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讀遍中西曆史,以謂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闇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古之以暴戾豪縱亡國者,桀紂而外,惟楊廣耳。至於其餘則皆煦煦姝姝,善良謹葸者也。

——《嚴復集·致熊純如信》

愛新覺羅·載灃,清朝末代攝政王。其父親為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表哥載淳是同治皇帝,哥哥載湉是光緒皇帝。這樣的出身,自然而然讓他在晚清親貴中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1908年11月中旬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隔一天去世,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他3歲的兒子溥儀被立為新君,他則成為監國攝政王。但對清朝來說不幸的是,生性黯弱的載灃,不堪大任,事實證明,其才力不足以當國,魄力不足以應變,終於在武昌起義之後,身退清亡。他德有餘而才不足,為人用而不善用人。為人之黯弱,對大清的影響是致命的。但愛新覺羅家族,免遭屠戮之禍,也有他的功勞。百年之下, 他的功罪,還在任人評說。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載灃。


一、1908年前的載灃:快速升起的政治新星

1883年到1900年,長在王府大院中的載灃少為人所知。他出使德國歸來後,開始在政壇發跡,在慈禧的提攜下,一路扶搖直上,1908年以前已經是最年輕的軍機大臣。

1.出身顯赫,1891年襲醇王

載灃於1883年出生於醇王府邸,其父親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同父異母的哥哥載湉在1875年即皇帝位,年號光緒。

奕譞是個謹小慎微的人,其性格顯然影響了載灃。同治十三年(1874年),慈禧的親兒子、19歲的同治帝駕崩,慈禧選了親妹妹的兒子載湉即位。根據多家筆記記載,當得知自己的兒子被立為新君時,奕譞在激動和惶恐中當場暈厥。其後處事謹慎低調,一生唯慈禧馬首是瞻。這樣謹小慎微的氣質,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其子載灃。

1891年,在慈禧的陰影下生活了半輩子的奕譞辭世,載灃成為新的醇王。自此至義和團運動之前,載灃一直不顯山不露水,這段時間內,他的個人資料也極少。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少年載灃。

2.赴德國賠罪,得慈禧快速提拔

少年載灃的機會在不經意間來臨了。

1900年,義和團在北京殺害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1901年大清與列強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廷須派親王為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謝罪。

18歲的御弟載灃被派為“頭等專使大臣”去往德國。載灃由此進入慈禧視野。載灃一行經過香港時,莊士敦觀察到,他是個“羞澀而略帶孩子氣的人”。

載灃赴德,不辱使命,返京後,慈禧數次召見他,對其大加慰勞,並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

然後一樁政治婚姻降臨到載灃頭上。1902年1月,慈禧太后發佈懿旨,將榮祿之女瓜爾佳·幼蘭指婚給載灃。從此載灃深得慈禧厚愛。因為光緒皇帝無子,一位西方人看到載灃如此受寵,就斷言:

如果醇親王意外地有一個兒子,他就一定是繼承人。

他說對了,1906年幼蘭為載灃生下了孩子溥儀,這個孩子三年後成為宣統皇帝。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監國攝政王載灃和他的兩個兒子溥儀、溥傑。

1907年,清廷高層發生了不大不小的丁未政潮,軍機大臣瞿鴻禨、郵傳部尚書岑春煊相繼被開缺,奕劻和袁世凱一黨得勢。為了牽制這兩人。慈禧任命載灃為軍機大臣。這一年,載灃24歲,成為政壇新星。


二、1908年後的載灃:猝然而成監國攝政王,黯然退歸藩邸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出生於1883年的載灃是個“80”後,當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他被迫走上前臺之時,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他缺乏政治經驗,性格不夠強勢,心腸不夠硬。三年後,當武昌起義來臨時,載灃慌得手足無措。

1.放走袁世凱,顯示他優柔寡斷

1908年11月14日光緒駕崩,載灃之子溥儀嗣位,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1月15日下午,慈禧離世。整個清帝國的權力,突然交到了這個“80”後手裡。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1908年11月光緒和慈禧先後去世。

此時,大權在握的載灃生出了殺掉袁世凱的想法。因為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背叛了他的哥哥光緒,沒有權勢的光緒帝多次流露出有朝一日殺掉袁世凱的想法。1908年光緒在死前幾日,對載灃說,“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凱致之”。載灃此時除掉袁世凱,可謂“一石二鳥”,既為光緒報了仇,也讓掌握實權的漢族大臣少了一個。

他就殺袁世凱一事去跟張之洞商量,張之洞極力阻止,說國喪期間,不宜殺戮重臣。載灃不甘心,讓張之洞密詢北洋六鎮的意見,六鎮回電“請將臣等先行革職,以免士卒有變,辜負天恩。”這句話嚇到了載灃

載灃終於沒敢殺掉袁世凱,以袁世凱患足疾為由,將其逐黜出北京,袁世凱得以平安地回到河南。

大丈夫行事,要有殺伐決斷的魄力。袁世凱是載灃恨極了的人,卻不敢下手去殺他,這樣優柔寡斷的性格,不適合掌握一國權力。

有論者說,載灃是因為忌憚北洋軍的勢力,故放了袁世凱一條生路,如果當時殺掉袁世凱,北洋六鎮肯定會造反。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袁世凱垂釣圖。

我不認同這個說法,這只是一種猜測,這只是武夫說說的話而已,如果袁世凱被殺,北洋六鎮不會造反,反而會被有效安撫。袁世凱若已死,北洋六鎮還會起兵為一個死人報仇嗎?晚清七十年,戰亂頻仍,但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的軍隊反戈朝廷的事件。在當時,忠君觀念還是很有市場的。

載灃本性怯懦,欲殺袁世凱而不敢殺,給清朝埋下了大隱患。果然,保住性命的袁世凱,在清朝最危急的時刻,反戈一擊,向清廷逼宮,親手為清朝送了終。

載灃如果能預測到這個結局,是不是後悔當時沒有殺袁世凱?

