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赣县客家文化城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城区的东南面,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占地300亩,总投资6000万元,于2004年10月12日竣工完成,是国家AAAA级景区。文化城的主要景点有客家宗祠、太极广场、杨公祠、艺术长廊、客家博物馆、风情街、九曲迎恩桥、南迁柱等,整个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于一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也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在这座“大观园”里面,我认为最有特色的是南迁柱,一定要去的看的便是客家宗祠-这是客家文化城的主体建筑。

一进门便会瞧见太极广场,太极广场是集会、举办大型活动和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每年的三月樱花节的开幕式会在那里举行,场面十分热闹。太极广场的地面由不同颜色的花岗岩砌成太极图案,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生存理念。太极广场正对着客家宗祠——客家文化城的主体建筑。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走进客家宗祠,在客家宗祠的大门两旁各有两个小门,从左到右分别刻有“经文”、“纬武”、“入孝”“出弟”字样,代表的是客家人文武双全,表现了客家人敬祖睦邻、崇文尚武的传统和经国济世的才略。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客家宗祠分为前庭、中堂、后殿三个部分。照壁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它书画合一,意境深远,原题写在在千年客家古村——白鹭古民宅照壁上,人称“客家第一福”。

细看这个“福”字,它的一部分笔画己演变为展翅的蝙蝠、深情的回头鹿、驾着祥云的仙鹤。蝙者,福也;鹿者,禄也;鹤者,寿也。福、禄、寿齐全,“三星”高照是为“福”。为什么最后这个“田”字却工工整整呢?客家人传统的观念里,田乃福之源,有不变的田才有恒久的福;再则,鹿(禄)望田,田即百姓,百姓为本,为官若忘本,则福去。这个“福”字表达了客家人千年来对“福”的理解和追求,也祝每一个走进宗祠的人“福禄绵长,鹤寿同春”!今天的我接受到了这份美好的祝愿。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福”字的两边是具有艺术气息的根雕,穿过前殿后便来到中堂。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中堂是族谱展厅,在展厅两边的封闭式玻璃柜里陈列的就是族谱。我国的族谱,作为记载民族世系的志书,源远流长。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中后殿之间回廊的墙上,按逆时针方向嵌有159块姓氏源流牌,以新百家姓顺序展示客家百姓源流、分布和发展情况。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使用的姓氏到底有多少,尚无权威统计。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中堂和后殿之间的天井里放置着一个硕大的香炉,青烟袅袅,为客家人提供了一个亲情浓郁的祭祖场所,客家人在这里可以寄托久存心中的那份绵绵不尽的情怀。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后殿是祭祖大殿,名“谒祖堂”。大家请看,在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可以看到几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的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轻梁材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谒祖堂中堂供奉的是炎黄帝的座像,它高3.6米,用实心椴木雕刻,外饰纯金金铂;在炎黄帝座像两边设的是神台,供奉了160个姓的祖牌,全部都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的,我们看到,每个祖牌都制作得非常精致,顶似宝盖、加底座,四面边框以镂空雕龙装饰。为了便于寻牌祭祖,设置了电钮,只要按一下电钮,相应祖牌前的蜡烛就会亮起来,游客就可以开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台设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游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写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里放进您的心意。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在那个炎热的午后,听着堂内的播放着的不知名却莫名令人端庄的音乐,心不由自主的宁静下来了,外界的燥热仿佛再也影响不到自己了。

南迁柱位于太极广场右侧的林荫小道上,你不仔细瞧的话是看不见这道有特色的风景的。南迁柱共有五根,分别记述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建筑主色调为青灰色,显得凝重。每根柱子用简洁、抽象的图案,通过浮雕、沉雕、浅雕等方式简炼地将五次南迁背景、意义、特征艺术性地体现出来。图文都将相关的时代、迁徙线路和迁至地域、历史事件、历史名人考虑进去。柱基座刻铭文,内容为叙述客家南迁历史的四言诗体。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第一根石柱记述的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引发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这股南迁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在柱子上刻有一个醒目的“晋”字,表明迁徙的朝代,“衣冠南渡”表明该次迁的主体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他们经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这在柱上都有相关关键词体现。柱子上主要是垦殖图,表征客家先民创业的艰难。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第二根记述的是客家先民第二次大迁徙:我们可以看到柱子上刻有“唐”、“安史”、“黄”和“赣闽粤”等字,简洁的文字叙述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乱所及,唯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粤东、闽西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图案有“行军”、“马踏征程”和生产生活图案,与内容相配合。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第三根记述的是客家先氏第三次大迁徙即客家氏系形成中的大迁徙:拉上的“靖康”“宋”、“开封”、“元”等文字,叙述的是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氏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图案有放牧图、劳作图等,都是跟文字互相补充的。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第四根记述的是客家第四次迁徙,这次迁徙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氏,又大量入川。图案包括“工业生产圈”、“男耕女织图”等,说明客家在这个时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第五根柱子记述的是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去谋生。这些内容从柱的文字和图案都反映出来了,客家“根在中原”,“裔播四海”,是一个生命非常旺盛的民系。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一个得天气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客家文化城

柱子由低到高排列,成一个弧形,寓意着客家人每一次迁徙,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繁荣。不断迁徙,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客家人永远追求和平幸福。

中华文化宏伟壮观,源远流长,犹如一部规模宏大、气魄非凡的交响乐,客家文化是其中扣人心弦的华美乐章。

客家精神是指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勇于革命,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精神和赤子之心,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好传统,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和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

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客家妇女的特性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