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五四:歲月不居,尚能浪否?

還記得一般公司“五四青年節”是28週歲以下的員工會有半天假期,按照這個標準,如今初代的90後已經無法在成人的世界裡享受這個節日了,而整個80後已經在青年節全體畢業,70後則也脫離了帶著孩子過兒童節的階段,轉向陪兒子姑娘過青年節的路上。

寫在五四:歲月不居,尚能浪否?


每每到青年節,就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無法享受節日的“偽青年”們在感嘆著各種青年的美好,而真正的青年們則趁著半天偷閒在外面浪著。有人說,青春像廁紙,總有一天會用完,但實際青春可能更像一場初戀,失去了才開始深切的回味。

失去的美,在遺憾,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就是一種用一生訴說著各種遺憾的美麗生物。口口聲聲說著“一代不如一代”,實際是想對曾經年輕的自己說也許你可以做的更好;語重心長的說“你們現在趕上了好時候”,也不完全是對當前時代的羨慕,而更多的是對自己青春的“貧瘠”背景的追憶。

都說歲月如飛刀,刀刀催人老,大多數時候,歲月這把刀,往往藏在他人的身上。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變得蒼老,前浪在後浪的奔湧中偃旗息鼓。代際之間的人就像一個溫馨而又略顯殘酷的畫面,父親舉起新生的嬰兒,如果每一幀都是一年的話,當那個嬰兒被像辛巴一樣舉穩的時候,他正經歷青年,而父親的雙臂也在努力維持中不斷顫抖。

就像那顫抖的雙臂,對青春的讚歎,就是前青春一代的集體感慨。

寫在五四:歲月不居,尚能浪否?


作為青年節已經超齡10年的典型80一代人,青春這個詞是雖然不像前幾代人那樣帶有明顯的時代和政治特色,但也並沒有綻放出自己光彩。它並不是原生的彩色膠捲拍出的畫面,而是黑白的照片被塗上鮮亮的顏色。

這一代人彷彿就是歷史道路上的匝道,是集體主義青春向個人主義青春的過渡,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但只是終結,開始的新奇與他們無關。歷史是開放的,但並不是完全公平的。對於不同時代的人來說,出生以來的歷史環境是早就註定無法改變的,只能在痛苦中作樂,或在作樂中痛苦。

80後就彷彿是上帝死後的第一代人。馬克思主義活在課堂和考試中,五光十色的新鮮世界背後,還是非常有限的信息攝取。在上一代人的浪漫與激情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時代打擊之後,80一代陷入了徹底的迷茫。

在被無情的拋入“現代化”大潮之後,這一代人發現在這種巨大的變革力量中,既沒有傳統的抓手,也沒有可以自保的游泳圈。這些最後一代按照集體特性塑造的年輕人,卻要獨自面對社會的風浪。

大學後的持續擴招,就業危機,地產業的蓬勃發展下一房一生的重負,互聯網的不斷迭代,對這一代人的知識結構要求愈加嚴格,稍有不慎,就跌倒出局。每個時代對不同代際的人有著不同的要求,但80這過渡的一代,被要求的要遠高於其獲得的支撐。

在得益於時代發展而把事業做得轟轟烈烈的70一代和個性自我的新生90後中間,80的人似乎不配擁有姓名。長江後浪推前浪,而80似乎就是後浪和前浪中間的水花,轉瞬即逝,歷史吝嗇的給,卻狠狠的帶走。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周圍的孩子們已經是畢業於全世界各地,操著各種流利的外語,就像我們當年大學初見面時同學們還帶著自己方言口音一樣,但不同的是我們那些同學的眼中是對陌生的膽怯,而新生一代則有著謎之自信。

在我們還曾經自豪的說在祖國大地走南闖北的時候,新一代人出生就已經是世界公民,他們的環境,他們的視野,他們的見識,早已在一瞬間覆蓋全球。他們目光所及之處,不再是單一的生活循環,而是多元之花。對於上幾代人來說沉重而又艱難的人生道路選擇,在他們眼中彷彿花叢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那支一般簡單。

或許也不簡單,就像貧瘠可以創造偉大,豐富會帶來詛咒,甜蜜也有負擔。在上一代人羨慕新一代的開放、多元的時候,新一代人也深陷多元之下選擇之苦,人總是要有煩惱的,否則該有多麼無趣呢?

所以回過頭來,唸叨著我們沒趕上好時候,年輕真好的那些人,是不是也略顯狹隘呢?羨慕年輕人的力量,並以此激勵自己的人,會不會也有些自不量力呢?青年也好,中年也罷,不同的是成長的環境,但他們都在這一刻,享有同樣的社會律動。

寫在五四:歲月不居,尚能浪否?


一代人跟一代人,不是後浪拍打前浪,不是不斷重疊覆蓋的關係。每一代人都是整個人類社會中可能性的一種探索,每一個人,都是時代巨輪之下的獨特路標。老去的人,不會像海灘上的沙堡,輕易就被後浪所帶走,而是建立了一座所有人類可能性的唯一實踐的燈塔。

或許這燈有的耀眼,有的微薄,但在信息的海浪覆蓋全球的今天,每種對人類生存可能性的探索都會被看到,每一座用畢生精力塑造的燈塔,都會成為後人前行的參考,沒有一個新一代人會活成前一代人,他們永遠不是覆蓋的關係,新人只會循著前路,在眾多燈塔的照耀下,建造屬於他們自己的那一個。

青春終將逝去,而人並不是只有在青春之際才會起舞。歲月不居,尚能浪否?滴水藏海,人生亦不是水花,在風來的時候,都能掀起滔天巨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