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水縣)人。歐陽修醉心於山水是有名的,

“醉翁”之名雖是他被貶滁州時期才自取的,但看看他各個時期對山水的態度,才知這“醉翁”之醉於山水,的確是一以貫之的。天聖八年(1030),歐陽修中了進士,其時才二十三歲,可謂少年得意。二十五、六歲之間,他到洛陽在錢惟演手下做西京留守推官,就常與洛陽才子一道讀書作文,飲酒賦詩。平日閒來,便與幾位好友共遊洛陽名勝,或登龍門遠眺,或臨伊水泛舟、垂釣,其《書懷感事寄梅聖俞》就曾記載下他與梅堯臣等人遍遊洛陽城內風光的情景:洛陽古郡邑,萬戶美風煙。荒涼見宮闕,表裡壯河山。相將日無事,上馬若鴻翩。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嫩籜筠粉暗,淥池萍錦翻。殘花落酒面,飛絮拂歸鞍。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歐陽修

他也曾與梅堯臣一道去遊覽嵩山,“倘佯於嵩洛之下,每得絕崖倒壑,深林古宇,則必相與吟哦其間。”(歐陽修《送梅聖俞歸河陽序》)此時他留下的山水紀遊詩有《游龍門分題十五首》、《伊川獨遊》、《嵩山十二首》等,著重表現了他那種“身閒愛物外,趣遠諧心賞”(《伊川獨遊》)的閒適愛物、輕快歡然的心情。他這時的醉心於山水是一種少年的投入,他對眼前與未來都充滿信心,“林窮路已迷,但逐樵歌響”(《游龍門●上山》),並沒有預計到在他的人生征途上也還有受壓抑的時期。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因上書得罪諫官高若納,被貶夷陵(今湖北宜昌縣)當縣令。抵達地僻而窮的夷陵,他似乎一切都不習慣,尤其對夷陵縣衙的環境甚是厭惡,故常常懷念洛陽,流露出孤獨寂寞的情調,好在夷陵的自然風景還可以給他以勉強的精神安慰。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夷陵小縣,倚山臨江,山勢險峻,雖多荒嶺,然山野風光猶好,“東城一堠餘,高下漸岡阜。群峰迤邐接,回顧無前後。....是時秋卉紅,嶺谷堆纈繡。林枯松鱗皴,山老石脊瘦。斷徑履頹崖,孤泉聽清溜。深行得平川,古俗見耕耨。.....(《憶山示聖俞》)縣城西面,就是三峽,附近還有牢溪、黃牛峽等風景點。在夷陵,他時而獨自,時而與丁寶臣一道,去遊覽山水,曾遊過牢溪、崖洞、蝦蟆碚、黃牛峽、甘泉寺、東山寺、龍興寺等處,寫下了《夷陵九詠》等紀遊詩。《 夷陵九詠》記錄下他遊覽夷陵附近風景的所見所感,對自然山水也有清新獨到的描寫,並且常有一、二聯寫景佳句鑲嵌詩中。而其中的感情支配線,卻是始終對遷客的身份耿耿於懷。看得出來,詩人對夷陵山川是愛而不樂,流露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情緒,比如: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非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黃溪夜泊》)孤舟轉山曲,豁爾見平川。樹杪帆初落,峰頭月正圓。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發,驚灘鳥道前。(《勞亭驛》)當然,歐陽修也善於適應環境,並著手改造環境,他在縣舍東廳的至喜堂親手種植楠木,並教人栽冬青茶竹等,其心緒也慢慢好轉,並自我寬慰,對將來充滿信心,下面兩首詩即側重表現了他這樣的心情: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戲答無珍》)西陵江口折寒梅,爭勸行人把一-杯。須信春風無遠近,維舟處處有花開。(《戲贈丁判官》)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前一首詩寫景寓情,實說山城偏遠寒冷,春風姍姆來遲,而虛隱著作者對政治的感慨。詩人遭貶以後,雖然多生思鄉之愁,但卻堅信春天終於要來,野花早晚要開。後一首詩則乾脆拋開那些愁呀,悶呀,高聲吟唱起希望之歌來。經過幾度遷移在外地當小官以後,歐陽修終於又官復原職,回到京師,開始了他的慶曆新政的改革時期。然而好景不長,慶曆五年(1045)三月,他不過當政五年又再度被貶滁州(今安徽滁縣)做知州事。滁州在長江與淮河之間,山峻水幽,民俗淳厚。