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說古代《二十四孝》(上)

孝道,為我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古語云“百善孝為先”。

《二十四孝》,由元代郭居敬編錄,乃是講述了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在不同的的角度、環境和遭遇等情況下進行行孝的故事編集而成。今天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二十四孝》,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僅從故事本身出發,沒有別的意思。


今說古代《二十四孝》(上)

二十四孝:

一、孝感動天

舜,遠古帝王,五帝之一。相傳他的父親瞽叟以及他的繼母,異母的弟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和象卻下土填井,舜挖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耕種時,大象替他耕地,鳥兒代他除草。帝堯聽說舜的孝行後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並選他做繼承人。舜登上天子位後,去看望他的父親仍然是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對於遠古帝王,傳說中的人物,我也不好說什麼,我只是覺得很好奇,拿兩斗笠從高處跳下來,這說明在遠古就有利用空氣阻力的例子。挖井時被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活埋了,放現代這就是什麼罪行?事後也不追究,可能這就是遠古的聖人心胸吧。


今說古代《二十四孝》(上)


二、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恆,高祖三子,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用的湯藥他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親自嘗湯藥的目的可能是嘗湯藥苦不苦吧。

三、齧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世稱“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由。母親對他說:“有客人突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當母親的咬自己的手指,但凡是有些孝心的都會覺得心疼的。

四、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弟子。早年家中貧窮,常採野菜為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車馬百乘,所帶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宴席卻常常懷念雙親,感慨說:“即使我再想自己吃野菜,為父母去送米,卻不能再得了。”孔子讚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啊!”

負米,我們可以理解為背米。我們可以看出仲由與父母分開住,自己吃野菜,米送給百里之外的父母吃。

五、蘆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親再娶,又生兩子。他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他兩弟弟穿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用蘆花做的“棉衣”。有一天他牽車時因為寒冷將繩子掉落在地上,被父親斥責和鞭打,蘆花從被打破的衣服裡露出來,父親才知道他受到了虐待,要回家休妻,閔損跪地求父親饒恕繼母,說:“母親在我一個人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受凍。”父親感動的答應了,他繼母聽說了後悔恨知錯,從此待他如親子。

我只想說:“春秋時期就有棉花了嗎?”

六、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邁患眼疾,需喝鹿乳治療,他便披鹿皮進山去鹿群中擠鹿奶,供奉雙親。一次取鹿奶時見有獵人要射鹿,郯子現身告知獵人說自己需要鹿乳,獵人敬他孝順,送他鹿乳,護他出山。

披上鹿皮就能混進鹿群?

七、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隱士。他孝順父母,盡以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般玩耍以博得父母開懷。一次為父母送水時摔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古人結婚生子早,高壽說的過去。但是學孩子···。各位想象下那個畫面。


今說古代《二十四孝》(上)


八、賣身葬父

董永,東漢人,少年喪母,後避兵禍遷居安陸,後父亡,他賣身為奴換取錢財葬父。上工路上遇一女子,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妻。女子一月織成錦緞三百匹為他贖身,返家途中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他還債,說完凌空而去。

可能這就是天仙配的原型吧。這很神話,這不科學。

九、刻木事親

丁蘭,東漢河內人,幼時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就用木頭雕刻成雙親的雕像,視之如生,凡事都和木像商議,每次吃飯要禮敬雙親才自己食用,出門前先要稟告,回家後一定要見面,從不懈怠。時間一長,他的妻子就對木像不太恭敬,好奇的用針刺木像手指,而木像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垂淚,問清楚緣由後便休了妻子。

你要說這是靈異故事我也信。

十、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人,年少喪父,侍母極恭。戰亂中背母逃難,數遇匪徒,且欲殺之,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見他孝順便不殺他。後遷居江蘇,做僱工養母,自己貧窮赤腳,而侍母所需甚豐。

這個確實值得尊敬,生死之間實在是有大恐怖。

十一、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東吳人,幼時隨父謁見袁術,袁術以橘子招待,陸績藏了兩橘子,臨走時橘子從懷中掉出,被袁術嘲笑,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年紀小卻如此孝順覺得很驚奇。

袁術表示無話可說。

十二、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人,家境原豐,父死,其將家產分與兩弟,自己則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家境貧困,其妻生一子,郭巨擔心養孩子會影響養母親,和妻商議:“子可再有,母死則不在,今不如埋掉兒子,好節省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挖出一罈黃金,壇上刻字“天賜郭巨”,隨後兩夫妻取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併兼養孩子。

我是驚呆了,這養母親和養兒子並不衝突,極端的方式對待孩子只是想省糧食給母親吃,簡直荒謬!


今說古代《二十四孝》(上)


對於古代的《二十四孝》各位有不同的看法請留言討論,同時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

未完待續,稍後發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