2.震懾不了親貴,讓朝野內外心都涼了

載灃當國後,沒有那種不怒而威、一言而決的震懾力。各路親貴紛紛出來爭權奪利,載灃卻無法駕馭,原本應該是天下權力,集於一人,現在是政出多門。

胡思敬在《國聞備乘》裡列出了親貴共有七黨:

洵貝勒總持海軍,兼辦陵工,與毓朗合為一黨;濤貝勒統軍諮府,侵奪陸軍部權,收用良弼等為一黨;肅親王好結納勾通報館,據民政部,領天下警政為一黨;溥倫為宣宗長曾孫,同治初本有青宮之望,陰結議員為一黨;隆裕以母后之尊,寵任太監張德為一黨;澤公於隆裕為姻親,又曾經出洋,握財政全權,創設監理財政官鹽務處為一黨;監國福晉雅有才能,頗通賄賂,聯絡母族為一黨。

俗話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親貴們結黨營私,這就是絲毫不把監國看在眼裡。各派親貴們攬權謀私,嚴重抹黑了清朝的形象。

再舉兩個例子,說明這些親貴們並沒有把載灃放在眼裡:

① 害怕載濤不敢回家。載濤主張大借國債,興復海陸兩軍,並主張軍人都剪掉辮子,在廷議的時候遭到廣泛反對,然後廷議未決,載濤就私下在監國家門前堵載灃,載灃“避居三所,兼旬不敢還家,其狼狽如此。”堂堂監國攝政王躲軍諮處,真是成何體統。

② 載澤貪汙實錘,卻不敢懲辦。胡思敬參劾兩廣總督袁樹勳,涉及載澤貪汙情事,載灃召見載澤,以參折拿給載澤看,載澤承認自己貪汙,但是監國說,既然你承認了,那就不用再找人查辦此案了。載澤回到家,想著監國肯定會處分自己。結果不了了之。這顯示了載灃的毫無原則性。

載灃無法駕馭皇族親貴集團,一味和稀泥,導致民怨很大。胡思敬感慨,慈禧當國時,這些親貴有畏懼之心,不敢造次,載灃監國後,無力控制局面,“元首儼成贅疣,綱紀乃蕩然矣。”

載灃優柔寡斷,為十數親貴所鉗制,為一些權奸所玩弄,名為攝政,卻大權旁落。不亦悲夫!

3.1911年武昌起義後,黯然退歸藩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載灃在情勢相比和袁世凱死黨奕劻等人的勸說下,起用袁世凱,讓他去鎮壓各地起義和處理各地獨立風潮。清朝大樹將傾,載灃將希望全放在了袁世凱身上。

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如果載灃強勢,有足夠的定力與原則性,完全可以不用袁世凱,以重利獎勵馮國璋等人即可。袁世凱3年前被載灃親自逐黜,現在又起用他,袁世凱心裡能舒服嗎?是不是會有“解不開的小疙瘩。”

監國攝政王載灃:卿本“佛系”  奈何監國

武昌起義。

袁世凱答應出山的條件之一,就是載灃退位。然後監國攝政王沒怎麼考慮就答應了,對其福晉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他回到府邸後,閉門不出,任憑隆裕和溥儀這對孤兒寡母被袁世凱愚弄和欺負。這明顯是沒有擔當。

說到底,載灃因其性格原因,在專制時代,不適合做一個國家的掌舵人。內務府遺老眼中的載灃,經常是這樣的,“與王公大臣相對無言,即請機宜亦囁囁不能立斷。”這句話很形象地說刻畫了一個毫無霸氣的載灃。


三、餘論:

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很多人都期待他以鐵腕手段,樹立權威,凝聚人心,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載灃太“佛系”了,他庸懦的性格,在承平時期做個王爺還好,讓他在亂局中保住清朝統治,他做不到,也是難為他了。

專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能力和性格,嚴重影響著帝國統治的穩固與否。民國掌故大家徐一士認為:“

有清之亡,正緣載灃之闇懦謹葸,無領袖之才,坐視國是頹靡耳!

筆者同意徐一士的評價。但另有想說的,在清末“驅逐韃虜”的洪流裡,愛新覺羅家族,在朝覆滅之際,能夠全身而退,也有載灃的功勞。在辛亥鼎革之際,當國者為性格黯弱的載灃,這也是中華之幸。如果載灃性格剛強,堅決與革命黨戰鬥到底,那麼當時的中華大地必定是一片糜爛境況。

清亡後,任憑“城頭變幻大王旗”,載灃卻不再過問世事,過著他“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的日子。一直很佛系地活到195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