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的無往不利只是在戰場上

項羽打得贏戰爭,卻打不服人性;我們通常說人性的常規邏輯是“服強不服弱”,但這樣一句話其實也是要視情況而定的,站著說話和跪著說話的人是心服還是口服也是截然不同的。受害者和受益者的態度就更不用說的。受到傷害的人往往是強也不會服。

項羽能夠分封天下,是因為他在那個特殊的節點上,他是天下的最強者,沒有人能夠否定他的權威和實力。但是,我之前說了,項羽只要在關中分封天下,他就註定會成為眾矢之的。有朋友會反駁,周朝實行分封制不也有800年曆史嗎?也沒見到代代周天子都是眾矢之的呀?這裡大家看到都是類似的表象,而沒有注意其內在邏輯的差異。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的分封漏洞在於他的位置之是局部確認過

周朝分封天下,是因為周天子是實實在在地先“一統”再分封的,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是就是這個道理,周天子分封天下的權力是經過確認的、是得到天下承認的。但是項羽並沒有,他的分封資格其實沒有得到完全的鞏固,只是當時的諸侯聯軍迫於他強大的無力,只是一種局部認證,還有那些沒有入秦的諸侯,還有天下百姓,還有很多六國貴族,其實並沒有真正接受項羽,或者說服氣項羽。項羽分封天下是一種強力作用的臨時局面,這種局面是不穩定的。簡單地說,項羽只是“臨時總統”,而不是真正的“總統”。

另外,人心之中,一種是“貪慾”、一種是“不公”,這兩種情緒是最莫名其妙的。也就是說,在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不可能讓人人滿意,因為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公平的分配方案,也沒有真正容易滿足的政客。那些感覺自己沾了便宜的人會志得意滿,那些感覺自己受到傷害的人則會忿忿不平。人性的規律由來如此。

基於上述的描述,我們可以想到的是,分封天下的項羽遲早會陷入一片泥沼。只是,我們也沒想到這種“報復性”的戰亂會來得那麼快、那麼大面積。

分封起禍端,齊地先自立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任何時候,霸王都不好當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儼然以世界警察的姿態自居,既然項羽自封為世界警察,自然就會有人給他這個世界警察找事做。

分封天下才剛剛過去一個月,項羽在地圖上畫的勾勾叉叉幾乎還沒來得及落實,項羽構建的“理想國”就開始掉柱子了。首先是跟項家恩怨牽扯極深的齊國土皇帝田榮跳了出來,田榮對項梁忘恩負義、見死不救,而後在鉅鹿之戰拒不出兵,再後又不願派兵跟項羽入關,其實態度很明顯,天下不姓楚,更不姓項,你搞你的,我搞我的。這樣的人,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自然會選擇性地忽略掉,而這樣的人也幾乎不用多想,根本不會接受什麼“命運的安排”,更不會順從項羽的“旨意”。

所以,當項羽分封的新齊王田都到齊國就藩的時候,就被田榮毫不猶豫地打跑了。你說你是項羽封的齊王,我承認了嗎?給你兩耳光讓你長點記性,讓你知道齊國他姓田而不是姓項。田都連上任的機會都沒撈到,就變成了流浪漢了。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田榮鬧事是一點都不含糊

趕跑了田都,田榮對自己的侄子——被項羽分為膠東王的田福說:“你也別去當什麼膠東王了,當齊王多好,齊國這片土地永遠是我們老田家的人說了算!”但西楚霸王的威名對田榮沒用,對田福卻有用。所以,我們永遠解釋不清楚,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反正田福對項羽是敬若神明,懶得理會他這個“膽大包天”的叔叔,偷偷的溜到膠東即墨上任去了。

田榮對田福又是鄙視又是憤怒,咱老田家怎麼出了這樣不爭氣的子孫呢?侄不教,叔之過。這種不成器的侄子就是要打。所以,田榮馬上帶兵進攻即墨,殺掉了田福,自立為齊王。

與此同時,在田榮眼中,他們老田家還有一個叛徒,就是被項羽封為濟北王的田安,清理門戶就要清理得乾乾淨淨。所以他並和彭越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命彭越攻打濟北王田安。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彭越也不是吃素的

彭越這個人,以前我簡單介紹過,這個人應該算得上楚漢時期游擊戰的鼻祖了。在反秦戰爭中也算是勞苦功高,但是他就屬於典型的上層關係沒走通,一直和項羽沒什麼接觸。項羽幾乎不知道這個人,分封的時候自然不可能給他分封地盤。所以,沒有吃到肉的他也對項羽十分不滿。

