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手游……各种互联网平台的诞生。我们是否有这样一个体会包括我们自己:上班的的时候总有习惯看手机,看有没有人发信息或朋友圈更新。排队上厕所、等公交地铁的零碎时间也会拿上手机刷下朋友圈或各大网站。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本身网络工具改变社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也因为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是网络时代的今天,的确人们也很容易从中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就是“无法专注”。越来越多知识工作者用浮浅工作替代了深度工作。本身可以很好的思考一个问题,却被突如其来的干扰变得支离破碎。

“网络似乎剥夺了我的专注和沉思”尼古拉斯•卡尔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浮浅工作发展的趋势不是很容易转变的。在时间较长的浮浅状态下工作将可能失去深度工作的能力。

为了深度讨论“深度工作”,本文大致分为几个部分

  • 什么是深度工作?什么是浮浅工作?降低深度工作几方面因素
  • 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 进入深度工作策略

01什么是深度工作和什么是浮浅工作?降低深度工作几方面的因素

深度工作的意思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此类工作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且难以复制。

简而言之就是使个人专注工作达到更大的效应,创造高价值产出。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换言之,在网络工具的时代,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用浮浅工作—就像人工网络路由器一样不断收发信息,不断被小事扰乱心神——替代了深度工作。那就先来探讨下降低深度工作究竟是哪些原因。

降低深度工作的几方面因素

(1)最小阻力的影响,简单事情先做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成为最先阻力原则。

人们总会有一个习惯,就是总是先把简单的事情先做。比如你回到家看书和刷抖音两个选择中,很多人会想先刷一会儿抖音再打开书来看,毕竟刷抖音比看书这件事情容易得多。又比如在工作中,准备写个文案和查看的群里的消息,你会首先去看群里的消息,因为你明明知道写个文案需要花时间琢磨,看群信息只需要阅读不花费精力。

你以为你这样就是合理安排时间,却不知道你一整天可能都是在做简单的事情。这样一来,就是影响深度工作。

(2)以为忙碌就是生产力

罗伯特·清崎说,整天忙碌的人是没有时间思考的。

有些假忙碌的人就是有一种共性:每天忙忙碌碌加班,甚至加班到凌晨一点,殊不知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关注小事、聊天、刷朋友圈中。

不断地微信回复信息、参加会议又或者是在办公室里慢悠地走来走去,这就是看似的忙碌,然而没有任何产出,只不过是感动自己罢了。工业时代人们对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的时候往往采用可视的方式完成事情。但是知识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的价值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这种浮浅的工作模式巨大的阻碍了深度工作。

(3)互联网的鼎力膜拜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让我们的精力分散于互联网社交网站媒体等。虽然说网络是好的,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过度依赖是影响深度工作的一个巨大因素。

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去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则有30%用于阅读和回复信息。

记者尼古拉斯•卡尔曾经写的一本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就是一系列研究过于膜拜互联网网络对人类大脑和工作影响,其影响对人类自身是非常大的。

“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02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1)深度工作可以让你迅速掌握复杂技能的能力

对于复杂的技能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处理,化繁为简,一步步的解决。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上面的观点来自伦理哲学教授安东尼-达尔梅斯。旨在说明培养和深化自己的头脑的重要性,当你注意力全程投入到某个领悟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掌握复杂技能并且不断调整自己方法并有最佳的产出。

天才之人之所以值得崇拜,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2)达到巅峰的产出,成为精英

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即是:使你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受聘成为最年轻的教授时,就已经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和一本畅销书。格兰特之所以在学术界崭头露角,原因在于:产出。产出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但是一种核心原因是:在长时间无干扰下专注工作。教学的时候认真教学,每隔段时间就会把自己置于与世隔绝,专注学术研究。

从格兰特的案例可以得出:如果你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你的表现达到质量的巅峰。所以使你表现最高产出是深度工作。

“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03深度工作的策略

  • 工作要深入
  • 拥抱无聊,克服分心
  • 有目标的冥想
  • 谨慎选择网络工具
  • 摒弃浮浅

(1)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需要我们工作深入、专注。但是提到专注,我们想要不分心做到专注,也许不是那么的简单。影响我们深入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某种浮浅的事物上。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频繁降低。就比如我们日常很容易被网络、电视所分心。所以培养深入工作,在工作生活中有必要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高度集中到最大化。

使工作深入的几个哲学方法:

1、禁欲主义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通过摒弃或使浮浅工作最小化,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排除纷杂的浅浮关注点,而这些浅浮关注点恰恰是影响深入工作的恶魔。

比如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通过屏蔽个人邮箱,实现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然后使工作最大化。这种方式就是人为的排除纷杂的浮浅。但是禁欲主义这种哲学方式适合的人群比较有限,适合本身明确价值的人群。

2、双峰哲学

双峰哲学同样是实现工作的最大化,指的是将时间分成两块,分别用于深度工作和其他事务。

案例:卡尔·荣格隐居树林里的小石屋,将一部分时间把自己锁在房间用于不受干扰地写作,其它时间则用于在诊所看病、在大学讲课等。荣格得这种方式就是双峰哲学,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语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这种划分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实现,比如周的划分,月的划分。

双峰哲学认为深度工作可以实现最大化,但是需要主体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最大化。相对来说,这种方法不太适合日常的上班族,因为我们很难去将时间按周、周月分配去实行分配。

3、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是指将深度工作转化为常规习惯。这种工作节奏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习惯就像流淌的水为自己冲出的一条水道,水道会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当水停止流动一段时间后,再继续时,仍会自动进入以前流经的路线。

