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學者蘇立文研究稱:《蒙娜麗莎》背景中的懸崖與北宋郭熙山水畫相似?

美術史學者蘇立文研究稱:《蒙娜麗莎》背景中的懸崖與北宋郭熙山水畫相似?

■《貴婦與侍女》 佚名 18世紀

美术史学者苏立文研究称:《蒙娜丽莎》背景中的悬崖与北宋郭熙山水画相似?

■郭熙 窠石平遠圖軸

美术史学者苏立文研究称:《蒙娜丽莎》背景中的悬崖与北宋郭熙山水画相似?

■馬國賢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之一,銅版畫,歐洲藝術家力圖使自己的銅版畫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視覺效果。不惜讓透視法失真,並在山巒邊緣模仿中國畫法打上苔點。

美术史学者苏立文研究称:《蒙娜丽莎》背景中的悬崖与北宋郭熙山水画相似?

■達芬奇 蒙娜麗莎

美術史學者蘇立文研究稱:

歐洲人瞭解中國美術,認識中國美術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中國美術對歐洲繪畫具有或缺乏什麼影響?從馬可波羅、利瑪竇到郎世寧,幾乎是觀看、交流到影響三種不同程度的發展,比馬可波羅晚半個世紀的大旅行家白圖泰曾對中國美術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曾言:“就繪畫而言,沒有其他任何民族,能夠在繪畫方面與中國繪畫媲美,中國人的藝術天賦堪稱出類拔萃。”

■收藏週刊記者 梁志欽

丟勒或是歐洲有名望畫家中

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的第一個

儘管馬可波羅在元代便來到了中國,但他在遊記中對當時的中國美術少有著墨的地方。相比之下,比馬可波羅晚半個世紀的大旅行家白圖泰則曾對中國美術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曾言:“所有的中國人都具有藝術方面的優秀技能和欣賞品位。這是一個普遍承認的事實,許多書籍和作者都認真討論過這個問題。就繪畫而言,沒有其他任何民族,能夠在繪畫方面與中國繪畫媲美,中國人的藝術天賦堪稱出類拔萃。”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開始慢慢將中國瓷器運往西方,並很快形成了風氣。英國已故著名美術史家蘇立文在《東西方藝術的交會》中寫道,最早到達歐洲的瓷器中一定有曾出現在德國畫家丟勒作於1515年的一幅素描作品中的兩件瓷瓶,大英博物館現藏有兩件這樣的瓷瓶。丟勒這幅素描裡畫有與兩根奇特柱子相連接的中國瓷瓶,一件明顯是青花瓷,另一件從其高細形狀看來,可能是被收藏家們稱作“江南定”的明代象牙白瓷。丟勒這幅素描大概是歐洲有名望的畫家表現出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的第一例。

倫勃朗淡墨水彩速寫

與中國畫的技法相近

荷蘭畫家倫勃朗收集了大量藝術品和古董文物,在他的藏品目錄中寫有中國瓷碗和小型瓷人像。倫勃朗曾經收藏過幾幅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細密畫,從他現存的莫臥兒細密畫臨摹品中可看出,他壓制了自己慣常富有動態的筆觸,轉而盡力捕捉原件中那種細密、敏感的線條。這些臨摹作品畫在日本的和紙上。

蘇立文認為,雖然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但也可推斷出倫勃朗可能擁有或看見過中國或日本繪畫。蘇立文寫道,觀察他的素描,尤其是他自由的鋼筆速寫和淡墨水彩速寫,便可發現他運用鋼筆或畫刷時結合了形式的清晰與書法式的活力,這些繪畫特點與中國畫的技法和感覺相近,在20世紀以前的歐洲繪畫中很難找到。

蘇立文同時提到,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某些背景畫面中,特別是在15世紀意大利畫家薩塞塔的《東方三聖人朝聖之旅》、15世紀末佛蘭德斯畫家帕蒂尼爾和16世紀意大利畫家尼科洛·德·阿巴特的作品中,出現了一些看起來像中國山水畫似的奇異的風景背景。“達芬奇作品《巖間聖母》和《蒙娜麗莎》背景中的雲霧朦朧的懸崖,與某些北宋山水畫,特別是郭熙的山水畫,具有相似的韻味甚至形式。”

蘇立文在書中介紹:“意大利學者們首先注意到中國繪畫,也是意大利博物館率先展出中國繪畫。”18世紀初期巴爾迪尼伯爵在意大利皮亞琴察建立了一座博物館,館內藏有極精緻的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畫,此外還有兩幅中國人物長卷軸畫和五張薄薄的絹畫,上面畫有兩百個小小的人物和風景。