他和田榮一起反項羽,基本上是出於“互相同情”的心理。在和田榮結成同盟之後,他很快就把濟北王田安給滅了。

至此,項羽精心分配的三齊,從當年的四月分封到這年的七月田安被殺,僅僅三個月便被田榮給統一了。

項羽除隱患,楚地先求穩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一直很忙

統一齊國的田榮也知道項羽是如狼似虎的人,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所以決定先下手為強。八月,田榮派彭越南下攻濟陰,項羽派蕭公角迎擊,被彭越所敗。(這個時間也是劉邦出漢中的時間)

項羽嗜血的本性從來都是引誘不得、逼迫不得的。面對田榮的咄咄逼人,項羽痛下決心要把田榮給滅了。這裡大家可能有疑惑,按照項羽的性格,齊地從5月就開始叛亂了,現在都8月了,項羽封的三個齊王都打沒了,為什麼項羽一直沒什麼動作呢?這很不符合項羽的性格呀?這也恰恰證明分封后的項羽其實身邊的環境並不穩定。

項羽一聽田榮造反的事,恨不得馬上就讓他見識見識什麼是“西楚霸王”的天威!但是,當時的項羽身邊還有兩顆定時炸彈必須要拆除,否則隨時可能後院起火。所以項羽才一忍再忍。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曾經的牧羊人熊心成了項羽的心腹大患了

第一個炸彈,是被尊為“義帝”楚懷王。楚懷王和項羽之間那點政治齷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項羽也知道這個被自己架空的“義帝”決不會毫無怨言地接受被自己發配到荒無人煙的彬縣的。正常情況下,項羽相信有自己鎮守西楚,這個義帝即使興風作浪也沒什麼用,但是現在風雲突變,齊地形勢已經亂成一團糟了。如果自己到齊地去滅火了,這個義帝在後方點火,那自己就首尾難顧了,比如再搞出一個什麼“懷王之約”來!封建社會,這種名義上的號召力是很神奇的,即便是傀儡領導,有時候號召力也是蠻大的。

所以,項羽北伐之前,必須對“義帝”斬草除根。這裡再說一次,那些說項羽沒有政治頭腦的人真的有點武斷了。項羽很聰明,明白這種政治黑鍋自己是不能背的,所以指使九江王英布和臨江王共敖去下黑手,在江中,做掉了義帝楚懷王。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韓王韓成基本上是被張良帶到溝裡的

第二顆炸彈,是項羽封的韓王韓成。如果說楚漢時期,誰對項羽的傷害最大,張良絕對是前三的存在,這次項羽要殺韓成,根源就在張良身上。張良自從第一次見到劉邦後,就被劉邦施了“勾魂奪魄”大法一樣,死死地認準了劉邦這個主子。韓王韓成也深受韓相張良的影響,比如和劉邦合夥攻打潁川等,另外,客觀地說,韓國復國劉邦也是有一點功勞的。所以韓國在骨子裡是傾向劉邦的。

而張良在關中被封為韓國丞相之後,首先不是回國去就任,而是一路護送劉邦到漢中。這種曖昧關係實在讓人很忌諱。給人感覺劉邦和韓國就像一對沒有領取結婚證的夫妻一樣,項羽自然無法容忍,所以在諸侯們紛紛就封時,項羽就扣住了韓成,一直留在了彭城。

張良到了漢中先叫劉邦燒掉了褒斜道的棧橋,然後又信誓旦旦地幫助劉邦麻痺項羽,說劉邦燒了棧道,這輩子就沒打算出來了。結果沒幾個月,劉邦就以霹靂手段拿下三秦,統一了關中。這時,張良又送信來說,劉邦只是想拿回他應得的關中,絕對不會冒犯天威再往東打。

項羽真不是一個政治白痴,這其中的貓膩還看不清?出於同樣的考慮,害怕韓國會趁亂點火,所以項羽索性殺了韓成,封了自己的手下——韓國人鄭昌去做韓王。

拆了這兩顆炸彈後,項羽終於感覺自己的後院比較安全了,可以去消滅那個狼子野心的田榮了。

活張良投敵,死懷王索命

按照“真香定律”來講,香,永遠是偏向於成功者的,而失敗者做啥啥不香。項羽就是這樣的典型。項羽滿以為自己拆除了兩顆炸彈,可以為北伐掃清道路、排除隱患了。但這兩顆炸彈真的拆掉了嗎?表面上看起來是的,但事實上全部變成了延時的超級大炸彈。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張良對於項羽來說,真是一根‘攪屎棍’