我们做任何事情,神经流都会像流淌的水一样,在我们的神经系统河道中,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当我们反复做同一件事时,这条痕迹便越来越深,到达一定程度后,当相同条件再次被触发时,神经流将会自然而然地顺着以前的痕迹来引导神经系统做出同样的行动——这就是习惯;这种习惯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就会自然而成,就像某种连锁反应。

这种方法适合于人类的天性也适合日常上班族,安排者通过日常惯例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完成一定的工作。上两种哲学方法就不太适合上班族,毕竟相对于我们现实中的工作的确不允许你在需要深入工作的时候连续消失几天(没有老板允许员工连续消失几天不回复消息的底线)。

查普尔说,这种节奏“既极为高效,又不会令人心怀愧疚”。

4、新闻记者哲学

新闻记者哲学顾名思义,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就像记着一样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工作模式。比如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因为工作的训练,让他养成了特别的工作习惯,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做记者的同时写了一本900页的书本。

但是这个方法的弊端是:并不适合深度工作的新手。这种使头脑迅速从浮浅模式转入深度模式并非自然得来,未经过长期的练习难以达成。

“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2)拥抱无聊,克服分心

斯坦福大学教授克利福德•纳斯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一旦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就很难摆脱这种习惯。

比如排队就餐或者等待朋友的时间你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被打乱编排,很容易分心,这就是纳斯所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很难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力。

自己和自己相处,拥抱无聊,克服分心的几个方法:

1、忌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

马克•吐温说,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那我们在网络诱惑巨大的时代应该怎么样切忌分心,不断专注呢?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旨在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建议可以用笔记本记录下次使用网络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前,不论任何选择都不去使用网络。

这种方法背后的理论是:令你分心的网络工具,并不能增加大脑专注能力。实际上当你遭遇无聊的时候,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阶段性注意力的锻炼身体,减少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增强自己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达到所要的目的。

2、高强度工作

西奥多·罗斯福就读哈佛期间,兴趣广泛,也非常热爱写作。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大一时就出版了第一本书,被称为“美国最博学的青年自然学者之一”。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他处理学业的独特方式: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4点半这段时间,他预留出时间背诵、上课、锻炼和吃午饭,余下的时间则全部用于专注其它学习。其实罗斯福这些时间加起来也没有多少,但是通过这些时间只攻读课业并以极大的强度攻读,他就可以实现高效率的时间利用。

就像上述罗斯福这样对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就是:高强度工作。为了让你的大脑提高强度,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你应该总是可以赶上最后期限完成任务(或接近),这就需要高强度的工作。

应用了罗斯福这种策略,随着前所未有的高强度体验,对于专注度慢慢有所提高。把这种专注度形成习惯后就可以把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的赏心乐事中,比如喝茶交朋友、散步等。

3、有目标的冥想

在你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走路、散步、沐浴、喝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难题上。比如ppt或者创意点子,在你冥思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可能就能得到意外的答案。

但是这种冥想也不需要时时刻刻去做,大脑也是需要放松的。如果你能从中得到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你的个人产出而且不占用时间。当你觉得想不出点子的时候甚至可以安排一次心智空闲的时刻(比如散步)说不准就能找到答案,那就得到毫不费劲了。

“被手机网络控制的我们”:学会深度工作才能使你不断前进

(3)谨慎选择网络工具

现在我们处于网络时代,这些网络工具不断地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网络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精力,所以我们要学会摆脱这种诱惑。

1、戒掉社交媒体

尝试30天停止使用社交软件,不用主动告诉他人,也不用删除,就是刻意停止使用,比如不刷朋友圈刷微信,经过30天的自我强加的孤立,可以自我审核两个问题:

  • 在过去没有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里,过得好吗?
  • 人们是否关心你有没有用这种服务?

如果你两个回答是“否”,那么就戒掉了,如果回答“是”,那久重新启动服务并思考。

2、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把每个无聊的时刻(如排队5分钟,餐厅等朋友)都用来浏览智能手机,这会损害你抵抗分心事情的能力,这将导致我们不能胜任深度工作。

当你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给自己安排任务的时候,这些网络工具总是一种诱惑力的选择,这些网站对你的诱惑力就会减少,然后思考起来。

阿诺德•本内特说过,在你娱乐时间做更多的思考。

换而言之,在个人娱乐的时间,不要被任意的事物所吸引,要主动安排要做的事情。

(4)摒弃浮浅

我们一天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是被浮浅工作所牵引,虽然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在深度工作中,但是我们要减少浮浅工作比例,太多会影响当天的深度工作,毕竟深度工作决定最终工作成效。

摒弃浮浅有两个方面:

1、确定目标,确保努力方向一致

目标就是我们在一个短周期,想要达成的一个结果。但是很多时候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就错了,就是目标的不合理性。

合理的目标具有这几个特征:①与上层目标一致,能够支撑整个目标实现;②符合SMART原则;③目标能够分解;④对于个人具有挑战性。

通过SMART原则保证目标的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相关性的,有时间限制的。

在确立目标的时候,一定拒绝“口头”形式的目标,根据个人情况确立可行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努力去执行,摈弃浮浅浪费时间。

2、分析每项工作的深度,自我检讨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做好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事,既定任务是否浮浅在做事情的时候很难去判断。所以就需要每隔一断时间的自身和分析工作的深度。

总结:

作家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说: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想工作更有效率或者过更有意义的人生,那就必须跨出舒适圈,做有深度的工作,使脑袋发挥到极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