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樂說古詩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農曆二月初二是個好日子,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從唐朝開始,人們就有了過“二月二”的習慣,各地風俗繁多,各有不同。

在農村,二月二日被稱為春耕節。“二月二,龍抬頭”代表萬物復甦,預示一年的農業生產將要開始了。

這一天在古時的蜀中地區也叫踏青節,是春遊的好時候。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詩歌大意

二月二日是踏青的好時節,很多人來到江邊遊玩,春風送暖,旭日明媚,耳邊傳來悠揚悅耳的笙簫之音。周圍花朵吐蕊,柳枝發芽,多姿多彩,蜜蜂和彩蝶在春花之間快樂地嬉戲飛舞。

我也是在江邊遊春的人,客居異地,多想回到萬里之外的家鄉,過上陶淵明那般的隱居生活,可是三年來卻一直未能離開供職的地方。江上春水盪漾,不能理解我的思鄉之情,那歡暢奔流的聲響,在我聽來更像深夜裡拍打在屋簷上淒涼的風雨聲。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花蕊細長如須。

柳眼:初春時舒展開的柳葉嫩芽,如同人睡醒後睜開眼睛。

無賴:沒有出息,蠻不講理的樣子,也指小孩子特別頑皮,在這裡形容春花和楊柳在春天恣意生長。

元亮井:元亮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字,這裡指像陶淵明那樣回到家鄉過上歸隱的生活。

亞夫營:漢代將軍周亞夫,曾屯兵細柳防禦匈奴,軍紀嚴明,後人稱為‘亞夫營”、“細柳營”或“柳營”,這裡指詩人供職的蜀中軍營。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詩中點滴

日暖吹笙

笙是一種吹奏的管樂器,由幾根裝有簧片的竹管和一根吹氣管裝在座子上製成。笙據說冷氣一入則簧結不動,在冬天吹不響,只有天氣暖和的時候才能吹笙。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構思新奇,精密綺麗,善於抒情,感染力很強。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被廣為傳誦。也有些詩過於隱晦,難於理解,作品收錄在《李義山詩集》中。

詩中佳句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唐人的生活離不開音樂,唐詩的字裡行間也迴盪著美妙的音樂。

樂觀

二月二日好景緻,詩人來到江邊遊玩,好風好景好歌好曲都只令他暢快一時,終究難以驅散他長年客居在外,思歸不得的無奈心情。

這首詩先寫春日江邊的美景,後寫詩人思歸的心情,呈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樂說

現代社會中,多少都市人要面對工作生活的重重壓力,偶爾會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旅行一次,短暫地逃避煩惱,放飛自己。然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面對現實的問題。同樣,有位唐代詩人在外出時也不能完全放鬆心情,盡興遊玩,他無心欣賞眼前的美景,心裡還想著離開三年的萬里之外的家。

旅行的快樂,沿途的風景,都是人生的插曲,終究不是生活本身的樣子。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