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情感陪伴App、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和你聊天


睡前情感陪伴App、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和你聊天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和孤獨感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人都需要找到一個情感發洩口,有的人用運動,有的人希望說出來。但這個時代,人人都很忙,你想說,人家還未必有時間聽你說。綿羊熱線就做了一門聽別人說煩惱,並給出適當建議的生意。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電臺裡的群眾熱線?對,這就是一個群眾熱線的變體。

綿羊熱線是它們於2017年3月推出的一個情感互助平臺,定位是睡前情感陪伴的App。怎麼說呢?其實這個平臺就相當於電臺的群眾熱線,只不過不是一對一,而是多對多。用戶只要遇到煩惱,就可以在綿羊熱線上傾訴,然後主播會給予一定的建議,如果是深度心理問題,就會對接專業醫生。吃瓜用戶呢,可以選擇自己感興/*-沒有變,當這方面的尋求失敗時,就會有一定的困擾,也需要找個人傾訴。這樣的需求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不減反增。排解心理問題,肯定是個剛需的市場。現在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已經成為導致年輕人死亡的最大因素之一。

所以,失戀、婚姻問題、家庭問題,這種事情本來就應該找專業人聊聊。像綿羊熱線這種,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你,和你聊天,當然有市場。


睡前情感陪伴App、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和你聊天

其次,實用性。

受眾群體都差不多,面對的問題肯定也差不了多少,聽聽別人的煩惱和專家建議,說不定就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法了。還有就是,這也讓用戶找到了歸屬感,會產生“原來他們也有這樣的煩惱”的共鳴;

最後,人本性都有窺私慾。

之前群眾熱線為什麼那麼火,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聽,就是大家都有一顆八卦的心。雖然大家彼此是陌生人,但是窺私慾還仍然在作祟。

綿羊熱線做的是睡前陪伴,幫用戶排憂解難,是在給用戶做心靈按摩,減壓,切的是用戶心理服務的市場。進入現代社會,中國心理服務這塊的市場正在迎來一個爆發。在爆發之前要怎麼切入呢?看看綿羊熱線是怎麼做的:

  • 首先,切入點準,找到自己的垂直人群:一二線城市的20到35歲的年輕人。

這個人群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正處於自己人生的打拼期,也處於人生的蛻變期,人生的重大事件:工作、婚姻家庭和人際關係也都在這個階段相繼確定,壓力、迷茫和情感問題,也肯定常常出現,這群人最需要心理按摩;

  • 其次,定位準確:睡前聽物,陪伴入睡。


睡前情感陪伴App、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和你聊天

在大城市打拼,什麼時候是人最脆弱容易爆發負面情緒的時期?當然是夜晚啊,尤其是下班之後。白天有工作填充,晚上回到自己獨居的小臥室,一切喧囂歸於沉寂,那時候最落寞,最需要歸屬感;

在成立綿羊熱線之前,綿羊熱線的母公司心聯網,在自媒體這部分已經實現了盈利。變現的主要方式是公開課、會員、廣告銷售和電商。而綿羊熱線的盈利模式比較多樣,除了打賞和直播送禮之外,也會引入高質量的付費心理問答,以及一對一的心理輔導服務,並逐步拓展到養生保健領域。

這樣看來,綿羊熱線不僅想切入心理服務領域,還想切入養生和保健領域。也是,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用戶在這兩方面的需求會逐漸增多,這兩塊的市場規模也非常的大,就單說養生市場,根據美團大眾點評網2016年發佈的數據,就已經超過了萬億元。

綿羊熱線創始人青音曾是央廣主播,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了16年的夜間情感節目,這次創業,也算是還在做自己的老本行。但其實做這件事的門檻也並不高,就算你不是心理專家,也能做這件事。

那做這件事真正的困難在哪呢?其實主要是這兩點:

  • 首先,綿羊熱線屬於心理服務領域,這個領域還處於待爆發的前期。

很多消費者還沒有去就診的習慣,很多人對心理問題也有很大的偏見,不認為這是一種病,這就導致很多有心理的人,都是捂著藏著,生怕被人當成怪物看待,所以這個市場還需要教育;

  • 其次,心理服務本身很難標準化,做心理服務很難像一般服務業那樣平臺化和流水化。


睡前情感陪伴App、不收費、還有專家開導和你聊天

再加上心理諮詢本質就是一種治療性的職業關係,並且經常是私人性質的,保密的,但互聯網天生就不具備保密性。所以心理服務這塊,依靠互聯網能做的事情,比較有限,你頂多把它當成一個流量入口。

像綿羊熱線這種情感類的產品,用戶肯定以女性居多。圍繞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的心理需求進行創業,其實一直都有,就文字方面來說,像現在很多公眾大號,一般都是女號,比如“嚴肅八卦”、“咪蒙”、“十點讀書”等等。在情感需求方面,女性一直比男性更為敏感,所以,如果你想做和女性相關的創業,不妨先從情感需求切進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