第一、張良在韓成被殺之後,徹底完全地、正大光明地投奔劉邦了。人有時候就是這樣自欺欺人,如夫妻雙方明明有一個人出軌了,兩人貌合神離了,但只要那張結婚證沒有撕了,出軌的那個人也不好意思正大光明地和第三者在一起。現在好了,項羽等於把他和張良的結婚證給撕了,張良可以理所當然地去投奔劉邦了。

在韓王被殺後,張良就喬裝易服,走小道去投奔劉邦了。劉邦陣營的“漢初三傑”就此聚齊。我為什麼一直對項羽的失敗深為惋惜,看看劉邦最後擊敗項羽的陣容就知道了。劉邦這個老奸巨猾的老流氓,加上“漢初三傑”(軍事、謀略、後勤三個頂級代表),再加上彭越這個遊擊高手,還有英布那個敢死隊長和陳平那個陰謀間諜王,可想而知項羽敗得是多麼不容易。這也是項羽一直沒有被正確對待的原因所在。

張良一歸位,劉邦集團就差英布和陳平就可以集齊七龍珠,然後召喚龍珠了。張良這一叛走,也宣告項羽離失敗又進來一步。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楚懷王的死後來再次被劉邦利用

第二、楚懷王雖然被項羽殺了,但是楚懷王註定是項羽人生中陰魂不散的討債鬼。楚懷王對項羽的影響也是很多人所忽略的。活著的時候就差一點沒把項羽整到解放前,好在項羽當機立斷還是奪回了兵權,並以蓋世神武贏取了鉅鹿之戰的勝利,否則項羽很難翻身了。而其信口開河的那個“懷王之約”,一直都是項羽人生的一個大坑。鴻門宴是因它而起,劉邦還定三秦還是以它為幌子。

現在項羽把他殺了,本也應該是一了百了了。但是,後來劉邦又藉著為楚懷王服喪、報仇的名義,一步一步地把項羽往坑裡逼。所以,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明明一個對你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人,但是他卻總能用各種存在形式讓你感覺到無比的噁心、無奈。楚懷王對於項羽來說,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前說,這兩顆炸彈暫時還沒有爆炸,但是定時炸彈的爆炸都不需要多長的等待時間的,馬上,它們就會把項羽炸得遍體鱗傷。

陳餘再投機,張耳又添亂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心有不平的陳餘也開始坐不住了

任何時候,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的。這一點,我在寫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反覆說了,一個窮人,最可怕的不是他窮,也不是他不甘心。而是他不甘心的時候,恰好看到另一個通過搶劫或者投機變成了富翁,他以為搶劫或者投機是可以發財致富的。

陳餘在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本來就被忽視了,後來項羽在人的提醒下,也感覺自己太沒照顧陳餘這個老革命的感受了,又是又趕急趕忙地擠出三個縣象徵性地安慰了陳餘一下。這讓陳餘心裡很不平衡,因為他曾經的兄弟、後來在鉅鹿反目的前同事張耳卻被封了一個大大的“王”。人的劣根性有一條是什麼?不患窮而患不均!

現在田榮在齊地上竄下跳的,張良反水去了關中找劉邦,陳餘覺得自己要是再不搞點動靜出來,都對不起自己這“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身份了。於是,秘密找到正充滿革命鬥志的田榮,要借兵攻擊張耳,理由是要幫助被扔到北方代郡的趙歇復國,回報是事成之後,趙國效忠於齊,為齊國把守西大門。

這和劉邦當初找項梁借兵打雍齒的邏輯是一樣的,田榮自然求之不得,於是親自帶兵支援陳餘復國。歷史總是驚人的類似,楚國當初是反秦大本營,現在齊國又變成了反楚大本營。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張耳在神的指引下也投靠了劉邦

十月,得到了田榮援兵的陳餘帶著自己的三縣人馬襲擊了常山王張耳。張耳剛剛受封半年,趙地還沒捋明白了,大量的骨幹又被原趙王帶到了代地,再加上自己本身也不是什麼將才,在這兩眼一抹黑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被動又捱打了,很快就被陳餘成功“返鄉”,被攆出了趙地。

張耳即便變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但畢竟也代表著一方諸侯,背後的政治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所以張耳接下來的歸宿其實是很重要的。

張耳身邊的謀士給了張耳兩個選擇建議,一個是封了自己的項羽,一個是自己曾經的小弟劉邦。這實際上也是張耳當時最好的選擇。按照正常的邏輯,項羽是張耳的恩人和貴人,張耳更應該去投靠項羽,畢竟“有困難找領導”嘛!而劉邦原來是張耳手下的小弟,甚至還是小弟中的小弟,現在張耳去投奔他,首先面子上過不去,其次劉邦買不買賬還兩說呢?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賭運氣,項羽連羨慕劉邦的資格都沒有

