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吐槽靳东的“角色雷同”,职业人士最需要的”标签认同“


金星吐槽靳东的“角色雷同”,职业人士最需要的”标签认同“

阅读提示:正文共2101字3图,预计耗时6分钟


最近靳东的新剧《精英律师》好像又火了,这里不得不感叹抖音、头条等新媒体的发达,只要有热度、有宣发需求,总会有各种资讯内容往你眼睛里扎


连还没看过这部剧的我,都在各种媒体平台里被动的看了七七八八,包括朱珠的连衣裙,蓝盈莹的利落短发,靳东的西装革履的大背头等等。


当然还有,当初金星节目里吐槽靳东角色雷同的往事。


从《欢乐颂》1、2,《我的前半生》,《外科风云》到当下热播的《精英律师》。


依旧是潇洒干练的精英形象,依旧是阅历满满,什么都懂的职场导师,就连台词间偶尔的金句鸡汤,都还是那么让人熟悉的醇厚味道。


不怕人骂,就怕没人骂,这其实也是明星们热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无意跟风金星和靳东之间的骂战是非。


只是金星老师的那一句"角色雷同",让我觉得稍微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浮夸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了?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郭德纲说,没经历别人的痛苦,就不要劝别人大度;


虽然说老郭不能跟庄子先贤相比,但这意思却是差不多的。


靳东我了解不多,只知道他是20多岁入行,期间演过很多小配角,直到40岁的样子,才迎来《伪装者》"明楼"这个机会,从而一炮而红。


20年的低谷,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金星吐槽靳东的“角色雷同”,职业人士最需要的”标签认同“

云开月明


当然,也正是有这些阅历,这些经历,让靳东在饰演"谭宗明"、"庄恕"、"贺涵"等,职场精英,霸道总裁这类"过来人"角色的时候,才能显得那么入骨三分,炉火纯青。


我想说的是:


能把活儿干好,为什么不干了?能把活儿做到极致?为什么不做了?


非要舍掉擅长,精力时间浪费在不擅长的事儿,妄想全面开花结果就对了吗?


恕我直言,这很愚蠢。


当然听信他人轻飘飘的口舌,动摇自己打磨优势擅长的初衷,更为愚蠢


至于为什么说"何不食肉糜"?


人总要先活着吧,就好比挑剔一个20多岁,迷茫焦虑的年轻人,为什么只当员工,不试着当当老板。


这在我看来,有点耍流氓。


毕竟,很多忽悠年轻人创业,投资加盟的无良品牌,就是这么干的,比如某些奶茶品牌,觉得我言语偏激的,可以自行去了解下,被忽悠贷款加盟开店的年轻人吧,此处主题不符,不便多说了。


踏实干活有罪,浮夸投机有理,与其迷茫焦虑,不如奋力一搏,正所谓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不过,是你的单车,变成了别人的摩托。


之前听过这样一组数据,说整个2019年,有65%近9000多位演员处于待业状态,其中就包括霍建华、迪丽热巴等等,还有些流量、小鲜肉啥的,就不用说了,直接就扎根在综艺节目里续命了


无独有偶,19年互联网的裁员潮也是最为凶猛的一年,好像一夜之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为啥了?


因为国内整个环境都过了野蛮发育的阶段了,变得更为专业了,这也就要求行业从业者变得更为专业了。


这点不管是互联网行当,还是娱乐圈行业,都是一样的。


不然,为什么...


一面是小鲜肉们的集体失落,一面又是老戏骨的百花齐放了?


一面是互联网行业的裁员风波,一面又是"李佳琦"们的独领风骚?


插科打诨已成过去,尖端优势就在当下


而尖端优势是什么了?

其实就是你的核心优势,你身上最扎人的那把"尖刀"。


核心优势这个词儿,不明所以的人,听起来总觉得纸上谈兵,言之无物,那么说点实际的。


这个核心优势,这把扎人的"尖刀",其实就是你身上的标签,藏在你过往成绩案例里的精华提炼


这些年,娱乐圈里所谓的人设,互联网行业里所谓的名片、抬头,其实都是这个"标签",只不过更加投机而已。


这有点像《倚天屠龙记》里周芷若练的速成版"九阴白骨爪",初期确实很猛,看着也很像那么回事,


但碰到真正的高手,面对真正危局的时候,分分钟被"黄衫女子"们秒成一堆渣。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了,演员这个职业,其实也是个技术工种,于"术"要多实际场景的练,于"道"要躬身入局的亲身体感


否则为啥那么多德艺双馨的老戏骨,差不多都是"话剧"出身了?


金星吐槽靳东的“角色雷同”,职业人士最需要的”标签认同“

打铁匠人


当然,有更高的追求,有更大的目标,这当然好,但拜托踏实点,一步步来吧。


整天脚不沾地的高来高去,架子比实力大,名片抬头比走过的路还长,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因为...


比你牛X,一眼就能看到你的猴屁股,你装也没用;


跟你一样的,也能看出彼此几斤几两,彼此心照,更没必要装;


而那些不如你的人了?除了能秀下存在感,

惹些麻烦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再者跟风别人的瞎吹,恕我直言,这跟四五线的中老年妇女瞎吹拐弯抹角的亲朋,月赚多少多少万,是一个德行。


动辄有个朋友如何如何,有个亲戚如何如何,习惯拉大旗作虎皮的人,其实骨子里都虚的很


当然,也别轻易怀疑,毕竟别人再牛跟你也没什么关系,但别人身上有多少闪光点值得学习借鉴,就跟你有关系了


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伺时而动",什么意思了?


就是有核心优势的才能和技艺,也不要脚不沾地的到处去吹,才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有所准备的雷霆一击。


直到这个"器"迭代优化的成熟稳定,扎实在你过往案例,形成你特色干练的职业"标签"


就好比靳东那20年的演艺磨练,有了扎实的"器",待到《潜伏者》明楼的机会来临之际,一显身手。


直至在赢来的更多,比如《外科风云》、《我的前半生》等机会里,把这个"器"标签化,变成他的职业"名片"。


我相信这个"名片",可比那些抬头长的都装不下的名片,自吹自擂的名号,要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吧。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