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發:脫貧路上領頭雁

  走進隆陽區漢莊鎮金竹田村,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戶,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屋頂上的太陽能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整個村莊靜謐而溫馨。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一個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的村子。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村民們都說,除了感謝黨的好政策,還要感謝金竹田村委會黨支部書記、主任楊國發。

  48歲的楊國發是一名退伍軍人,1995年4月,他當選為金竹田村的副主任,幹了近十年後,2004年他辭去副主任職務,在保山城開了兩家飯館,小日子過得十分紅火。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2007年4月金竹田村村“兩委”班子換屆,他又被村民們選了出來,出任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經過幾番考量,楊國發決定再次出山,並暗暗下決心:既然幹就一定要幹好!當了這支領頭雁,就一定要帶領全村群眾拔出窮根。

  “我是當兵人出身,從組織命令這塊來說我沒有餘地拒絕。但最主要的是我在這個地方生,死也要死在這個地方,要是有一個人帶起頭來把這個地方改善了,到最後享福的還是老百姓和我們的子孫後代。”楊國發告訴記者。

  然而當時的金竹田村,情況不容人樂觀。金竹田村雖然隸屬漢莊鎮,但地處西山片區,全村171戶70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1戶334人,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

  “當時村裡就是要路沒有一條,要水沒有一溝的情況,水利設施、交通設施一樣都沒有,收入僅靠種一點玉米。收成好點的村民能維持基本生活,而有的村民連生活都維持不下去。”楊國發說。面對這樣的現狀,楊國發與新構建的村“兩委”班子天天往農戶家跑、往田裡地裡跑,瞭解村民的想法,探索能夠帶領群眾脫貧的路子。經過深思熟慮,楊國發決定走三條路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第一條就是動員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鼓勵村民外出務工,楊國發召開村黨支部大會,出臺了三條措施:一是由黨支部副書記帶隊出去務工;二是外出村民家裡的事務,由村裡組織人員負責解決;三是承諾如果外出掙不到錢,由村裡報銷往返路費。“村民們不敢出去,一個是怕出去外省上當受騙,第二是怕拿不到工資。所以我們安排村幹部陪他們一起去,並向他們承諾家裡邊有什麼困難我們會第一時間去幫他們解決。”楊國發說。經過反覆做工作,2007年5月黨支部副書記帶著第一批村民,一共13人到了上海,走出了外出務工的第一步。

  如今,金竹田村432名勞力中,有387人外出務工,人年均收入3萬元以上,貧困戶楊文海就靠著打工收入蓋起了新房。“我們就跟他們一起去打了三四年的工,現在苦了錢回來把房子蓋好了,車也買了。以前我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已經脫貧了,生活也越來越好了。”楊文海高興地說。

  楊國發想的第二條路子是向土地要效益。以前村民只在地裡種玉米,畝效益比較低。楊國發請來了農科人員,在不同的適宜區域,指導農戶種甘蔗、種板栗、香櫞等經濟作物,一開始農戶不敢種,他就自己帶頭種。2019年金竹田村共種植甘蔗400畝,每畝收入2000多元,板栗300畝,每畝收入7000多元,香櫞3000畝,每畝收入達3萬多元……

  楊國發想的第三條路子是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讓群眾的生活更便捷。面對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金的難題,楊國發一次次找相關部門,跑項目,要資金,資金不足的部分由村民集資解決。安全飲水是他首先解決的問題,過去金竹田村祖祖輩輩都是挑水吃,距離最遠的取水點有2.8公里,近的也有600多米,而且水質還得不到保證。

  2008年金竹田村申請到了人畜飲水項目,但缺口資金近10萬元,需向每戶集資540元,就當時的收入來說,很多村民拿不出這筆錢。金竹田村距離進出保山城的主幹道沙瓦路4.9公里,山路崎嶇,村民們出行很不方便。2010年村裡實施通暢工程,對進村道路進行硬化,這次村裡向村民集資11萬元,每戶集資300元到1000元不等,這個時候,外出務工的效益顯現出來了,幾乎沒費什麼工夫,村民們就交齊了各家的款項。

  楊國發擔任書記、主任十多年來,村裡路通了,水通了,裝起了太陽能路燈,村民們的瓦房換成了小洋樓,買了小轎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村民們都說,有了楊國發的三條路子,想不致富都不行。提起楊國發,村民們個個都會豎起大拇指。

  2018年楊國發還在村裡成立了林中養殖合作社,讓全體貧困戶入股,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兩年來分紅利潤十幾萬元,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9萬多元,今年他又引進魔芋種植……在他的帶領下,金竹田人脫貧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寬。

  “老百姓確確實實已經富起來了。我們不僅是要脫貧,還要日子越過越好,一天比一天好。”楊國發說。

(寸喜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