也許是再度被貶,嘗過了人生的甜酸苦辣,歐陽修到達滁州以後,即全身心投入山水之間。他於豐山之上築“豐樂亭”,疏通紫微泉,又遊琅琊山,常率領隨從上“醉翁亭”飲酒同樂,流連忘返。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這一時期,他除了寫下著名散文《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外,還留下了為數不少的山水詩篇,如《豐樂亭遊春三首》、《幽谷泉》、《謝判官幽谷種花》,《答謝判官獨遊幽谷見寄》、《題滁州醉翁亭》、《 遊琅琊山》、《琅琊山六題》等等。這些詩篇表現出詩人要超脫世俗,醉心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思想感情,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形象是那樣瀟灑、自在,悠然自得,對自然山水是那般地如醉如痴。詩的語言平易流暢、清新灑脫,可以說代表了歐陽修山水詩的典型風格。且看他如何寫遊山:行歌招野叟,共步青林間。長松得高蔭,盤石堪醉眠。止樂聽山鳥,攜琴寫幽泉。愛之慾忘返,但苦世俗牽。歸時始覺遠,明月高峰巔。(《遊琅琊山》)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信馬尋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輝。野僧不用相迎送,乘興閒來興盡歸。”(《琅琊山六題●班春亭》)且看他又用什麼美學觀來看待山水、醉心山水:“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但愛亭下水,來從亂峰間。聲如自空落,瀉向雨簷前。流入巖下溪,幽泉助涓滑。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絃。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所以屢攜酒,遠步就潺愛。野鳥窺我醉,溪雲留我眠。山花徒能笑,不解與我言。惟有巖風來,吹我還醒然。”(《題滁州醉翁亭》)詩人的曠達胸襟以及與民同樂、醉於山水而忘形的情景都在詩中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酲春已歸”“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豐樂亭遊春三首》);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解帶西風飄畫角,倚欄斜日照青松。會須乘興攜佳客,踏雪來看群玉峰。”(《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結合他在《醉翁亭記》中所記敘的遊宴之樂、山水之美、自得其樂以及與民同樂的情景來看,詩人在滁州期間放浪山水、陶醉自然,可謂達到了頂峰。讀詩人滁州時期的山水詩,總感到一種暢快,一種興奮,一種鼓舞。詩人雖處逆境,仍能處處自得其樂,這也算是歐陽修的一種人生方式,或者說是他積蓄力量、保存實力的一種曲折的鬥爭方式吧。較之於夷陵時期,歐陽修是開朗得多,灑脫得多了,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哪怕他日後遷移何處,也會照樣與山水結友、傾情于山水、遣山水於筆端的。唯其如此,他以後調移揚州、迴歸穎州,才會有在揚州邗江邊築平山堂、在穎州西湖種瑞蓮黃楊和在西溪上架三座小橋美化風景等等舉動,也才會為我們留下一篇又一篇山水佳作。


歐陽修的山水詩風格平易流暢、清新灑脫,以敘夾議,深寓興寄

歐陽公的山水詩以其平易流暢、清新灑脫的風格,很好地充實了他的詩文革新理論,對掃蕩西昆遺風起了重要作用。當然,他也將自己散文上的特點引入了山水詩,使山水詩出現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如他的《菱溪大石》,以敘夾議,深寓興寄。這種寫法對於宋代山水詩來說也算是一種新的探索,運用得當,是一種開創。他這種寫法對王安石、蘇軾都有影響,後二者在議論化一點上還更有所發揮,常借山水之景來說理,終於形成宋代山水詩的新面貌。

我是“美麗健康人人有責”,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