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书记——读《中国人的精神》

我是偶然在旧书市场淘得这本书的,被他吸引,并非它的封面多么精美,作者多有名气(当然历史上很有名,只是现在的人了解的不多),相反,他的封面比较一般,作者的名字,历史书中有出现过,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之所以挑起这本书,一开始纯粹因为他是双语版,准备用来学习英语的。

这本书就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也叫《春秋大义》。

食书记——读《中国人的精神》

此书有很多版本,有些是双语,有些是中文

然而我不知道在那一刻,我捡起的是读书生涯中的沧海遗珠。

拿到这本书,从最开始的泛泛而读,到后面的一发不可收拾,废寝忘食,犹如酒鬼见到佳酿,恶鬼见到美食。这本书,就像千层饼,每一层有每一层的酱料,每一层有每一层的滋味,你可以大快朵颐,快速满足你饥饿的灵魂,也可以细嚼慢咽,细品其中的味道。

我平时看的很多书大部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从物质制造到虚拟想象,从原子到星辰, 而这本书,是用来发现和认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

但凡涉及到中华文明的东西,一般人是不敢轻易去讨论的,因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就像一条翻腾在历史云海里的巨龙,虽然可以时不时看见她金鳞一闪,但若要见其全貌,体会其内涵是极其不易的,即使会意到了,要言传又是不易。君不见,一部红楼梦,考究到白头。而《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就探讨了关于中华文明的几个大主题: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国学等。我所敬佩的,不仅仅是这几个大主题在书中得以详细地讨论,更是因为它以一种普通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在讨论,这也是我向所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作者表示: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创造了怎样的城市,科技和艺术,而在于它创造了怎样的人性类型,也即创造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中国人的特质就在于"温良"和"精妙"。温良不是指天性的柔弱和软弱的服从,温良来自于同情心和智慧。对此我深以为然。有人说中国人是勤劳的、狡诈的、矛盾的、极端的、友善的,不一而是,而温良是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精妙"则是中国人的深刻、开阔和单纯。

食书记——读《中国人的精神》

在讨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时,作者不忘批判一下当时几大帝国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特质:英国人深刻、单纯但不开阔;德国人深刻、开阔但不单纯;美国人开阔、单纯但不深刻。细品之,字字玑珠。

关于中文,作者觉得,之所以很多外国人觉得中文很难,不是因为中文真的很难,而是因为它太简单了。这个观点有点绕口,需要读者细细理解。中文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是一种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自然的语言,是孩童的语言,是让未受教育的人也能完全理解的语言。一个证据就是,欧洲的很多孩子学汉语口语非常的容易,而受过教育的成人或者博学的汉学家却一直在强调中文非常难,因为他们会用条条框框去分析中文。作者给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忘记自己是一个成人,把自己当成孩童。

在讨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时,作者驳斥了关于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观点,并且认为中国人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因为西方的宗教是教会宗教,而中国人的宗教是社会宗教,是良民宗教。教会宗教在仪式、诅咒和惩罚中让人追随,就像暴力机关的存在让法律得以实行一样。社会宗教或良民宗教,则是让信众从心底信服,在生活中体验,是根植于内心的自发的信仰。

食书记——读《中国人的精神》

关于人生的意义,西方宗教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让上帝荣耀,而中国社会宗教的答案是:人的终极目的是作为一个孝子和良民而生活。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让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信仰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在这次的抗击疫情斗争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本书章节不多,但是每一章分析的话题非常的多而详细,也许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这本书的话题太深奥了,远不如那些鸡汤文或者热血小说来的痛快。但快餐要吃,妈妈熬的排骨汤也要喝呀。人的成长终究是来源于逐渐深厚的思想。

抛开这些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有点深邃的主题,书里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大加推荐的,虽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好文章没有固定的标准,但如果一通读下来让你欲罢不能,畅快淋漓,我想这一定不会是坏文章,所以这本书可以让你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

你也可以浅尝辄止,用它来了解中华文化。如果是外国人,则可以用它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书中还给出了汉学研究的方案路线,所以说如果是汉学研究或者汉语研究的学者,也可以用来参考。

书的原版是用英文出版的,遣词造句极其老辣,所以可以作为英语高级学习者的进修内容。

此书现在是作为我的床头书,时不时的拿出来拜读一番,自以为常有所获。


后记:

《中国人的精神》英文版于出版于1915年,当时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被严重扭曲,辜鸿铭用自己的博学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辜鸿铭先生出生于马来半岛,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曾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用纯正的德语在德国报纸上骂德国人,却骂得他们心服口服;他是第一个用英语和德语把《论语》与《中庸》推介到西方的人;他曾为日本首相讲儒学;与托尔斯泰书信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局。二十世纪初,当中国精英们大力推崇西方文明时,他却反复强调中华文明的价值,以至于当时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