十七世紀歐洲藝術中

即有中國山水畫出現

1635年,德國學者基歇爾因羅馬擁有大量東方藏品,而不遠千里來到了羅馬。30年後,他出版了鉅著《中國圖說》,該書收錄了利瑪竇和其他人對中國的記述。書中有幾幅銅版畫插圖是根據克魯伯神父從中國帶回羅馬的中國繪畫和木刻畫製作的。其中一幅畫著儒教和道教主要神靈的神像,明顯是對中國木刻版畫的精心仿製。

對於這一點,著名美術史家洪再新就曾介紹,“法國的伏爾泰、德國哲人萊布尼茨、沃爾夫等人高度讚揚儒家的實踐理性, 以抨擊貴族社會的腐化現象。

在《中國圖說》中,另一幅畫著一位淑女持鳥站立桌邊。這位淑女人像取自中國繪畫,但是為了迎合歐洲人的欣賞趣味,畫面滿滿地填充了想象的室內佈景,淑女頭頂上還掛了一張寫著“窕”的中國字匾。為了突出中國文化氣氛的場景,版畫家還特意在桌子上似乎很藝術地擺放了一幅中國山水畫,這可能是目前所能發現的中國山水畫在歐洲藝術中的最早表現。

十七世紀出現專長於

中國風格的裝飾派畫家

《東西方藝術的交會》中還介紹,十七世紀,法國畫家華多的密友朱利安納擁有大量中國圖畫,尤吉耶曾經根據華多和布歇的原畫刻制了不少版畫,他收藏有好幾大件珍貴稀有的中國花卉畫。他還藏有四大卷本的中國花鳥畫,這些花鳥畫後來被送到巴黎植物園。華多、布歇、弗拉戈納爾這些法國畫家一定對當時那些藝術品商人和雕刻家擁有的中國收藏很熟悉。而這段時間,已經出現了像皮耶芒和於埃這些專長於中國風格的裝飾派畫家。

巴黎國家圖書館保存有17、18世紀間運抵法國的中國圖畫和冊頁,那些藝術家可能也有機會見過這些東西。其中有幾本花鳥畫冊和一本《十竹齋書畫譜》,這本著名的木刻彩印版畫集印行於1633年,可能在17世紀末被帶到巴黎。還有四張屬於一本山水畫冊中的繪畫,極有可能是金陵文人畫派中的葉欣的作品。

華多有一件作品似乎保留了中國原味,現存於巴黎華格納收藏中的一架老式撥絃鋼琴上的一塊蓋板,上面裝飾有中國園林和人物。其中花鳥的繪畫風格,而非繪畫技術,是很具中國韻味的,很可能是畫家根據進口的中國畫冊、屏風或牆畫模仿製作的。

路易國王曾藏有《芥子園畫譜》

洪再新在文章中認為,當時王致誠在給歐洲友人的信件中提及不少中國美術,但他們帶回歐洲的繪畫作品,卻沒有地道的中國大師的手筆,而是像郎世寧、王致誠那樣部分被漢化的繪畫稿,如乾隆一系列《告捷圖》的畫稿,就很難使馬利尼等歐洲畫家體會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妙處。尤其是那些廣為流傳的中國外銷瓷上的繪畫形象,距離卷軸畫的水準更遠,對此,傳教士們再三提醒自己的同胞,不可用那樣的媒介來想象中國人的形象和容貌。

同類的事件,在1699年,“安菲第德號”載著康熙贈送給路易十四的禮物,其中就包括“來自中國的繪畫”。除了36件摺疊屏風外,還有3盒未裝裱的屏風紙畫和手工印製的牆紙。這些牆紙包括人物和靜物等題材的圖形,在英國北安普敦郡米爾頓莊園的“中國室”裡,就貼滿了這些牆紙。蘇立文在書中介紹,“有的是木刻版畫,有的是毛筆水墨畫,還有的是拼貼。這些畫都很漂亮,不過如果它們的主人認為這些畫就是典型的中國繪畫,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對中國繪畫評價不高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路易國王擁有歐洲除羅馬之外藏書最豐富的中國圖書館,而在這個館裡,則藏有一本1679年印行的《芥子園畫譜》,雷姆撒在藏書目錄中描述道:“這是一部關於如何描繪風景和如何繪畫花、鳥、蟲等自然風物的繪畫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