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来,我们一起想象一下。

如果你正在驾驶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现在腾开了双手,正式将接下来的路况交给了电脑。

突然面对其他车的违规加塞,你的车出现了0.05的网络延迟,结果……

再如果,你正在驾驶一辆车联网的汽车,翻越山河大海,穿过人山人海。

像曾有过的万千情况一样,汽车突然没了信号,结果……嗯,相比较上一个,不算严重。

这是有关汽车未来智能化后,车企们最常设想的两大使用场景。

约束人们想象力落地的只有网速这一指标。

所以人们都将希望寄托在了5G身上。

但不同于人们对手机、电脑偶尔网络延迟的容忍,智能汽车领域,尤其是无人驾驶方面,再转瞬即逝的一顿,也有可能造成人车殊途的意外。

相比较智能手机时代,智能汽车对网速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需求门槛。

简单讲,目前民用所能达到的网速极限,仍够不到真正无人驾驶所需的起点。

被吹爆的5G,也只是目前最为接近这一标准而已。

由数亿光纤所加速的世界,仿佛仍不能将人们带进那彻底解放双手的未来世界。

于是汽车人们将目光移开了这茫茫大地,开始向星球之外寻求答案。

马斯克,则是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一 马斯克造车只是“玩票”

曾经有朋友问汽叔,特斯拉的股价时涨时跌,你怎么看?

汽叔当然想买一辆特斯拉放在家里慢慢看。可惜实力不允许……

于是汽叔只能一本正经的回答他。

对于特斯拉的任何问题,尤其是前景问题,不能仅仅只看特斯拉。

可以先看看太阳城公司(光伏发电企业)的业务进展,然后再SPACE 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近期动作。

因为前者关乎特斯拉的现在,后者决定特斯拉的未来。

甚至可以说,汽车工业胶着百年的陆地战场,将逐渐燃烧至银河之外的星轨。

值得说明一下,马斯克创立SPACE X在前,两年后在机缘巧合下才有了与特斯拉的缘分。

也就是说,马斯克最开始的心思并不是想争什么地表最强,而是立志成为火星人,造车是顺道帮帮你们这些地球人。

有人不解马斯克为什么要丧心病狂地进击太空,认为这是造概念、骗融资、玩泡沫……

实际上,马斯克一直都想让科技回归实业。

用他的话来说,“我们过去科技发展,有点脱离了“原子世界”,但制造业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又是至关重要,所以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虚拟互联网创新。也要把注意力放到制造业上来,特别是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

他的太空构想和战略企图太大,三言两语也说不完,况且也不是本文的重点。

不过我们可以明晰的是,马斯克对太空的城府之一就是在于地球之外的“稀有元素”,通过未来成熟的火箭运输可以获得巨大的稀土资源,从而反哺造车以及电池的材料供给,乃至技术突破。

而另一个跟本文相关的,便是成熟的太空产业能让马斯克发布一颗又一颗的“环球”卫星。

这么一来,他就有望打造一套前所未有的“太空互联网”

让以光纤为支撑的互联网时代成为文物。


二 “太空互联网”普照大地

凯文·凯利曾经说的“边缘创新”即将再一次踏浪而来。

倒计时或许只剩屈屈的六个月。

近日,SpaceX成功发射60颗Starlink卫星,算上之前的数量,如今已有420颗StarLink卫星盘旋在我们的头顶虎视眈眈。

马斯克兴奋的表示:将在6个月内公测卫星互联网!

科技媒体也跟着来了一波高潮:颠覆5G的将不是6G!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为了这个“星链计划”马斯克可谓筹谋已久。

早在2015年他就宣称要一共发射12000颗卫星,用来打造“太空互联网”。

烧这些钱图啥?

目的就是为了破解当前联网基建的模式困局。

比如5G已经很牛逼了,能够将基站安插在珠穆朗玛峰之顶。

但是,即便如此,受制于光纤的先天特征,广袤的人类大陆仍有绝大地方无法进行网络覆盖。

据统计,当前全球仍有57%人口(大约42亿)未实现互联网连接。

不是技术办不到,而是成本不允许。

试想,如果要在世界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诚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建光缆,即便把全世界的美元当草纸烧都不过杯水车薪。

