,也不是說含糊其詞,更不是推卸責任。雖然多數意見說聰明淵博如東坡,大概不會張冠李戴的,之所以面對並非古戰場的赤壁而“懷古”,是乃感慨之情不可遏、急待抒發心中之塊壘,為了怕所述地點不確切,故以“人道是”彌補之。

其實“人道是”一可解作這是別人說的不一定就是的意思,另更表明這是大家所稱道景仰的,大家都說是。詞人弔古,每藉以詠懷,既地望稍誤,正不必以詞害意,且著“人道是”三字,見得當時人有這樣的說法。

我們看“人道是”在別人詩詞中的用法,劉禹錫“至今人道江家宅”,杜牧“人道青山歸去好”,韋莊“人道新詩勝舊詩”,李白“人道橫江好”,杜甫“人道我卿絕世無”,白居易“人道無才也是閒”、“人道秋中明月好”、“人道君才我不才”、“甘從人道是粗才”、“謾人道是採菱歌”,東坡之後宋詞更多三字連用,僅辛棄疾就曾數用: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滿江紅》“笳鼓歸來,舉鞭問、何如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瀘深入。”、《太常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摸魚兒》“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滿江紅》“人道是,荒年穀,還又似,豐年玉。”

在這些詩詞中“人道”幾字幾乎皆並非用來“傳疑”,而應該是用來“傳信”的。

東坡之“人道是”與其初出道之“

想當然耳”幾乎一樣,實有四兩撥千斤之妙,皆善讀書、善用書的超曠、灑脫性格形成的詩詞文中的獨步特色。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黃庭堅書

箋註:

故壘──

黃州詩《

東坡》八首有句:“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

東坡敘中言: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周郎──

《三國志》卷五四《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瑜長壯有姿貌。

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涉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陽太守,瑜往從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駐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曹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保還南郡。

此句異文乃:

洪邁錄山谷所書此詞“孫吳”作“周郎”。

另,曾季狸著《艇齋詩話》:東坡“大江東去”詞其中雲:“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陳無己見之,言不必道“三國”,東坡改雲“當日”。今印本兩出,不知東坡已改之矣。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黃庭堅書


筆者案:

此處用周郎赤壁──只是突出人所稱道的乃是周郎赤壁,畢竟周瑜因赤壁之戰而揚名天下,點出地點,而又與下文呼應,不能僅以和下文公瑾重複而視之,山谷改為孫吳赤壁只是泛指,反而失去了警策。

至於“三國” 改雲“當日”,到底好不好呢?

我覺得不好,“三國”的時空內涵遠非“當日”二字所能營造出來的,而且前文我也說過,如果這樣改則“當日周郎赤壁”、“遙想公謹當年”,更會被人指摘了重複了。

陳無己言不必道“三國”,東坡改雲“當日”更證明一點,就是東坡此詞確實僅從孫吳周郎赤壁下筆,後文是插不進一個劉氏諸葛的,留待下闕再說。

葉嘉瑩

──“其實,三國時代的風流人物很多,孫權、劉備、曹操、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哪一個不是風流人物?為什麼只突出一個周瑜?因為,在赤壁之戰中,勝利一方主要的帶兵人物就是周瑜,所以,赤壁也就被歸屬於周瑜,成了‘三國周郎赤壁’。”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黃庭堅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