項羽和劉邦當時可以說勢同水火,張耳去了一方就意味著和另一方的決裂。在這關鍵的選擇中,張耳沒有選擇堅持原則,而是選擇相信運氣。而在比運氣這一方面,項羽似乎就沒贏過劉邦,這次自然也不會例外。

張耳不問良心問鬼神。他相信卦象,卦象上告訴他應該往西走。難道這就是天意?張耳就投降到了劉邦的懷抱裡。

陳餘則從代郡迎回了原來的趙王,趙歇。至此,僅僅半年時間,秦地,趙地,齊地,全部脫離了項羽的掌控。項羽分封天下的十九個王,三齊王已經沒了,三秦王還剩一個孤守廢丘的章邯(現在知道章邯這個人多可貴了吧),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持觀望態度。其餘基本上都站到項羽的對立面了,人性在利益面前有多麼脆弱一目瞭然。

項羽戰天下,田榮終滅亡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只能靠自己,好在他自己確實靠得住

無論如何,項羽永遠是那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千古無二的真霸王,在各地土崩瓦解的大局勢下,項羽義無反顧地決定開始挑戰天下。

天下已經亂成了一片了,項羽已經陷入了“十面埋伏”,往哪個方向突圍,拿誰先開刀是項羽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項羽決定先從爛根的齊國開始,這個思路是沒有問題的。畢竟齊國現在是反楚大本營,項羽喜歡“打的就是大本營”的節奏。

伐齊之前,項羽曾調英布前來支援,但是英布這個鐵桿戰友卻表現得很模糊,以生病為由,僅僅派了5000人前來支援。英布的態度其實是最反映人性的醜陋的,因為英布和其他人不同,他反秦的時候就投身在項梁手下,鉅鹿之戰的時候也和項羽並肩作戰過,而且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也並沒有虧待他。可以說,項羽對他,要情有情,要恩有恩,要義有義,可是關鍵時刻,英布在利益面前還是選擇了“各掃門前雪”的觀望態度。不能不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項羽這個霸王根本沒當出感覺來,就發現自己又變成了孤家寡人了,能靠的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還是那個熟悉的“萬人敵”,齊國潰敗

雖然前路艱險,但跨上戰馬,披上盔甲的項羽,依然是那個所向披靡的霸王。項羽北上,首先便是大敗游擊隊長彭越,彭越且戰且退,與田榮援趙的大軍匯合到了城陽。

在城陽,齊楚會戰打響。兵力上,雙方大致相等,全是十萬。在同等兵力條件下,且不說楚漢時期,整個中國歷史上,恐怕都沒有人有把握能戰勝項羽。項羽就像NBA的喬丹一樣,不是完全防不住,但前提是不能是一防一,還要指望他狀態不好。所以,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齊軍一擊即潰,彭越一看勢頭不對又率領自己的隊伍逃到了老根據地鉅野澤打游擊去了,田榮則聚斂敗兵向北退。但項羽不會輕易放過田榮的,楚軍放棄了彭越軍,對反革命頭子田榮窮追猛打。

由於項羽追擊太緊,齊軍連坐船東渡逃回大本營臨淄的機會都沒有了,只能退至平原。這也等於是往死路上走,

沒有齊地的泰山和濟水這樣天險作保護,項羽在齊國幾乎可以橫著走。在平原,田榮再次被項羽擊敗,他也被人所殺。不知道,這個時候的田榮是否會想明白自己那個“不爭氣”的侄兒田福為什麼會對項羽怕得要死了了?

齊軍群龍無首後被項羽屠戮殆盡,項羽隨即封了被田榮趕走的前朝王室田假為新齊王。

霸王洩怒火,天下反霸王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天生嗜血

一個嗜血的人是最受不得血腥的刺激的,一個狂傲的人也是最受不得憤怒的挑逗的。被齊國背叛而生出怒火的項羽又變回了那個人間大魔王了,大開殺戒的他就像吃了某種口香糖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項羽在平原滅了田榮之後,盡燒其屋、劫掠錢財,上演了一幕幕楚漢版的“鬼子進村”。然後繼續東進,向齊國大本營掃蕩,燒殺搶掠一直到北海,所過之處,幾乎寸草不生。

