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健康】应对命运的拒绝—发现“不”背后的“是”

“妈妈,我不想写作业。”

“今晚我不能跟你一起出去了。”

“很抱歉,可能这个岗位可能不适合你。”

……

我们都很害怕面对拒绝,伴随而来的情绪感受可能是羞耻、恐惧、沮丧、愤怒等,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我们要经历“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不配得”、“我不被爱”等等一系列低自尊的体验。

7岁的嘉嘉非常渴望周末的时候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跟爸爸妈妈到游乐场玩,可惜爸爸妈妈很多时候都要出差,陪伴嘉嘉的时间很少。

“嘉嘉,妈妈这周要出差,不能陪你去游乐场了,晚上我们视频聊天,给你带礼物。”

孤单又失落的嘉嘉可能会觉得妈妈的工作都比自己重要,“我不重要”感产生了。然而妈妈可能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或是为生活而选择工作。

在第一周的笔记里面我们读到过非暴力沟通对于人类行为的一个理解假设:人们做的每一个行为都在试图满足某个需要。说“不”这个行为也不例外,只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被拒绝时,陷入了“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不配得”、“我不被爱”这样的想法以及随之而来的羞耻、恐惧、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当中,从而没有办法看到对方说“不”背后的需要。

在第四周的学习笔记当中我们提到过“策略”只是满足“需要”的途径,满足“需要”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可能。比如嘉嘉希望爸爸妈妈周末陪伴自己去游乐场,她的需要可能是:玩耍、陪伴、理解、爱。“去游乐场玩”可能是满足她这些需要的其中一个策略,妈妈仍然可以跟嘉嘉商量为了满足她的需要,还可以有什么策略途径,比如:选择其它时间段去游乐场、选择其它游戏方式、线上可以进行的嘉嘉同样喜欢的其它活动、用语言表达对嘉嘉感受到被拒绝而孤单失落的理解……所有这些都可以让嘉嘉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如果嘉嘉的每一次失望都可以得到妈妈的共情倾听,她并不因此而孤单失落。否则,长期重复这样的习惯,“我不重要感”可能被嘉嘉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习惯模式放在命运选择上,这个位置不一定是最好的。


如果被拒绝的一方可以看到自己请求背后的需要,则可以透过多种方法帮助自己满足,不用纠结在被拒绝的那一个策略上。父母日常言语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估量。

有一些“拒绝”并不是从人际互动上来的,可能是人生际遇,下面是老师的故事:

老师想买一所稍微远离市中心又交通方便的房子,有预算上限,寻找了几个月都没有合适的,一般都超出了预算。后来终于看到一个新盘,地点和价格都符合老师的预期,只是有点残旧,在看似“命中注定”的推动下,自然成交了。可当他接收房子的时候,问题接踵而来:

厨房锅炉用不了,没关系可以修好;

化粪池装置不行,没关系可以修好;

墙壁长霉菌,没关系可以处理;

处理房子契约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屋主在监狱,那就拖延着办理手续;

原来上一手屋主的房子贷款抵押等问题没处理好;

停车场车道归属问题存在争议;

接下来一整个月老师都为这些焦头烂额的事情奔走,不过为了梦想中的房子,值得。

然而, 当上面所有手续办妥之际,就在周三签约成交的前两天的周一,屋主过世了,而且有两任前妻,一个女儿一个继女,房子由她们继承!老师的dream house彻底梦碎。在伤心欲绝之际,老师回到NVC的怀抱中疗伤:

同理自己的感受,不断的看见,持续的安抚,当情绪逐渐平缓时,老师意识到自己把“需要”和“策略”混淆了,他把拥有这所房子作为满足自己“幸福、快乐”需要的“唯一策略”,因而忽略了这所房子多次向自己发出的拒绝信号——“不”!

老师做了进一步的自我连结,他发现那所房子之所以那么吸引他是因为可以满足自己多个需要:安全、效率、有意义、平静……一旦看见自己的需要,就不会执着于某一个策略上了。

老师打开地图,在城市周边画了一个圈,才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点还有很多,世界一下子变得开阔了!最后老师如愿以偿地遇到了一所喜欢的房子,还是石头材建的,更低的税费。

你都有经历命运的“拒绝”吗?可能是来自于别人、自己、或各种际遇,那些让你曾经为之不顾一切的不可得,在放手之前可以先回到自己的内心,听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喜悦健康】应对命运的拒绝—发现“不”背后的“是”

慈悲地看待拒绝

("Hearing NO with Compassion ")

人际互动当中,别人的“不”背后有他们自己的需要。

面对人生境遇中的拒绝,可以回归自己的内心,听听自己内在的需要是什么,毕竟那些不能满足我们需要的途径只是千万个选择当中的其一。


【喜悦健康】应对命运的拒绝—发现“不”背后的“是”

1

回忆一个你自己被别人拒绝的情景,回想一下自己有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想出3-5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策略。

情景:

上周邀约朋友A见面吃越南菜,被拒绝了。

自己的需要:

陪伴、同理连结、美味的食物

满足自己需要的其它策略:

  • 找别的朋友吃饭;
  • 找别的朋友聊天;
  • 自己点外卖;
  • 自己学做;

2

尝试同理

完成练习1,继续想象一下对方拒绝的时候是在试图满足自己哪些方面的需要呢?

  • 可能是需要休息;
  • 可能是需要空间;

……

一万种属于对方自己需要的可能性

3

诚实面对自己与“被拒”的关系

在自己的信念当中,一般会如何自动化地回应“被拒”?当面对“被拒”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比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我不配得”、“我不被爱”等等,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列出每一个信念背后满足和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喜悦健康】应对命运的拒绝—发现“不”背后的“是”



这个栏目是为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非暴力沟通做自我觉察练习。

希望你有更多的看见。


世界有更多的理解,更少的纷争。


虽然我们未必能够完全地同理到你的感受和需要,但你可以给自己一个被倾听和理解的机会。


欢迎把你的经历和我们分享,我们为你说出感受,连结需要。

《非暴力沟通》线上共修小组持续招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