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医生:教你学会发现糖尿病足先兆,让截肢悲剧不再发生

张大娘今年70岁,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糖尿病史10余年。由于平常治疗依从性较差,血糖、血压长期控制欠佳。近两年来,老人自觉双下肢发凉怕冷,右小腿远端肤色轻度发紫,活动耐力也大不如前,走一段路腿就感觉不舒服,必须停下来歇会儿才能继续走。老人认为这一切都与年龄有关,一直没把它当回事。前些日子老人过70大寿,孙女给她买了双新鞋,老人穿了没几天,发现右足小趾磨起了个小水疱,老太太就用针把水疱挑破了,没几天小脚趾开始红肿、破溃,并逐渐向邻周蔓延,家人从药店里买来消炎药膏外涂,仍不见好转,右足小脚趾很快发黑,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即送老人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患者右脚趾深度溃烂、有明显渗出及骨质破坏,符合"湿性坏疽",最后不得已接受了"截趾手术",前后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伤口痊愈出院。


糖尿病足(简称"糖足")是糖尿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进展很快,一旦诊断延误或处置不当,可迅速引起足部溃烂,导致截肢。造成这种不良结局的原因固然很多,没及时发现或重视程度不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糖尿病足在发病前是往往有前兆的,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早处理,类似张大娘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那么,糖尿病足发病前有哪些先兆表现呢?

王建华医生:教你学会发现糖尿病足先兆,让截肢悲剧不再发生

糖尿病足往往从很小的伤口开始

一、糖尿病足有哪些先兆症状?

1、足部感觉迟钝或丧失

患者下肢皮肤麻木、刺痛、感觉迟钝、甚至完全丧失。这些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即便是皮肤出现擦伤磨破或烫伤起疱往往浑然不觉,因此,如果你有以上情况,一定养成每天检查脚的习惯。

2、足部皮肤干裂或浸渍发白

由于植物神经受损,有些糖尿病人出汗少,下肢尤其是足部皮肤容易干燥皲裂;还有些糖尿病人,穿的鞋既挤脚又不透气,脚趾缝间皮肤浸渍发白。以上两种情况都容易引起足溃疡、烂脚的情况。

3、足部胼胝(老茧)

足部胼胝(俗称老茧)是糖尿病足部溃疡的独立高危因素,可增加足底局部的压力,胼胝下正常组织由于过度持续的挤压而发生足溃疡。因此,对有脚部胼胝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找专业医生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王建华医生:教你学会发现糖尿病足先兆,让截肢悲剧不再发生

3、下肢发凉、疼痛

腿发凉是患者下肢血运不好的早期表现,随后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者走一段路就会出现下肢肌肉疼痛被迫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缓解,病人往往被迫走走停停。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下肢"静息痛",即在休息不活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持续性疼痛,这是下肢血管严重阻塞的标志。

4、足部的轻微损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话用在糖尿病足病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许多糖尿病人对足部轻微的擦伤、浸渍或小水泡不当回事,处理不及时或太随意,忽视无菌操作,结果伤口迅速恶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作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爱护自己的双足。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务必要引起重视,及早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避免截肢风险。


二、医生怎样早期筛查糖尿病足?

对于症状典型的糖足患者,临床判断并非难事,但这时往往已不是病情早期。在糖尿病足早期,由于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患者往往难以察觉或引不起重视,但这恰恰又是糖足防治的最佳时期。因此,对糖尿病足进行早期筛查非常必要。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可能避免出现严重疼痛甚至截肢等后果。

关于糖尿病足的筛查:

第一:是足部外观检查,看足部皮肤温度、色泽和外形是否正常,有无鸡眼、嵌甲、水疱或皲裂,有无擦伤、裂伤、抓伤等异常情况,以及趾缝间是否有破溃等;这个糖友们在家自己要常做,年轻人每天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脸,咱们要学会宝贝自己的脚。

第二:是周围神经的检查,检查足部是否有痛、温、触觉的减退或丧失,方法包括触觉检查、痛觉检查、温度觉检查和震动觉检查,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电位等);这个比较专业,医生在做糖尿病并发症的全面检查的时候一般会给大家安排,我们自己也要有这根弦,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第三:是下肢动脉检查,主要检查下肢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了解下肢血供情况,包括物理触诊法和仪器检查法(踝肱指数测定、下肢血管超声或造影)。这也是医院的检查项目,需要定期做一下,了解自己的动脉是不是有狭窄。


三、9字要诀教糖友在家做好足部护理

(1)查——每天仔细检查双脚。要特别注意足趾缝间,必要时可借助镜子或由家人帮助。足底部受压部位是检查的重点,观察有无胼胝、鸡眼。还需观察足趾和趾间皮肤,若发现局部皮肤红肿、擦伤、水泡、皲裂、足癣、甲沟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医治。小伤口也不能忽视。因某些创伤造成感染,哪怕是发生小的破溃后也要马上用生理盐水清洗,用无菌纱布包扎。