上天賦予項羽絕世的戰力,卻沒有給他更清晰的思路和更理智的情緒,他本應該是一個空前絕後的軍事家,卻硬生生被逼成了一個不計生死、快意恩仇的俠客了。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項羽這種江湖做派,自然也激起了齊魯大地齊人們的同仇敵愾。

自古以來,老百姓的生活邏輯都一直很簡單,就是你給我留條活路就可以了。換句話解釋一下,你比我強大,你欺負我,你今天打我一下,我忍了;明天打我一下,我又忍了;但是你天天打,打得我快要斷氣了,還要打,那麼即使我打不過你,我也要跟你拼了。所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很荒唐的一幕:

很多因家暴要離婚的夫妻,往往不是因為一出現家暴就要離婚的,而是因為家暴使得其中有一方受不了了,才決定要離婚的。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周圍一片喊殺聲

齊人們也是如此,為了活路,紛紛拿起武器和項羽纏鬥。他們自然深知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他們靈活運用了“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打我躲”的游擊戰術。於是,

齊國變成一片泥沼,項羽發不了力,又拔不出腿。

田榮之弟田橫則乘機收攬田榮敗軍和各地憤怒的齊國人民再得數萬人,在城陽再次拉起一杆反項旗號,專打楚人。這相當於反楚的齊國政權又死灰復燃了。項羽至此徹底陷入了齊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這樣局勢變化,也衍生出了無窮無盡的國家風雲變幻。我們隨後要介紹的中國歷史上又一讓人熱血沸騰的“彭城之戰”就是發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尾聲——總結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的軍事才能掩蓋了他的其他優勢

我為什麼一直說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硬戰之王,而不是戰爭之王。如果說,戰爭只是軍事對決,我想很少會有人是項羽的對手,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需要綜合權衡才能保證勝利的果實。

項羽伐齊,看上去是勝利了,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因為他並沒有把握好戰爭的分寸,就好像兩個人比武一樣,點到為止就足以分出勝負了,非要斬盡殺絕,就必須再出一把汗,甚至多流很多血。

項羽對齊人的痛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要對齊人趕盡殺絕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明顯,項羽在政治上並不冷靜,也不理智。在正常的情況下,項羽這種斬草除根的思路也沒有錯,但項羽忽視了自己的處境,不明白螞蟻多了咬死大象的道理。

當項羽將頭號反革命頭子田榮消滅,擊潰了齊國的國防力量,扶植了田假做齊王。其實這個時候項羽的

戰略目標已經全部達成。敗敵、立威的目的也都有了。如果他此時見好就收,相信齊國只會怕痛,不會舍死。項羽也會有更多的空間去處理他那一大堆亂事。

可是,項羽就一個小孩一樣,碰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一頓就要吃飽,他不會考慮會不會撐死自己,也不會考慮他還吃不吃得下其他食物。

選擇與被選擇|項羽伐齊,身不由己地捲進來四面環敵的困境

項羽同志不明白過剛易折的道理

歐洲版的項羽——拿破崙同志曾經說過:“勝利的時刻往往潛伏著最大的危險!”這算是多麼痛的領悟,但是項羽不會明白這個道理的。拿破崙的外交部長塔列朗叛變時給出的理由就是:拿破崙永遠都要贏,他也一直在贏,但他總有一天會敗的,那時候法蘭西民族就是萬劫不復了。

項羽的問題何嘗不是如此?成功有時候確實會讓人膨脹,天下無敵的感覺也確實很美,所以當人質疑、冒犯、挑戰一個成功人士的權威和權利時,成功人士的敵意會加深、態度會更加激動,結果往往就是不知進退。

項羽把戰爭當作自己實現理想的唯一手段和方式了。但是,如果有別的辦法實現政治意圖,戰爭永遠是最後選項。如果必須選擇戰爭,那麼什麼樣的戰爭目標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就是制定戰略時的重中之重。達到了目標後,就應該及時罷手!也就是說,如果戰爭變成了必選項,也必須是有節制的。事實上,任何無節制的行為都是不好的,況乎戰爭?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項羽是一個沒有成本意識的人。或者是因為長期的成功,讓他人為意識地忽略了成本意識。他不知道,時間、機會、資源、精力,這些都是成本,他現在把他的腳步停滯在齊魯大地上,實際上就是在浪費他的成本。

但是,項羽畢竟是項羽,在他沒有選擇烏江自刎之前,他一直都是那個不可戰勝的戰神。哪怕前路荊棘滿途,他只管風雨兼程。他就像一輛高級跑車,哪怕燒機油,跑起來也是一騎絕塵,直到發動機被燒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