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土樓,帶防禦功能的民居,和平時期成為極佳的旅遊文化資源

在古代、近代由於社會秩序較為混亂、戰爭不斷,我國的民居往往帶有防禦功能,通常是牆體又高又厚、窗戶很高很窄、大門堅實,以抵禦外敵入侵。其中藏區高碉、開平碉樓、客家土樓最為典型,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平時期的到來、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友好,碉房攻守與防禦的功能已經消失,但這些特色建築已成為極佳的旅遊資源。

石頭堆砌的藏區高碉

藏區高碉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和藏南谷地。因為這些碉樓是哪個民族最先修建的沒有明確說法,只好統稱藏區碉樓。

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四川西部大概還殘存有上千座碉樓,其中大概有500多座位於川西甘孜州的丹巴縣境內,最集中的當屬大渡河畔山坡上的梭坡鄉。這些碉樓通體採用堅硬的石材壘築,樓體中間又有優質木支撐,形成了牢固層建築結構,有的四角、有的六角形或八角形,一般都有三、四層,高的有十幾層,整體非常堅固,是村民防備匪患的堅固堡壘。

碉樓、土樓,帶防禦功能的民居,和平時期成為極佳的旅遊文化資源

四川羌族碉樓

藏南谷地指喜馬拉雅山與岡底斯山之間的谷地,也就是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的谷地。藏南谷地最著名的碉樓分佈在洛扎縣,洛扎比較有名的有門當羅覺溫波、仲溫波、嶺溫波和邊巴的傑頓珠宗古碉樓群及色鄉曲西的碉樓和縣城的朵宗遺址。藏族先民用石塊石片壘砌出,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寬、頂是平的,一般高三、四層,在高層有窗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樓。這些高大雄奇的石砌碉樓與藏南谷地優美的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是極佳的旅遊資源。

中西合璧的開平碉樓

廣東省江門市是著名的僑鄉,開平、台山一帶遍佈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具有古希臘風格、古羅馬風格等,這就是著名的中西合璧的民居——開平碉樓,碉樓是僑鄉人民用來保護自己,抵抗外來侵犯的一種防禦的碉樓住房,鐵門,鐵窗。碉樓建在田野、竹林,樹林之中,遠遠望去很有特色。碉樓是華僑在異國他鄉賺到了大量財富後回鄉修建的,是具有僑鄉特色建築,因為當時土匪猖獗,社會治安混亂,所以它熔中西建築藝術於一爐,集防衛居住功能於一體,既深涵中國的傳統底蘊,又飽載濃郁的歐美氣息,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多元文化碰撞交匯而成的歷史景觀,是一幅數量眾多,風格獨異。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開平碉樓成為廣東的一個旅遊熱點。

碉樓、土樓,帶防禦功能的民居,和平時期成為極佳的旅遊文化資源

開平碉樓

用土夯實的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也叫客家圍屋,主要分佈在客家人聚居的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廣東東部,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因為與原住人爭奪土地、山林等資源,彼此之間經常發生衝突,所以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防禦式的居住樣式。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土樓是一種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圍屋,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裡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共存共榮,共亡共辱,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土樓的建造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客家土樓以福建的永定縣和南靖縣內的土樓最具規模,造型也最為壯觀,是當地旅遊的一大亮點。

碉樓、土樓,帶防禦功能的民居,和平時期成為極佳的旅遊文化資源

福建客家土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