而马斯克的“太空互联网”则是令人惊喜的替代方案。

不仅成本更低、网络更稳、速度更快,按照设想可以实现1Gbps,是目前平均网速的180倍。

而且彻彻底底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坐标都可以实现宽带覆盖。

如果蚂蚁有手机,也可以在地底快乐地发朋友圈。

甚至在卫星所覆盖的太空真空里,人们也能连接WIFI,向地球的朋友们秀秀自己的银河定位。

听来是不是十分科幻?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但硅谷钢铁侠仿佛真的已经将科幻小说变成了现实史诗。

在发射60颗Starlink卫星的最近,他又再一次“夸下海口”,计划要在今年年底前将1000多颗卫星送上天。并且将整个“星链计划”的12000颗的总量,上调至42000颗。

如若真的实现,每当你再夜观天象时,头顶闪烁的不仅是你的星座,还会是你恋恋不舍的WIFI热点。


三 汽车与卫星的科技交融


当人们在痴迷于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时,吉利也启动了自己的“天地一体化”。

今年4月20日,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首次列入了时下正热的“新基建”。入局卫星业务不久的吉利便直言,2020年进入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梯队。

是的,吉利也要造卫星了。

为什么车企如今着急上天呢?

下面是一段干货,只是“太空互联网”的功效之一。可能涉及部分专业术语比较晦涩,但只要耐着性子读完,一定会比你读了星座的今日运势更能醍醐灌顶。

⊙ 通过低轨卫星星座向用户广播导航增强信息,低轨星基增强技术能够发挥星座全球覆盖和信号链路增益大的优势,和感知系统、计算系统、通信系统等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实现厘米级定位增强服务。

⊙ 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初级装备”,以卫星网络交互的系统化定位实现万物互联,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加速升级包”。

万物互联,意味着未来交通工具将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间移动终端。

⊙ 而吉利低轨卫星的布局将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轨道卫星相较于光纤网络速度更快、传输低延迟,将全面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0.5厘米级的高精定位和地图毫秒级协同更新才能保障驾驶安全。

信号如果不能实现无死角全方位覆盖,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的支撑,自动驾驶或将无从谈起。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好了,考点已经梳理完毕,回家可以多看多背……

不同于马斯克意在通过“太空互联网”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体系,吉利则希望凭借卫星增强定位,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前铺路。

除了这些应用,卫星也能赋能车企自身的制造升级,他们利用卫星数据也可以用于远程监控和维护生产设备。

此前一汽也在卫星方面蠢蠢欲动,估计不需要多久也会上演来自星星的你。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跳出汽车行业看宏观的卫星蓝海,事实上,卫星已经成功的被众多大数据、科技公司所运用。

比如卫星能用算法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从而预测这几种作物的产量。

已能用来监测机场的飞机数量、光伏电站的数量,又或是某个地区的路网建设,甚至是在自然灾害。好比一方地方突遇台风,卫星图像也能用来观察受台风影响的大棚区。

甚至已经有公司透过卫星,用AI算法自动识别出一个区域里储油罐的面积和大小,然后根据阴影面积的大小估算每一个油罐的储油量。

根据这种方式,他们就可以评估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里的原油储量,从而预测原油价格的走势。

可怕不?没错,就像无数的“上帝之眼”凝视着如蚁人间的一举一动。

换言之,“太空互联网”能够改变信息的传输方式、开拓信息的类型、扩充信息的尺度,以及重塑信息的属性。

我们将迎来焕然一新的信息爆炸时代。而这将是全方位、全维度的。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之所以近些年卫星能“飞入平常百姓家”,一方面是由于航空产业的发展,卫星的制造成本逐渐降低,早在三十多年前摩托罗拉就已经有了马斯克的“星链”创想。

但发布了几十颗卫星后,由于高昂的成本实在无力承担,最终不得不自行夭折。

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令成熟的车企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卫星共用部分生产线。马斯克便是从特斯拉的底盘生产线腾出了力量来支撑卫星制造。

而吉利也表示卫星工业,将借鉴造车时的模块化和总装工艺。

同时,卫星的性能也突飞猛进,终于突破的商用的临界点。尤其伴随AI技术上的提升,大量卫星已经能用计算机进行识别、分析等一系列复杂工作。

卫星与造车,这两支原本毫无关系的平行线在工业上彼此交织,在科技树上也开始同气连枝。


特斯拉吉利造卫星 车企开启“太空大战”

《小王子》里有一句关于成人的童话: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车企们已然找到了面向新时代的启明星。

这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的颠覆与变革,我们正处于悄无声息的洪流之中。

人间就是这样。

有的人正在见证一个时代,有的人正被一个时代见证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