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以自治為基礎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

 近年來,旌德縣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活動,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促進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

  完善村規民約,敬規矩、爭先進。按照“自己的村規自己定”和“以人為本、全民參與”的原則,圍繞村域治理、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移風易俗等內容,旌德縣各村依法修訂《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開展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大體檢”行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工作,真正實現依法立規、以規治村、以治促和。俞村鎮合錦村將不得亂埋亂葬、修建豪華墓穴寫進村規民約,對違反的納入道德“黑榜”予以警示。蔡家橋鎮華川村結合林長制、河長制“雙長制”,將禁止盜挖映山紅、非法電捕魚等行為納入村規民約,明確獎罰措施,激勵村民主動參與護林、護水,村民主動上繳電捕魚工具18臺套,域內非法捕撈行為基本杜絕。旌陽鎮鳧山村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開通“微信掃一掃,查查綠幣有多少”微信查綠幣小程序,在鄉村治理中設置智慧化綠幣積分管理,強化結果運用,保證村規民約的落地生根。

  培育社會組織,提素質、強服務。創新基層治理新平臺,建立健全“一約四會+X”制度,以村規民約規範村民日常行為,以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X”等自治組織管理村級事務,注重將有威望、有經驗、有文化、有熱情的群眾特別是“新鄉賢”吸收進自治組織,積極引導自治組織開展矛盾糾紛調解、公益慈善、文體娛樂等相關服務。目前全縣共成立各類社會組織238家,擁有成員4590名,萬人擁有數達15.6個。三溪鎮路西村結合全域旅遊,成立民宿協會,將11家民宿納入協會管理,對資源進行引導整合,年均接待遊客2萬餘人次,為村民帶來直接收益600餘萬元。旌陽鎮鳧山村在外從事鋁合金門窗加工業的成功人士較多,村裡吸納他們成立鄉賢參事會,參與村級事務決策,慰問村裡老人、貧困戶,支持村綠幣基金等,通過“鄉賢眾籌”服務家鄉發展。浙江企業家熊來生2016年到旌陽鎮柳溪村創辦了白茶種植公司,熱心公益事業的他被推選為村民議事會成員,以其走南闖北的見識和仗義執言的性格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推行網格管理,保平安、促和諧。在全縣68個村(社區)全部推行網格化管理,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網格,由村民組長或老黨員、治安積極分子擔任網格員,共採集和錄入網格化管理信息36386戶、153266人,各類信息600餘萬條。深化“六全”工作法,做到“要素全覆蓋、信息全採集、隱患全排查、糾紛全化解、宣傳全到人、訴求全受理”。成立64支375人的治安巡邏隊,拓寬“平安創建”覆蓋面。同時構築智慧平臺,探索實施“大數據+社會治理”“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雪亮工程暨天網三期建設,新增視頻監控探頭近200枚,推廣“旌城衛士”室內視頻監控系統1500餘戶,實現全縣視頻監控大數據平臺與智慧旅遊、智慧城管、智慧扶貧、“12345”縣長熱線無縫對接,推動鄉村治理事務由事後處置向事前防範轉變。全縣90%的鎮、100%的村(社區)創成市縣級平安鎮、平安村(社區)。

  堅持民主議事,聚合力、興家業。嚴格落實“一事一議”、“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堅持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在村“兩委”換屆中,60個村(社區)實施了觀察員制度,佔比88%,高於上級要求28個百分點。在“抓股改”“促三變”改革中,創新推行“358”工作法,2018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571.68萬元,較改革前增長860%;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29萬元,較改革前增長41%,其中財產性收入增長75.8%。在村民監督委員會的監督下,從原來的從不分紅到2018年底人均分紅17.4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