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亂世,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是《伶官傳》的序論,也是一篇針對亂世亡國的歷史事件的史評。序文通過對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動興亡盛衰的具體史實的分析,論證了盛衰之理繫於人事的道理,既總結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歷史教訓,又針對北宋當時的弊政,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態度,即希望北宋王朝從莊宗慘痛的教訓中引以為戒。文章觀點鮮明,感情濃摯,對比強烈,含意深長,於欲抑先揚的筆法中,委婉曲折地闡述了序論的主旨,為後世統治者避免重蹈“得之難而失之易”的覆轍提供了歷史的借鑑。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一開頭,就以強烈的感嘆起筆,開門見山地揭示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反詰句撇開了當時流行的“天命”說,強調了“人事”在國家興亡問題上的主導地位。接著在後文的敘述和議論中,作者緊緊圍繞“人事”中的“盛”、“衰”問題,引出後唐的興亡史實來予以分析論證。為了突出國家敗亡的慘痛教訓,在敘述與議論中特意運用欲抑先揚的藝術手法,造成強烈的反差,使文章主題的表達更加鮮明深刻、警策動人。在對莊宗盛衰史實的敘寫中,作者先將調子拔高,再把調子壓低。揚高是手段,壓低是目的,前面的“揚”是虛張聲勢,後面的“抑”才是旨意所歸。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當寫到後唐莊宗李存勘牢記其父晉王李克用的遺囑時,是如何以受賜的“三矢”激發自己,勵精圖治,不敢鬆懈,艱苦奮戰,終於殺敵復仇,得勝而歸,完成父志,“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這是“揚“。這裡對“盛”的揚正是為後文對“衰”的抑的張本。可是仇離已滅、壯志已酬之後,莊宗則錯誤地認為天下太平了,於是沉溺酒色,寵任伶人,過起了安逸享樂的生活,結果釀成身死國滅的悲劇下場。對於莊宗失天下這段歷史的敘寫,作者的調子是很低沉的,他把失敗時的莊宗寫得十分狼狽:一人作亂,四方響應,莊宗倉皇向東逃跑時,還未見到敵人,士卒已作鳥獸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所之,甚至“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是“抑“。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通過這先揚後抑、盛衰境遇對比的安排和得難失易、成敗在人的分析,於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後唐興盛與哀亡的原因:“優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廣身“,“成敗之跡”.“皆自於人”,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國運由盛向衰的轉化。在最後一段中,作者對盛衰之理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而且仍然用的是欲抑先揚之法。莊宗面對強敵,立足木穩由於奮發圖強,志在興國,因而能所向披靡,完成氣壯山河的偉業,“盛”時,可謂是“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是“揚”;然而“仇罐已滅,天下已定”之後,由於貪圖安樂,忘乎所以,結果慘遭覆廣,“衰”時,可謂是“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是“抑”,前文的極言其盛,是為了反襯後文的極言其衰。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在又一次的盛與衰、得與失的強烈對比後,順勢引出了飽含哲理的警句:“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不僅指出了防微杜漸、不為所溺迷惑的重要性而且將個別性的、特指性的判斷擴展為普遍性的結論,即從一國一君的興亡教訓中,去領悟“盛衰之理”在於人為的普遍真理從而深化了文章的意旨,增強了文章的警示作用。文章從頭至尾緊扣“盛”、“衰”二字,對歷史事件進行了敘寫和評說。一“盛”-“衰“,一興一亡,一正一反,一揚一抑,如此低昂反覆,使行文顯得跌宕多姿,曲折變化.敘議交融,情理兼擅。對其“盛”揚得越高,對其“衰”就壓得越低,反差越懸殊,對比就越強烈,觀點就越鮮明,教訓就越深刻,其警世的力址也就越巨大,因而得到了歷代古文學家的極力推崇,成為歐陽修文中的傳世名篇,為後世輾轉傳誦。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抑揚頓挫,被稱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由此可見,作者將歷史人物及其事件的無限詠歎之意,寄寓於抑揚頓挫的筆法之中,是耐人深思、品味的,無怪乎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唐宋八大家文讀本》中讚道:“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我是“美麗健康人人有責”,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