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橫渡長江,長江以南的國民黨軍不斷被殲滅,主力喪失殆盡,殘存的全部兵力不足150萬人,大半都潰逃到了西南地區。蔣介石幻想依靠這些殘餘部隊和川康滇黔四省獨特的地理條件,如當年抗日戰爭一樣,佔據西南半壁、苦撐待變,進行最後的掙扎。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西南地區90萬國民黨軍被殲滅,56萬人起義

為此,他命令自己最鍾愛的兩個學生,華中“剿總”兼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率領兩個兵團14萬人,駐守鄂西、川東,堵死沿長江兩岸入川的道路;命令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部隊從關中平原南撤漢中,妄圖憑藉秦嶺天險,阻止解放軍從西北入川,兩部互為呼應,配合雲貴兩省地方部隊,負隅頑抗。

可惜,無論宋希濂部,還是胡宗南部都士氣低落,在解放軍秋風掃落葉般的迅猛攻勢下,迅速土崩瓦解。僅僅57天,解放軍就佔領了川、康、滇、黔全部或大部,殲滅國民黨軍10個兵團部、49個軍部、133個師共計93萬人,其中,起義和投誠的正規軍就有近50萬人,另外還有6萬餘地方遊雜武裝。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這些部隊中許多都是在解放軍大軍壓境或被包圍的情況下,不得已而起義的,因此情況十分複雜。解放大西南的戰事基本結束後,如何迅速整編教育如此規模空前、數量龐大的國民黨起義官兵,成為剛剛成立的西南軍區迫在眉睫的問題。為了迅速消化這幾十萬人,西南軍區報請中央批准,將其區分為4個不同類型,分別開展工作。

第一類,系地方實力派所屬的部隊如川軍第24軍劉文輝部、第95軍鄧錫侯部、第235師潘文華部及盧漢所屬的雲南綏靖公署部隊,他們都是主動起義,在解放軍到來之前就已經調轉了槍口的。對這些部隊,原則上不作大的調整,按他們的實際人數進行整編,給以新的番號,各級軍官也基本維持原狀,僅由解放軍派少數得力幹部去幫助改造。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第二類,系地方保安團等遊雜武裝。對這類地頭蛇部隊,一般將其易地集中整編,或兩三縣的集中一處,或在軍分區內集中一處,總之,不許他們留在本地。然後,挑選那些出身貧苦的,進行短期階級教育,挑選表現較好的,充實縣區地方武裝,其餘大部遣散回家;軍官和有劣跡分子則由軍分區通過辦訓練班、集中整訓等方式改造。

第三類,其實稱不上部隊,只是趁戰爭亂局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渡江戰役以後,西南各省也與全國其他面臨解放的地區一樣,上上下下人心惶惶,而國民黨正規軍又往往聚集在成都、重慶等大城市或主要交通線上,從而形成了大片的空白區域。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地方上的一些失意政客、退休軍官趁機扯起大旗、招兵買馬,臨時組建一支隊伍,想在最後的亂局中渾水摸魚、撈些政治資本。對這部分人,第一步,嚴禁其擴大部隊,並限期開至指定地點集中整編;第二步,將隊伍中的老弱病殘及強徵的農民遣返回鄉;其餘的則分編在人民解放軍中,逐步改造。

最複雜的,人數最多的就是第四類:其中主要是裴昌會第7兵團、羅廣文第15兵團、董宋珩第16兵團、李振第18兵團級、陳克非第20兵團等部,這些部隊雖然很多都是被解放軍殲滅後重建的二茬貨、三茬貨,但其軍官都長期跟隨胡宗南、宋希濂等黃埔嫡系將領,受反動教育很深。

川滇黔等省解放後,起義的國民黨軍近60萬,是如何迅速轉化的

不過西南戰役後期,宋希濂被俘,胡宗南偷偷乘飛機逃往海南島,這些人群龍無首,又欲戰無力、欲逃無路,被迫起義,但很多人內心並不服氣,甚至出現整團整師的叛逃現象。為此,在整訓過程中需要將其首先分派各地,由各軍分區和野戰軍部隊負責,首先整編稱軍、師級建制,然後再與解放軍的各軍、師混編。同時,將軍官送往專門的訓練機構,如西南軍政大學等地集中學習,政治合格者方能返回原部隊,其餘的進行異地妥善安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