(2)洗——每天用温水和中性香皂洗脚。洗脚前先用手试水温,水温40℃左右为宜,水太热容易烫伤皮肤,水太凉又不利于血液循环。泡脚时间不宜太长,以10~15分钟为宜。洗完脚后用柔软、吸水性好的干毛巾擦拭干净(要特别注意脚趾缝是否擦干),之后涂润肤露以保护皮肤,但不可涂在足趾间或溃疡伤口上面。严重的足跟皲裂,可以使用水杨酸乳膏、尿素酯等特殊润肤霜

(3)修——正确修剪趾甲。修剪趾甲应在洗完脚后进行,此时趾甲软化可避免趾甲劈裂。使用指甲刀应横向直剪,然后用趾甲挫将趾甲两边挫顿,不要斜剪,以免伤及甲沟、继发感染;切勿将趾甲剪得太短,与趾尖齐平即可,以免损伤甲沟造成继发感染,修剪趾甲之前应检查剪刀两刃之间是否夹住了皮肤。如果剪趾甲伤及皮肤,应立即到医院去处理。

王建华医生:教你学会发现糖尿病足先兆,让截肢悲剧不再发生

脚趾甲不可剪得过短

(4)除——正确修除胼胝、鸡眼。胼胝(反复受摩擦和压迫部位发生的表浅局限性的角化过度,俗称"老茧")是导致足部溃疡的重要隐患,应及时修除。修除胼胝时,先用温水洗脚使之软化,然后用木砂纸磨去角化层,最好不要用锐器去削割。修除胼胝应循序渐进,每天一点点地修除,每次修除后的表面涂以润滑剂。鸡眼应请专科医生治疗,病人不要自行用鸡眼膏或有腐蚀性的药物去处理,以免发生皮肤溃疡,更不要购买街头的"偏方"去治疗。对足底的胼胝、鸡眼进行修除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修除胼胝、鸡眼时如果出现疼痛或出血,提示伤及正常组织,病人应立即到医院去处理。

(6)护——选择合适的鞋袜。为了加强足部保护,对糖尿病人穿的鞋袜都有特殊要求。最好选择透气、吸水俱佳的纯羊毛或纯棉袜子,不宜穿透气性差的尼龙丝袜。袜子应合脚,袜口不能太紧,以免影响足部血液循环。袜子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不要穿有破洞或带补丁的袜子。鞋子要宽松、透气、合脚,应选择真皮皮鞋或透气性好的棉质布鞋,鞋帮、鞋垫要软,鞋底要厚;不能穿高跟鞋或尖头鞋,以免挤压脚趾;足部有畸形时要穿特别订做的矫形鞋,以免挤压畸形部位;病人购鞋最好选择在中午去,因为此时脚的大小比较适中,脚有明显肿胀时不宜去买鞋。穿新鞋时应逐渐适应,开始时间不要过长,第一天穿新鞋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要注意观察穿新鞋后足部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水泡等改变,若无问题,每日可增加1小时。穿鞋前应查看鞋内有无异物。

(7)防——预防外伤、避免烫伤或冻伤。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因此,严禁赤脚走路,外出不宜穿露趾的凉鞋,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要穿拖鞋。严禁赤脚走路,外出不宜穿露趾的凉鞋,在室内或地毯上走路也要穿拖鞋。每次穿鞋时要注意检查鞋内是否有沙粒、异物及突起感觉。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火炉给足部取暖,不用温热型的家庭用理疗仪,以免因感觉迟钝而被烫伤。病人也应注意预防冻伤,足冷时可多穿一双袜子,睡觉时若脚发凉可穿护脚套。

(8)动——经常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尽量避免长时间两腿交叉而坐或翘二郎腿,以免压迫下肢血管,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经常提高下肢,按摩足部,以促进静脉回流及局部血液循环。长期卧床的糖尿病患者,足后跟长期与床接触受压,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溃疡,应注意变换足部位置,也可加用柔软的足垫保护。为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以增加步行运动和腿部活动,但不宜过劳,注意避免外伤。

(9)禁——禁止吸烟。吸烟可致血管收缩,导致下肢血流减少。吸烟的糖尿病人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


四、以下5条是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足的综合措施

对已确诊的 "糖尿病足",必须及时给予综合治疗,主要包括:

1、严格控制血糖,是指平稳维持在理想水平;

2、积极抗感染,避免足部感染的蔓延扩大;

3、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让脚部营养更好;

4、抗氧化应激以及神经营养治疗治疗,如a-硫辛酸、甲钴胺等;

4、足部清创,对感染坏死组织进行清除和引流;

5、下肢血运重建,进行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使病变血管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