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瑞幸咖啡攤上了大事了,而且相當的嚴重。

01

證監會調查組進駐

公安、工商部門接管

4月27日,有媒體報道稱:

證監會調查組目前已經進駐瑞幸咖啡多日,公安、工商等部門進行了接管,全部數據被上交,所有高管都被盤查。

瞬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當天下午,面對外界的強烈關注,瑞幸咖啡發佈了官方消息:

“目前,公司正在積極配合市場監管部門對瑞幸咖啡經營情況相關工作的瞭解。公司及全國門店運營正常。”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基本上默認了市場的傳聞!

不過,儘管官方試圖對此輕描淡寫,用“瞭解”一詞來形容監管部門對瑞幸咖啡的調查。但事實上誰都知道,如果不是事態非常嚴重,豈會招致三部門的聯合調查?

尤其是公安部門的介入,意味著這件事情本身極有可能是犯罪行為!

事情的起因,要回溯至一個月前。

4月2日,瑞幸咖啡自爆財務作假,虛增了22億元人民幣的交易價值,相當於2019年第四季度的營收規模,也就是全年營收的40%。

在股價重挫75%之後,公司進入了漫長的停牌期!

如果這件事情再往前追溯的話,

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渾水在社交網站上公佈的那份長達89頁的不具名報告,直指瑞幸咖啡虛增銷量財務造假。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事後,渾水創始人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

“我認為比自爆的還要嚴重,我不信就是那一個人造的假。從營收角度的角度說,會比自爆的還要多。”

那麼,為什麼瑞幸咖啡造假,這件事情會如此嚴重?為什麼頂著“民族之光”頭銜的瑞幸咖啡,如今會被冠以“民族之恥”的稱謂?

02

為什麼瑞幸咖啡造假

這件事情會如此嚴重?

網上有人這樣形容瑞幸咖啡:

“瑞幸咖啡是一個由加拿大人投資創辦、在開曼群島註冊、美國上市,然後在中國市場贈送咖啡的公司。”


正因為此,很多人表示,造假就造假唄,反正收割的是美國人的韭菜,而且用美國人的錢補貼中國消費者,不划算嗎?

NO!

這絕對是一種狹隘的觀點!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4月2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

“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提醒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到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首先,那些準備去美國資本市場闖蕩的中國企業,極有可能因審查不通過而暫緩;其次,即便能夠登陸美國資本市場,也會因為市場的偏見導致估值的降低;再有,已經上市的“中概股”企業,在融資和信息披露上也將遇到更多的麻煩。

也就是說,瑞幸咖啡的造假事件,將嚴重損害中國品牌在國際上的形象!

不妨讓我們看看官方的態度。

4月15日,根據國務院召開的金融穩定發展會的會議精神,將對涉嫌財務造假等侵害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為著重處理,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只是官方貫用的口徑,但是如果聯想到最近新修訂《證券法》賦予證監會的“長臂管轄權”,以及中美貿易衝突、中國擴大金融領域開放的時代背景,或許這次重拳出擊也就不難理解。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瑞幸咖啡撞到了‘槍口’上,勢必要殺雞給猴看!”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更何況,頂著「民族之光」頭銜的瑞幸咖啡,如今成為全社會的反面教材,這示範效應太壞!

還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即便按照美國法律的規定,瑞幸咖啡也將面臨投資者的集體訴訟以及美國證監會的鉅額罰單。


而且,公司主要負責人還將面臨刑事責任。

03

瑞幸咖啡恐怕徹底涼了

讓我們對瑞幸咖啡的結局做個設想。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第一、瑞幸咖啡將面臨鉅額的罰單和投資者訴訟,將造成公司現金流的崩潰。

自瑞幸咖啡成立以來,一直都處於虧損的尷尬境地,而且虧損額呈現不斷放大的趨勢。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正常的公司經營活動,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撐。


也就是說,瑞幸咖啡在機器都抵押的情況下,很可能沒有錢支付這筆鉅額的罰單和投資者的訴訟。更何況,如今又面臨強制退市的風險。

一旦公司的現金流出現枯竭,那麼公司將瞬間休克!

同時,由於其誠信體系嚴重受損,無論是銀行借款或者其他再融資渠道,大概率都將被堵死。畢竟,沒有誰願意將自己的錢白白搭上。

第二、即便公司還在,但是公司創始人以及其他高管,勢必難以逃離監管層的處罰,包括刑事責任。

如此一來,就意味著公司的戰略決策層和最高管理層都離開了一線。

試問,這樣公司還能有戰鬥力嗎?還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第三、品牌形象嚴重受損,前不久的報復性消費只是“迴光返照”。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忠實粉絲還是普通用戶,當瑞幸咖啡面臨隨時都有可能關門破產的危機時,你還會選擇充值咖啡錢包嗎?

正常邏輯都不會。

而且,你還會選擇把手裡的優惠券或者抵用商品券趕緊花掉,以避免將來公司陷入困境而作廢。

正因為此,在瑞幸咖啡造假醜聞爆出後,眾多的門店都擠滿了前來購買的消費者。但是,短短半個月時間過後,瑞幸咖啡的門店只能用“門可羅雀”來形容。

即便退一步說,瑞幸咖啡的品牌形象也將大為受損。作為消費者來說,“小藍杯”也不再是一件夠時尚、夠酷的事情。

04

“瑞幸模式”可能會保留下來

在很多人看來,瑞幸咖啡的敗局表面上在於造假,其實本質是商業模式的錯誤。否則,瑞幸完全沒有造假的動機。

在我看來,這話可能僅僅說對了一半!


「民族之光」的瑞幸咖啡,這次可能徹底涼了!


首先,“將咖啡作為引流款,逐步培養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的忠誠度,再帶動高毛利產品的銷售,進而尋求市場利潤”並非不可能。畢竟一杯咖啡的成本在13元左右,這就意味著即便是咖啡本身也是有利可圖的!


其次,主打白領這部分消費群體,通過“無線場景”的方式更加靠近消費者,讓更多的消費者愛上咖啡。事實證明,瑞幸咖啡的用戶群體和市場美譽度的確在不斷上升!

那問題出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過於迷信資本的力量,導致一切經營活動向資本看齊。門店擴張是如此,開放小鹿茶加盟是如此,跨界到數碼產品領域更是如此。

這便是求快的代價!

也就是說,瑞幸咖啡可能躲不過這一劫難,但是瑞幸咖啡所代表的的瑞幸模式,即“咖啡+奶茶+周邊零售產品”的玩法,很可能保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