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汪精卫的一生复杂多变。他早年时是奔走革命的热血青年,后来沦为人人皆曰可杀的大汉奸、卖国贼。汪精卫由革命家堕落为叛国投敌的汉奸的原因很多,但是他的老婆陈璧君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陈璧君在抗战初期经常发表一些低调讲话,为汪精卫的“ 和平理论” 摇旗呐喊,寻找托词,制造声势。抗战爆发后,作为国民政府中的二号人物的汪精卫, 不是积极组织、领导全国民众进行抗日,而是对抗战前途完全丧失信心。 他召集了一伙人组成“ 低调俱乐部” , 肆意散布“ 和平理论”, 称“战必大败, 和未必大乱”的滥调, 表示中国在抵抗侵略之际,并未关闭调停之门,希望同日本商谈和谈条件。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领土要求,陈璧君鼓吹她的“ 理论” 为汪精卫辩护。 她认为能够从日本手里夺回黄河以南地方,已经算是满足了,连黄 河以北,甚至于东北都想收回,谈何容易?她还认为奉天本来是满清带来的嫁妆,现在不过是把这个嫁妆带走了,有什么理由反对呢?陈璧君明目张胆地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否认东北三省为中国的领土,汉奸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是出于为汪精卫的 “和平”汉奸理论诡辩, 为其叛国投敌、出卖中国东北领土埋下伏笔而制造舆论罢了。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抗战初期,陈璧君四处游说,多方拉拢,为汪精卫招兵买马,为汪精卫叛国出逃准备了条件,铺好了桥梁。陈璧君怕陈公博反对汪的叛国计划而不让陈公博过早知道这个计划,她对此的解释是:公博近来太懒,等到成功再通知他。 若是我们都走,他是不能单独再留的。说白了就是怕陈公博的反对阻碍汪的“ 和平大计” 。 当汪精卫等认为“ 和平运动” 时机成熟时,才叫来陈公博一起登上了汉奸卖国之船。

在拉拢地方实力派上,陈璧君也不遗余力。广州失陷前, 陈璧君曾多次前往广州探听两省抗战的准备,并约见了余汉谋及广东省省长吴铁城等人,争取拉拢他们支持汪的主张。 为了拉拢云南王龙云, 1938年10月,陈璧君在昆明时住了一个月,并多次会见龙云,进行游说和拉拢。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通过陈璧君的活动,汪与龙在一致反蒋的基础上达成了默契,结成了秘密联盟。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 汪精卫对自己的“ 和平运动” 信心更足了,以为只要他振臂一呼,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方实力派就会蜂起响应。 正是龙云为汪租了一架直飞河内的专机,并亲自护送汪登上飞机,才使得汪精卫的叛逃河内得以成行。 可以说汪精卫出逃与陈璧君的“ 苦心策划”多方奔波是分不开的。

陈璧君一向积极参为汪出逃出谋划策。当汪犹豫不决时,她总是从背后推一把,促使汪精卫下定决心。 1938 年下半年,日本有意拉汪精卫下水,出面“收拾残局” 。 汪精卫犹豫不决,陈璧君则显得迫不及待,表示:“ 只要日本在御前会议上承认汪先生出来领导和平运动, 汪先生是愿意出来的。”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1938 年11月,汪委派高宗武、梅思平为代表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重光堂密约。当梅思平携此密约向汪、陈邀功时,陈璧君非常高兴。她对汪精卫说: “这次你要打定主意, 不可反悔。”

陈璧君对汪精卫的影响,第一归结于汪精卫的懦弱自卑的性格。幼年的汪精卫家境并不好, 兄弟姐妹十人, 汪排老小, 一家仅靠父亲养活, 家计难维。 13 岁那年,汪的母亲病殒, 第二年父亲又因霍乱而死。 汪精卫以后的衣食之费全部依赖哥哥。这就形成了汪精卫忧郁懦弱自卑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得他遇事畏畏缩缩, 摇摆不定。 因此每当要下决定时, 必须要有人在其背后推上一把, 而陈璧君就是一个合适人选。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第二, 汪精卫对陈璧君心存感恩之情使他对她言听计从。 陈璧君 16 岁与汪精卫相识, 汪在南洋活动期间, 陈帮助汪筹款, 宣传革命。 特别是在 1910 年汪刺杀摄政王事败被捕后, 陈北上京城, 买通狱卒, 给汪写信, 多方营救, 甚至主张开地道通至牢内, 将汪精卫救出, 虽然没有成功, 但她的深情厚义使汪深受感动。

1912 年汪与陈结婚, 汪精卫把陈璧君倚为左右手, 政治伴侣。他曾对别人说:“她是我的妻子, 但她也是我的革命老战友。 因此, 在没有考虑她的意见之前是很难作出重要决定的。”可见陈璧君对汪精卫的影响之深。

在汪精卫投敌做汉奸的路上,陈璧君起到了多大作用?

第三,陈璧君善于玩弄权术,权力欲极强。 汪精卫在国民党内处于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地位, 但陈璧君仍不满足她要当“ 第一夫人” 。 强烈的权力欲及虚荣心促使陈极力鼓动汪夺取最高权力, 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直至走向叛国投敌的深渊。

总之, 陈璧君的出谋划策, 推波助澜, 对汪精卫通敌卖国活动起了促进作用。“汪先生没有璧君不能成事, 没有璧君亦不至败事。”这句话虽说有点夸张, 但也形象地说明陈璧君在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